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朵妈陪娃
我是朵妈,曾有三年的美国儿童教育求学经历,与美国专家共同研发0-7岁儿童的益智教育课程,对美式教育有深刻认知。朵朵1岁开始就实践了300多个游戏,在幼儿班表现出超强的创造力和动手力。跟着我学习美国先进的教育方式,一起高质量陪娃!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涵江时讯  ·  早安!涵江! ·  2 天前  
涵江时讯  ·  早安!涵江!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朵妈陪娃

哈佛爸爸:别让孩子赢在学校,输在社会

朵妈陪娃  · 公众号  ·  · 2019-11-20 07:37

正文



-1-


作为一个学了十几年心理的人,常被为人父母的朋友问起:你是学心理学的,教养小孩一定很轻松吧?


我常反问:为什么你这么觉得?


“因为孩子成长和父母关系很大啊!小孩成长过程中会出现各种问题,父母要是不懂,错误处理,会影响孩子的一生!


但你懂心理学就大不一样了,懂孩子的心,又有科学方法,能少走多少弯路呀!”


想想还蛮有道理的。 养育孩子确实需要心理学,因为它不仅让你懂孩子,还是一个很好的思考工具!




比如你不会被市面上五花八门的教育方法“唬住”,因为很多都是从心理学衍生出来的,你知道哪些是科学的,哪些早过时了,也就 有了分辨能力,能少给孩子喂点“毒奶”。


你对孩子的成长也更有耐心,因为知道每个年龄会出现什么行为,黏人啊、笨手笨脚、情绪难控、注意力不集中……你不会简单的呵斥指责孩子,而是更 有耐心去引导,避免留下一些童年遗憾。


不过,我觉得最大的帮助,是当孩子要上学,要离开家,走向世界时,你可以教他很多提升效率和人生幸福感的方法。


比如怎么交朋友,怎么提高学习力,怎么处理负面情绪等等——心理学在这些方面有大量的研究成果。


但麻烦也在于,孩子上学后,他们遇到各种问题,往往都得靠自己面对、解决了。


就算你操心他在学校里学习用不用功,能不能交到朋友,有没有什么烦恼……你也没法随时在他身边,帮他挡风遮雨。孩子也可能不愿意和你分享这些。


所以这个阶段的教育,最重要的是让孩子自己掌握各种生存能力,尤其要养成强大的心理素质。


而且, 这些能力要让孩子自己习得,父母只能做辅助,不能在孩子身后推着、逼着他往前走 ——否则很容易把孩子的内驱力逼没了,甚至产生逆反心理。


举个我自己的例子,我女儿千千有段时间早晨赖床,上学迟到好几次,习惯很不好,怎么办呢?


身为学过心理学的老爸,肯定有比批评更好的方法,那就是: 一块白板



我们在家里竖起一块白板,把每天的出的时间用一个图标记录下来。一两个礼拜后,就很明显连成了一条趋势线。


我和千千看着这条线:奇怪,为什么每逢周一,出门时间就比较慢?可以做什么调整呢?每周三都比较好,我们又做对了什么呢?耶!连续几天没有碰到红线(迟到),我们来庆祝一下吧!


千千看懂了这条线的意义,尤其开始累积出了成绩,希望打破之前的记录,心里有了目标,就有了动力,不用催就早早起床,甚至带着弟弟都养成了早起习惯!


一块白板,一个 目标视觉化 的小技巧,加上与孩子理性的沟通,就帮孩子养成了早起的好习惯。 而且这个过程是她自己完成的,体验了从懒惰到积极、从失败到成功的经历,她的自信心、成就感、自我管理能力、对人生的掌控感,都会大大增强。


这就是我所说的“让孩子自己习得,父母只是协助”。 孩子自己心里有数了,强过父母唠叨一万句。



-2-


我很看重孩子这个阶段的教育。因为我的小孩一个七岁,一个九岁,也正是到了要和父母分离,开始半社会化的过程。


如果说以前是抱着孩子走,现在就要扶着孩子走,然后彻底撒手,让孩子自己走。 这样他才能逐渐减少对父母的依附,拥有独自面对世界的勇气——毕竟做父母的,没法跟着孩子一辈子。


所以,在这个阶段,最关键的事,就是要帮孩子习得这些生存能力,让他们更独立,更聪明,更自信,这样你才能放心目送他们踏上自己的人生旅程。


所以,受益于心理学背景,我也从哈佛心理学的研究里,专门提炼设计了一整套孩子能学会、用得上的方法,在合适的时机“传授”给孩子。


比如孩子交朋友的方法,我会教他产生一段 友情得有三个要素 ,维护友情得坚持 六件小事


提高记忆力的方法,至少有 三种高效方法 是孩子学习能用上的。


还有 情绪管理 的方法,遇到挫折要怎么办,好的习惯要怎么养成,怎么看待青春期的变化……



这些都是我压箱底的 “妙计小锦囊” ,也是作为一个父亲,要装到孩子书包里的 “成长小助手”


希望有一天,当他自己面对学习、社交、情绪、压力、挫折等问题时,不会迷茫,自己就知道原因是什么,该用什么方法去解决 ——尤其当他们进入青春期,不想和我交流的时候。


这大概就是学心理学的父母,能够有所不同的地方吧。


不过,话说回来,与其说不同,不 如说在孩子的这个阶段,是父母的注意力都在孩子学习成绩上,把孩子当成一个学习机器,而不是“人生的新手”,所以会有意无意地忽略孩子的这些成长需求。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