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子是我们餐桌上经常见到的主食,它的种类也是非常繁多的,下面我们就来介绍几种不同的包子,走过路过不要错过,总有一种包子适合你。
“天津三绝”之首的狗不理包子是不少外地人了解天津的敲门砖。其以鲜肉包为主,兼有三鲜包、海鲜包、酱肉包和素包子,可谓五花八门。“半发面,水打馅”的制作工艺、3:7的肥瘦比例,让人吃起来口感松软。但因其制作过程中往往会加入过多酱油,最好搭配富含维生素C的蔬菜一起吃。
“形如荸荠、皮薄肉丰”的小笼包是不少上海人早餐的必选。猪腿精肉、肉皮冻、薄面皮是小笼包的三要素。每100克瘦猪肉中含有高达约20克蛋白质,还有丰富的B族维生素以及人体必需脂肪酸;有“平价鱼翅”之称的肉皮冻,胶原蛋白也不低。食用时最好搭配蔬菜汤或大拌菜。
一面酥脆、余面柔软的水煎包是山东特色美食,发酵后的包子用半煎半蒸的方式制成,馅料以“牛肉”“韭菜”等最为出名。牛肉所含蛋白质、血红素铁含量比猪肉丰富,脂肪少;韭菜富含膳食纤维,可促进肠道蠕动。不过,与蒸包相比,水煎包较硬、较油,不建议消化能力较弱的老人多吃。
蟹黄、蟹肉、五花肉做馅,鸡汤做底,皮薄汤浓、稠而不油的蟹黄包是江苏的传统美食。蟹肉脂肪含量低,富含蛋白质及矿物质,对身体有很好的滋补作用。但蟹黄、蟹肉所含嘌呤、胆固醇较高,高尿酸血症、高胆固醇患者、肝肾不好的人尽量少吃;痛风急性发作期最好不要吃。建议吃蟹黄包后,减少其他肉类、内脏、蛋类的摄入量,同时多吃蔬果,促进胆固醇的代谢。
“放下似菊花,提起如灯笼”的河南开封灌汤包让人同时吃肉、喝汤、嚼面。灌汤包皮薄透明,内有肉馅,底层有鲜汤,吃时有句顺口溜“先开窗,后喝汤,再满口香”。和上海小笼包类似,灌汤包也以肉类为主,汤汁中饱和脂肪酸含量较高,最好搭配蔬菜食用,一次不要超过3个。
奶黄包是广东传统名点。馅是牛奶、蛋黄、奶油等拌在一起,蒸好后远远就能闻到奶香。牛奶、奶油富含蛋白质、钙质,蛋黄富含磷脂、脂溶性维生素,奶黄包的营养不容置疑。但制作奶黄包时,往往加入不少糖,热量较高,成人一餐1~2个即可。需要控制体重的人最好少吃,胆固醇过高人群,高血压、糖尿病患者及孕妇也不宜多吃。
“北有狗不理,南有韩包子”是食客对四川韩包子的评价。用料讲究,采用特级面粉,肥瘦猪肉、猪油以及姜汁、川椒粉、等10余种调料制成,以“南虾包子”“火腿包子”“鲜肉包子”最为出名。
花椒、姜等有助于四川人祛湿。但猪油是一种富含饱和脂肪酸的油脂,氧化变质不利健康,吃时注意新鲜度,每餐1~2个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