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经AI新媒体量子位(ID:QbitAI)授权转载,转载请联系出处
萧萧 金磊 发自 凹非寺
学生毕业、教师评价,不再强调论文数量!
这是清华大学校长邱勇,在教职工大会上宣布的重磅消息。
![](http://mmbiz.qpic.cn/mmbiz_png/YicUhk5aAGtA3icia1eyib84yu0ic3OQe3O0CU8ic21pPibaBm8Urw7REINxySOTYZxBEJEOqG7fcv1Q16ibs1MEw9cHNQ/640?wx_fmt=png)
邱勇表示,2020年,没有一个清华学生因发表SCI论文数量不够,而无法申请学位。
但,这并非放松毕业要求。
相反,对数量要求下降,就意味着对论文质量要求的提升。
邱勇认为,这是高校改革的目的所在:
大学不能把学术权力,交给期刊编辑和审稿人。
![](http://mmbiz.qpic.cn/mmbiz_png/YicUhk5aAGtA3icia1eyib84yu0ic3OQe3O0C0ePxENUNT8dJxWUjibhCJI9mYYzlz8YWgzQJZbdmJUibPccRMobhrEicA/640?wx_fmt=png)
此前高校论文要求如何?
研究生和高校教师,苦论文数量久矣。
直到2019年以前,清华博士研究生毕业的论文要求都是:
就读理/化/生/力/材料方向的研究生,必须至少在SCI收录的期刊上发表2篇学术论文;数学/高能物理至少发表1篇;工学/医学至少在SCI/EI收录的期刊上发表2篇论文。
![](http://mmbiz.qpic.cn/mmbiz_png/YicUhk5aAGtA3icia1eyib84yu0ic3OQe3O0CjroPQ1QHFR6iahzr0MxLb0uic2VJicbQ5gvv3hxcR4icD285VJO53Om12A/640?wx_fmt=png)
而建筑、哲学、经济、法学等学科还有更高的要求:以第一作者发表2~4篇论文,至少1~2篇在重要期刊上。
![](http://mmbiz.qpic.cn/mmbiz_png/YicUhk5aAGtA3icia1eyib84yu0ic3OQe3O0C0NwrfcqWafibNqNcPRHSLGmE7ib0KGOQClW6ibD2ReVBSzvYgfSqXShmg/640?wx_fmt=png)
至于硕士生,则要求至少撰写1篇达到发表要求的论文。
事实上,这还只是学校的整体要求,实际情况会根据各学院的情况,再进一步调整。
例如,清华大学的生物学博士研究生要求,是发表2篇SCI+2篇国内核心期刊/3篇SCI/1篇影响因子≥4.0的文章……
![](http://mmbiz.qpic.cn/mmbiz_png/YicUhk5aAGtA3icia1eyib84yu0ic3OQe3O0Cjo1m5e8KtRNRuDibGe0wgwia3HJyc5P0sibibZhQKZYiaf14hpiacLjo7ROA/640?wx_fmt=png)
不止清华大学,国内多数高校的研究生毕业要求中,或多或少都有这样的条件。
例如,西安交通大学,同样要求博士以一作或二作的身份,在核心期刊或SCI上发表1篇论文,方可达到毕业基本条件。
![](http://mmbiz.qpic.cn/mmbiz_png/YicUhk5aAGtA3icia1eyib84yu0ic3OQe3O0CTIEBWViamkhc9ZaqO8lnZHtcUzJPZBB7WcG9gOYeE6dYAIcheZyorjw/640?wx_fmt=png)
当然,如果有参与国家重大项目、取得重要科研成果的经历,也能符合毕业条件。但能达到这一条件的人数,并不多。
博士生以外,硕士研究生也有类似的要求。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的硕士研究生,就有1篇SCI/EI一作的硬性要求。
![](http://mmbiz.qpic.cn/mmbiz_png/YicUhk5aAGtA3icia1eyib84yu0ic3OQe3O0CRo89n8QdXH8MOZQp7el3ehqO0hVFK9oBVgsjCstg7kw7ribogBuaSTQ/640?wx_fmt=png)
此外,就连老师职称评定,也一直要求论文数量。
例如东南大学研究员的评定要求,理工医科需要5篇以上的SCI/EI,或累计影响因子大于15/单篇大于10。
而文科和管理学科,更是需要SSCI/A&HCI/CSSCI达到10篇以上,或是6篇+省级二等奖以上的奖项。
![](http://mmbiz.qpic.cn/mmbiz_png/YicUhk5aAGtA3icia1eyib84yu0ic3OQe3O0CL3GjtKvtHYaZaTmSjAUeISpKkgmWWDibiagKx7XJCqiaBeiab7W43wCPibg/640?wx_fmt=png)
那么,国外高校是否会好一点?
从许多留学生反馈的情况来看,虽然许多国外高校本身不对论文数量做硬性规定,但博士生的毕业条件,却更加不稳定——几乎完全取决于高校导师、或专业的特定要求。
部分导师的要求不高,只需要学生帮忙完成科研任务,一篇论文不发,都能毕业。
然而,也有导师要求近乎严苛:每年至少一篇顶刊论文,才能毕业。
不过,现在国内高校也已经开始进行改变了。
清华逐年改进相关政策
率先改进政策的,同样是清华。
2019年,清华大学官方就发布了一份名为《清华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规定》的文件,其中的学位申请条件改成了这样:
博士生在学期间学术创新成果达到所在学科要求,方可提出学位申请。
相比于对学术论文数量的硬性要求,新规定不再将论文发表数量作为申请条件的限制。
在这之后,清华大学进一步对学位申请条件做出了调整。
2020年6月18日,清华先是对研究生完成“学术创新成果”的标准,进行了进一步修订;
![](http://mmbiz.qpic.cn/mmbiz_png/YicUhk5aAGtA3icia1eyib84yu0ic3OQe3O0CoZWnPeHLicUsxfqWQtRxDd18FLPfBd0qxakpMibPKDsZ58G5rT9jcXAA/640?wx_fmt=png)
在这期间,清华大学重点审议、并通过了25个分会提交的29份各学科研究生申请学位创新成果要求的文件。
紧接着在6月23日,清华又对41个院系教师聘任标准的学术要求进行了完善。
调整后的直接结果便是:2020年,清华大学无一人,因为SCI论文数量不够,导致无法申请学位。
此前,在2018年,因SCI论文数量不够而被拒绝学位申请的人数,达到163人;2019年,这个人数更是上升到了171人。
![](http://mmbiz.qpic.cn/mmbiz_png/YicUhk5aAGtA3icia1eyib84yu0ic3OQe3O0C9DHG7T6GOGb0WmMAHcddRmZY0xyfInw1qKreyP1JuO9bltXT2ydlmA/640?wx_fmt=png)
但相对地,在学位论文的质量评定上,清华的要求也更为严苛了。
2018、2019年,分别有78、81人未能获得研究生学位;而在2020年,这一数量上升到了156人。
![](http://mmbiz.qpic.cn/mmbiz_png/YicUhk5aAGtA3icia1eyib84yu0ic3OQe3O0CT2f7iaydsXax0oG1uNkpA5k3XE2qUPgiabTW7dWhG85icKVRAvDCibPLyg/640?wx_fmt=png)
邱勇认为,这些改革的目的,在于以质量为导向。只有这样,才能形成优良的学术文化。
也有相关先例
事实上,国内也有过未发论文而毕业的先例。
现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的孙斌勇,就是其中一位。
![](http://mmbiz.qpic.cn/mmbiz_png/YicUhk5aAGtA3icia1eyib84yu0ic3OQe3O0CS5jqMKibcR3cff2YKhv0ZWSPoErXa2WAD9icWnKFDDajtVIadAccS1Ug/640?wx_fmt=png)
2004年,他在博士毕业之际,一篇论文也未曾发表,直到毕业后的2007年,才发表第一篇论文。
而当时他问导师“毕业需要论文吗”的时候,导师是这样回答的:
不需要。
至于这背后的原因也很好理解,一篇高质量的数学论文,发表周期往往会相当长,需要花费数年的时间。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毕业要求的降低。
比起对论文的要求,孙斌勇的导师对于其毕业的要求,放眼到了三个极具挑战的问题。
按照导师的说法就是:
只要做出其中一个,就可以毕业。
换言之,是考验学生的能力,然后决定是否可以毕业。
后来,孙斌勇回忆自己的学业,他认为一直非常顺利,并表示:
攻读博士期间所确立的研究方向面临很多未解的问题,吸引自己不断进行钻研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