专栏名称: autocarweekly
资深媒体人打造,一个有个性、有视角的汽车人文观点和交流平台,提供不一样的真话、资讯、福利、女神……我们的意思是,车不只是代步工具,还是生活的一种刻度。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小新说车  ·  华为再添一“界”,这售价不“尊”了? ·  17 小时前  
汽车金融大全APP  ·  比亚迪不再降价,汽车价格战告一段落,5 年 ... ·  昨天  
深圳新闻网  ·  周鸿祎:定了!首批送20辆小鹏MONA M03 ·  2 天前  
autocarweekly  ·  教会四家人用鸿蒙智驾,只需要一个春节 ·  2 天前  
CEO管理秘籍  ·  怎么理解万亿小米? ·  2 天前  
CEO管理秘籍  ·  怎么理解万亿小米?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autocarweekly

当长安遇见东风,没人想成为诺基亚

autocarweekly  · 公众号  · 汽车  · 2025-02-10 15:43

正文

文|DeepSeek ACW


2025年2月9日,资本市场的一纸公告激起千层浪——长安汽车、东风股份、东风科技三家上市公司几乎同时披露控股股东重组计划,将中国兵器装备集团与东风汽车集团推向了聚光灯下。



据悉,按照相关重组方案,东风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和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以及中国兵器装备集团旗下其他汽车业务,或将合并成一个全新的汽车集团。新集团将既不用东风也不用长安来命名,而是会取一个全新的名字。


一个中国汽车产业的重大合并重组就这么水灵灵的发生了。根据2024年销量,长安汽车为268万辆,东风公司为248万辆,两者简单相加为516万辆,这意味着全新的汽车集团不仅将改写中国车企的座次表,更可能在全球汽车产业版图上撕开一道裂口。


重组背后的多重逻辑


现在回头去看,当国资委主任张玉卓在2024年痛批三大汽车央企“新能源转型迟缓”时,命运的齿轮已然转动。这场大重组可以说是一场酝酿已久的化学反应——国家意志是催化剂,市场逻辑是反应物,而国际竞争的飓风则加速了反应的进程。


在重庆嘉陵江畔,长安汽车的研发中心里,“北斗天枢”智能化计划的代码昼夜不息;千里之外的武汉沌口,东风集团的氢燃料电池实验室正试图破解新能源的终极密码。这两家看似平行的企业,实则被同一根隐线牵引:中国汽车产业必须从“规模优先”转向“技术立命”。



当下,全球新能源汽车渗透率高歌猛进,特斯拉的4680电池早已实现量产,比亚迪的“刀片电池”横扫市场,而央企阵营中竟无一家新能源销量突破百万辆。当比亚迪董事长王传福说出“未来三年是生死战”时,央企们或许才惊觉,躺在过去那些年的功劳簿上,终将被时代抛弃。


从这个意义上说,这场重组是一场对历史沉疴的清算。曾几何时,东风与长安在商用车市场贴身肉搏,兵装集团旗下的东安动力与东风发动机业务重复投入,地方政府的税收博弈让跨区域协作沦为纸上谈兵。而今,当“集中力量办大事”的顶层设计遇上“不破不立”的行业变局,那些盘踞多年的利益藩篱,终于到了不得不拆的时刻。


协同效应如何穿透产业迷雾


走进长安汽车两江工厂,机械臂在空中划出优雅弧线,每53秒就有一辆深蓝SL03下线;而在东风岚图的智能制造车间,全自动电池包生产线正以99.3%的良品率运转。这两幅场景本应互为镜像,却在过往二十年里各自孤独生长。重组带来的想象空间,恰恰在于打破这种“重复造轮子”的困局。


长安的蓝鲸iDD混动系统与东风马赫动力MHD混动架构,如同两把不同的钥匙,都在试图打开新能源时代的锁孔。若能将二者的热效率分别提升至44%与45%的技术积淀融合,或许能锻造出中国混动技术的“终极形态”。而在智能驾驶的赛道上,长安的“北斗天星”高精定位与东风的L4级无人集卡技术,正从不同维度逼近自动驾驶的圣杯。



市场的拼图也在悄然完整。长安在东南亚建立的13个KD工厂,与东风在中东欧布局的15个营销网络,恰似两把交错的长矛,直插“一带一路”的腹地。当印尼街头跑着长安CS75 PLUS,波兰高速飞驰着东风风神皓极,中国汽车出海的叙事便不再是单兵作战的传奇,而是集团军碾压式的推进。


而国内市场更暗藏玄机:长安在西南地区42%的市占率,与东风在华中33%的渠道密度,一旦打通数据中台与供应链体系,或将编织出一张覆盖城乡的超级网络。


当大象要学会跳探戈


历史总是充满戏剧性。2004年东风日产合资时,中外双方曾为一张办公桌的摆放位置争执不下;二十年后,当军工基因的兵装集团遇上地方国资背景的东风,文化融合的挑战或将远超当年。


在长安汽车某次内部会议上,“军队式执行力”被反复强调;而东风集团的晨会上,“汉江文化”仍是高频词汇。两种组织DNA的碰撞,可能擦出创新的火花,也可能引发排异反应。


地方利益的钢丝绳同样危险。重庆每年从长安系企业获得超百亿税收,武汉东湖高新区1/3的规上企业挂着东风系招牌。重组后的总部选址、产能调配、研发投入,每个决策都可能演变为地方政府的暗战。这让人想起上汽与南汽重组时的“罗孚品牌之争”,最终耗时三年才完成整合。



更大的隐患藏在规模经济的阴影里。516万辆的庞大体量固然能摊薄成本,但若管理链条失控,可能重蹈通用汽车的覆辙——2009年破产保护前,通用全球8个品牌、84款车型的混乱布局,正是“大而不强”的经典案例。如何避免成为“恐龙型企业”,或许比追求规模排名更重要。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