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腾讯道学
普及道学、弘传道学!
51好读  ›  专栏  ›  腾讯道学

冬至 元始天尊圣诞日 人间百姓祭祖时

腾讯道学  · 公众号  · 传统文化  · 2016-12-21 17:26

正文

学全球有奖征文活动持续火热进行中,我们已经与大家分享了很多参赛作品,犹豫的小伙伴赶快来投稿吧!切记要未经任何发表的原创稿件,而且我们会保留修改权哦!

详情点击道化天下,世界玄同 丨2017“玉蟾杯”道学全球有奖征文活动通启

明、清时期,皇帝要在冬至这天举行祭天大典,谓之“冬至郊天”。文武百官要向皇帝呈递贺表,相互之间也要祝贺拜访。


文/解人颐


今天是冬至,对于很多年轻的朋友来说,可能都不太在意冬至这个节日了,也许年轻朋友们更关注的是三天之后的平安夜、四天之后的耶诞节。其实在中国传统习俗中,冬至这一天可以说是二十四节气中最重要的节气之一。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先民就用原始的土圭测日法,根据日影的长短,测定了冬至,冬至也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测定出来的节气。对于道教徒来说,今天才是我们道教真正的圣诞节。


冬至一阳生,玉清元始天尊圣诞


冬至是道教真正的圣诞节(资料图)


道教中认为,冬至是阴阳转化的关键节气。而在中国传统周易学说中,有一种十二辟卦的说法,“辟” 有主宰、掌管的意思。十二辟卦,即用十二个卦配十二个月,每一卦为一月之主,这十二卦是:复、临、泰、大壮、夬、乾、姤、遯、否、观、剥、坤。而在十二辟卦中,冬至这一个月(子月)是地雷复卦。卦象上面五个阴爻,下面一个阳爻,象征阳气初生,故称“冬至一阳生”。


在中国传统周易学说中,有一种十二辟卦的说法(资料图)


道教将冬至这一天作为三清之一元始天尊的圣诞日,元始天尊先天地而生,是道之本源的化身,《历代神仙通鉴》说:“元者,本也。始者,初也,先天之气也。”《太玄真一本际经》中解释为:“无宗无上,而独能为万物之始,故名元始;运道一切为极尊,而常处三清,出诸天上,故称天尊。冬至乃全年一阳之始,元始天尊为众仙之宗,元始天尊乃众阳之开端,诸天之本始,所以将元始天尊圣诞日与一阳初生的冬至日联系起来,是因为这两者之间,都含有万物根本、诸事之源的深意。宋代易学大师邵康节曾有诗云,“冬至子之半,天心无改移,一阳初动处,万物未生时”,说的正是此理。


冬至大似年


中国古代非常重视冬至这一天,有“冬至大似年”的说法,古人认为冬至这一天阳气生而君道长,是乱而复治之时。从汉代以来,政府朝廷都在冬至这一天举行庆贺仪式,汉朝称冬至为“冬节”,官府举行“贺冬”仪式并且形成例行假期。所谓“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静体,百官绝事,不听政,择吉辰而后省事。”在冬至这一天官府放假休息,军队待命,商旅停业,亲朋各以美食相赠,相互拜访。


皇帝要在冬至这天举行祭天大典(资料图)


及到宋朝,这一传统达到顶峰。宋代时期,将冬至的前一天叫做小至或小冬,冬至当天则被称为长至或大冬,冬至的后一天叫作至后。在这冬至三天里,朝廷百官朝贺,君不听政,民间则三日歇市,休养生息,保养生气。而明、清时期,皇帝要在冬至这天举行祭天大典,谓之“冬至郊天”。文武百官要向皇帝呈递贺表,相互之间也要祝贺拜访。


皇帝、百官要举行祭天大典,普通百姓则要祭拜逝去的祖先。早在东汉崔寔《四民月令》中就有记载,在冬至这一天,民间百姓要向玄冥和祖先供荐黍羊之物。宋代的《东京梦华录》也说冬至节,更易新衣,备办饮食,享祀先祖。


冬至祭祖的形式与意义


冬至祭祖的形式一般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室外祭奠,另一种是室内祭奠。室外祭奠,就是在祖先墓地举行。民俗相传冬至日“动土”百无禁忌,而其它的日子选择吉日吉时“动土”,因此,普通百姓往往多会选择在冬至这天,给祖坟添土或竖碑,修葺坟墓,修葺完毕后,再在墓前摆放供品。金银纸锭,点烛、燃香,向祖先行祭祀大礼,以缅怀祖先功德,感谢祖先庇佑之恩。


冬至日的祭祀非常隆重(资料图)


室内祭奠,则在家中或祠堂举行。明嘉靖时的《江阴县志》记载:“节朝悬祖考遗像于中堂,设拜奠,其仪并依元旦”,明万历时的《建阳县志》则说:“是日大族行祭始祖之礼”。


说到这里,颐叔就想起小时候每年冬至日在奶奶的安排下,在家中祭祀祖先的情景。我们的传统是一年要四次祭祀祖先,分别为冬至、过年(除夕)、清明节、七月半这四天,其中冬至尤其隆重,祭祖的场合一般是在家里客厅,祭祖的饭要用另一只碗倒扣在碗中,这样可以保持米饭呈半圆形,八仙桌上摆了满满一桌的菜,每一只饭碗边都有酒杯和筷子,一切准备停当之后。就要点燃香烛,焚香祷告,请祖先回家祭享,各房依次磕头。对我们小孩子来说,此时不可乱跑乱撞,尤其不可以碰到桌椅,更不能大声喧哗,氛围很是庄重,各种细节丝毫不敢马虎。等到香烛将尽,则烧化纸锭,恭送祖先,自己则再将供品回炉一下,大家吃一个团圆饭。


近年来,随着老人的去世,这一习俗也由大家共同举行变为各房独自举行,甚至有的人已经淡忘了这一习俗。在如今的快节奏生活中,更是有许多人将其视为繁文缛节而嗤之以鼻,或懒于祭祀。而我却始终认为,童年对于一个人的成长是有重要意义的,在烟火缭绕的焚香烧纸过程中,一个孩童能够平神静气,满脸肃穆,对着桌子三叩其首。这种仪式教育后人不能忘根,要有家庭观念,这都对孩子的人格养成有着重要的作用


“慎终追远,民德归厚。”这一传统在华夏民族承传了数千年,我希望这一习俗能够完整的保留下去,让更多的人能够知道自己的根,抓住自己的根,不要忘本,不要忘了生从何处来,不要忘了祖先父母的养育之恩。(编辑:忆慈)


(腾讯道学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文:解人颐,腾讯道学专栏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