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科幻世界SFW
《科幻世界》杂志社官方微信,向您推荐最新最好的科幻奇幻资讯,给您推送好看的科幻奇幻小说。(注:除推送外为智能系统回复,不代表杂志社观点。)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科幻世界SFW  ·  科幻世界×京东 | 2024年双11王炸爆品来袭! ·  4 天前  
乌鸦预告片  ·  刺杀美国总统!漫威可太敢拍了! ·  4 天前  
乌鸦预告片  ·  刺杀美国总统!漫威可太敢拍了! ·  4 天前  
科幻世界SFW  ·  《消防员》:致敬烈火逆行者! ·  5 天前  
科幻世界SFW  ·  科幻江湖 | ... ·  6 天前  
科幻世界SFW  ·  新刊速递 | ... ·  1 周前  
51好读  ›  专栏  ›  科幻世界SFW

专访 | 李淼 宇宙是场游戏

科幻世界SFW  · 公众号  · 科幻  · 2017-03-16 18:37

正文




注:原文转载自公众号书都 ,已获得相关授权。


| 李淼 |

理论物理学家,中国引力波计划发起人,现为中山大学天文与空间科学研究院院长。著有《〈三体〉中的物理学》《超弦史话》《越弱越暗越美丽》《给孩子讲量子力学》等作品。


2015年,

科幻世界曾邀请李淼老师和刘慈欣一起,

在中国数字科技馆举行了青稞沙龙第100场讲座,

全场满员,场面十分火热。

当时的活动海报




原来我们也有这样的科学家


采访李淼时,他坐在星巴克,背景音是轻微嘈杂的人声。他大部分研究都是在咖啡馆里完成的传闻看来有九成真。在咖啡馆工作是李淼在美国时养成的习惯,在他现在任职院长的中山大学天文与空间科学研究院的楼里,据说有一间咖啡室是按他的要求设置的,有落地玻璃,望着湖山天地。


只这一个细节,就让我觉得他和想象中的物理学家有些不一样。


李淼在学术界以弦理论研究知名,是中国引力波计划发起人。可以说在弦理论领域,李淼是中国最有发言权的科学家之一。用李淼自己的话来说,他的研究主要有两部分,一是宇宙大爆炸的物理过程,即极早期宇宙学;二是研究暗能量,研究宇宙的未来。


如果要为以上这些专业名词找到一个最让人们熟知的形象投射的话,那大概就是美剧《生活大爆炸》中的谢尔顿。


有人曾在澎湃问吧上向李淼提问:谢尔顿这个形象和一般的弦理论研究者一致吗?李淼说,有点相似,但不会像电视剧里那么夸张。我问他相似之处在哪里,他说,相似的部分是对自己从事的研究特别自信,除了研究,不关心外面的世界,特别是在年轻的时候,但到了中年以后这个状况会改变。


李淼本人,就是一个中年之后改变的例子。


与传统物理学家给人的刻板印象相比,他实在是太“潮”了:他健身练肌肉,喜欢穿奢侈品,讲究时尚,是个咖啡控,在微博上有30万粉丝,上过《锵锵三人行》,在腾讯视频和喜马拉雅做直播和公开课。他甚至还有自己的豆瓣账号,在日记里一首一首地写诗。在大学里,他是明星教师,《人与宇宙的物理学》这门课在中山大学很有名,讲了三年学生还要他继续讲,中大学生称他为“中大都敏俊”,甚至会向他求合影要签名。


他也称得上是科普界的畅销书作家,目前几本科普著作销量都很好,《〈三体〉中的物理学》入围了2015年度中国好书和吴大猷奖,而最新的一本《给孩子讲量子力学》从2017年春节到本文写稿时,一直在当当科普类销量榜单的第一位。


李淼曾说过,自己是科学家中的“异类”。《三体》的作者刘慈欣则更精准地指出李淼身上这种“异类”感从何而来:“其实这样的科学家在国外并不罕见,就我读过的科学传播著作而言,像彭罗斯、刘易斯、加来道雄等人都是知识广博、文理俱佳的自然科学学者。但在国内则不同,以前我也接触过一些国内的科学家,他们给我的印象是严谨认真,勤奋努力,但总感到缺少一种灵气,在自己的专业领域之外的视野比较窄,对专业本身也缺少一种超越性的眼界,这可能是中国文理分科的教育环境所造成的。所以知道李淼老师后,我和《新发现》的主编严锋教授一样发出感叹:原来我们也有这样的科学家!”


对专业领域之外的关注和热情,使得李淼对领域之外的一切持开放的态度。他令刘慈欣折服的一点是:他并没有像一般读者和网友一样专注于挑小说的硬伤——虽然在这方面他无疑最有资格,而是以书的科幻内容作为引子和起点,描绘了一幅现代物理学和宇宙学的宏伟图景。


比起纠错,他更愿意做建设和创造的工作。



《〈三体〉中的物理学》

作者: 李淼

出版社: 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

出版年: 2015-4

定价: 32元




科普是放下教育的姿态


从2016年的一个微信传播数据分析,可以看到李淼在新媒体的影响力:2016年,共有2975个公众号报道了李淼,报道他的文章高达4852篇,字数相当于9本《琅琊榜》,阅读量加起来达 854万次。这对一个科学家来说,相当不容易。


中国著名科学传播杂志《新发现》的主编严锋,在2012年时曾这样描述中国科学家从事科普面临的困境:现在的大学和研究所都实行量化考评机制,项目与SCI论文成了衡量人生价值的最基本尺度。大众科普工作往往很难进入专业研究人员的视域。即使是在台湾,严锋了解到也有这种情况——科普被视为“不务正业”,好像只有学术上失败的人才会去做。


李淼的科普观,很大程度上和他在国外十年的学习和研究经历有关。1977年恢复高考后,李淼考上北京大学天体物理专业时才16岁,1988年获得中国科技大学博士学位时也不过26岁。此后的十年间,他在丹麦哥本哈根大学又拿到一个博士学位,在美国加州大学、布朗大学和芝加哥大学进行研究工作。国外顶尖的同行显然对李淼有所影响,“我的外国同行在中年后会比较活跃,参加公众活动,做科普,有意开拓外面的世界,变得越来越幽默,越来越生活化。”在那里,科普工作有许多知名的科学家来承担。全世界排在第一位的科普畅销书,是霍金的《时间简史》。


1999年回国之后,李淼就开始进行科普工作。2005年的博客时代,就已经能找到他作为科普网红的痕迹。那还是徐静蕾和韩寒在博客阅读量高居一二位的时候,李淼的博客在开通后第一年有15万的点击量。最难得的是,它符合西方对“科学博客”的界定:是由在职科学家写的博客,而且必须是关于科学内容,而不是关于他家的猫或别的什么。


从之前在博客上的有问必答,到现在的澎湃问吧,很容易感受到李淼科普的特点。最有代表性的一个是有人问:如何给6岁的孩子讲量子纠缠?李淼这样解释:“打个比方。有一对年轻的夫妻,妻子去美国生小孩,丈夫留在国内工作。在孩子呱呱坠地的那一刻,丈夫就自动升级为父亲,哪怕他当时与妻子隔着万水千山。换句话说,丈夫当没当上父亲,完全取决于妻子变没变成母亲,两人之间存在着一种神秘的、不受时空阻隔的联系。在微观世界里,两个或多个粒子之间也可能存在这种神秘的关联。这种粒子间幽灵般的相互作用,就称为量子纠缠。”


对于一些让人哭笑不得的问题,他也照答不误。有人问:量子力学和王阳明的心学有关吗?他说:“我还没有研究到那一步。”有人问他在喜马拉雅的课程为什么要收费,让穷学生怎么办,他说:“付费收听,付费的人听起来会认真。免费的往往不被认真对待。”有人找茬:学好量子力学能买得起8万一平米的房子吗?李淼的回答是:“一个不断学习,更新自己知识的人可能暂时买不起北上深的房子,但他迟早会买得起,因为总有一个机会,无论是经济上的还是学术上的,会被他抓住。”各种兵来将挡,看得妙趣横生。


这种幽默易懂,一方面来自李淼本人的个性,一方面来自他科普观的改变。尽管做科普已经17年,但李淼说,最近五年他才感悟到怎样才是真正做科普:应当以服务的姿态,而不是传授知识的姿态给大家讲东西。“以前我只是想把最新的科学发现介绍给大家,没有想怎样才能从大众喜欢的角度切入,现在来看,以前的那些科普,都不是很好的科普。”对于这五年,他的总结是:放下姿态,好好学习。



体悟世界的终极诗意


李淼所说的放低姿态,并不意味着没有个性。


关于他有一个段子,之前有人曾在李淼的微博留言,质疑他不务正业。结果李淼直接甩出一个链接,上面是他近年的研究成果,霸气地让人闭嘴。严锋据此得出结论:科学家也是有脾气的。在网上看李淼怼人,有时也是一种乐趣。我问他是否觉得自己有做段子手的潜力,他笑着说不会,“因为平时和我打交道的人都不太轻松,所以我才要让自己轻松一点。”


对穿着的讲究,对生活的情趣,都是他让自己“轻松”的一部分。


如果给李淼24小时让他自由安排,他会花9小时睡觉,剩下的时间用来阅读写作,如果还有富余,可能会选择飞去巴黎喝咖啡喂麻雀。他还有一个爱好是养锦鲤,曾经把一条锦鲤养到十几岁。他毫不掩饰自己喜欢穿贵的衣服,但否认自己对奢侈品有研究,“只是有点兴趣而已。”他说自己对穿搭不太懂,但他写的一首名为《关于穿着》的诗暴露了他的审美:一条白裤子,一双松软的皮鞋,一顶巴拿马礼帽。必须目不斜视,越过所有美女的目光。


某种程度上,李淼写的诗所透露的私人趣味和真实情绪远比他谈专业时透露的要多。据说,他并非从小就喜欢物理,真爱是文学。上大学之前,李淼喜欢古典文学,读唐诗宋词,研究格律,细读过王力先生的诗词格律,他自己也写,我提起时,他顺口就平平仄仄地讲起来。读新诗则是回国之后的事,2004年他迷上海子的诗,没办法更早,海子1989年去世时,他还在国外。在北大时,他去听王蒙的讲座,我问他有没有听过钱理群,他笑笑说,钱理群那时还不出名,只是一个普通的中青年教师。这时,你能体会到满满的时代感。


李淼的诗最盛产的时候是2010年到2012年,他公开发表的诗歌曾被收入诗人李小雨主编的《2012年中国诗歌选》。相对于他在诗歌上的成绩,更让我注意的是他诗里的一些细节,展示了在采访时他不会主动提及的那些情绪。


比如,2013年李淼从北京南下初到广州时写的《岭南六章》:“当初掉头向南,一个人,像一块即将开花的石头。那时树木还四处葱茏,一点不如意也算不得什么,包括无人相送。”我向他问起当时的不如意,他说,当时离开科学院是因为不喜欢那里,不愿意呆了——尽管他最主要的研究是在那里做的。南下相当于他人生的转折,从官场到非官场,到了一个非常放松的地方,从一个研究员变成了一个科学管理者。


而2017年,李淼的疲惫和变化也是在诗里先看到的。在他春节写的一首诗中,提到回北京家中的场景:有几堆堆在地板上的书,卧室里挂着的庙会买的一红一蓝的鲤鱼旗,还有一直纠缠他的背肌劳损。“在赶走它时,让我说一声感谢,它用病痛提醒我,该回家了——该只做自己喜欢的事了,这个朴素的,只有孩子懂的道理。”紧接而来的就是,在最近媒体采访中,李淼开始明确表示他不想做这个院长了。我提起他在这个位置上对学生的重要性,他摆摆手:“对于学生来说,教书的影响就够大了。”


还有未实现的愿望吗?“写出像戴蒙德这样比科普更高级的科普,以及把所有的其他时间用来写诗,这是我人生最后的愿望。”李淼这样回答。“比科普更高级的科普”是指,写作不只是为了传播,同时为了创造。


在我看来,李淼最美的诗句,还是写宇宙的。他曾说过,理论物理学家普遍相信,描述世界的终极理论一定简单而优美。所以在最高的层次上,科学和艺术其实是相通的,因为它们的终极目的都是在追寻美。


亿万颗恒星在暗晕中长出枞树森林。

百亿光年的跨越,

一写方程便落了下来。


这一刻大概就是他所描述的:当你了解了星星的奥秘,你才能体悟到这世界的终极诗意。




Q
A
&

书都 ※ 李淼


书都:相对于您之前几本科普著作,新书《给孩子讲量子力学》将对象扩展到孩子,对孩子的科普和对大众的科普有什么区别吗?

李淼:我觉得区别不大,大众和孩子接受度是差不多的。我把科普对象分成三种,一种是普通大众和孩子,一种是大学生,另外一种是大学毕业以后的人。这三种人接受的东西是不一样的。


书都:会不会有人质疑,孩子不能理解这么复杂的问题?

李淼:科普其实是服务,而不是教育。给孩子做科普的目的,是在轻松愉悦的状态下满足他们对自然的好奇心,同时培养他们用科学思维看待世界的能力。很多学术界专业人士做不了科普的最核心原因是,他们根本意识不到科普是服务而不是教育。如果是教育,你摆出一副高高在上的姿态,要求学生具备这样那样的基础,然后甩给他们一大堆数学公式,倒还说得过去。但作为一种服务,要是不关注客户的心理需要,不能用他们听得懂或喜欢听的方式来和他们交流,哪有不失败的可能?


书都:您觉得对于普通的科学家而言,有没有服务的义务?

李淼:我觉得有,但现在绝大多数科学家没有意识到这点。在中国还是少数的科学家走出来做科普,即便在少数做科普的科学家里,大部分人也还没有意识到应该接地气,应当以服务而非传授知识的姿态给大家讲东西。为什么很多科普畅销书都是西方人写的,因为他们早就知道应该这样做了。而中国的科普作家不知道,所以我们写出来的科普作品受众就比较少。


书都:您在进行科普时运用了很多如直播、视频、音频等新媒体的平台,从最开始单纯写书写专栏到现在的多种新媒体形式,您对传统媒体受到的冲击有感受吗?

李淼:有,感受很大。媒体向视听发展,这个趋势不可逆转。所以做科普的人也要注意到一点,传统的媒体肯定要被新媒体取代了。当然阅读还是要的,阅读永远只是属于少部分人的。阅读的核心人群,这部分人不会变少的。尽管我也看今日头条,也听喜马拉雅,但同时我还在阅读。


书都:作为作者,您觉得现在阅读的人是更多了还是更少了?

李淼:我觉得阅读的人越来越多,原因很简单,中国整个社会在转型,无论是城市化,还是白领阶层的增长,这过程会使阅读的人越来越多。很多年前大家都开始唱衰传统出版业,但其实中国的出版做得越来越火。并不是现在全是碎片化阅读了,中国阅读人群的增长与碎片阅读的增长是同时进行的。其实电视、广播、报刊在获取时也是碎片化阅读,今天只是将碎片化阅读转向了移动端和视听端,实际上接受的方式没有改变。


书都:您怎样评价目前比较火的科普读物?

李淼:我并不觉得《时间简史》是最好的科普读物,尽管它最火。它写得并不十分通俗,对于不懂物理的人并没有太大益处,霍金的书可能真的像麦当娜的书一样,时尚的人拿来看了,对于书中描写的东西有一个朦胧的印象,满足了感觉的需要,也满足了时尚的虚荣。《七堂极简物理课》原文语言非常好,但它并没有传达很多知识。我个人更偏好《万物简史》,以及贾雷德•戴蒙德和卡尔•萨根的科普。戴蒙德在中国可能没这么火,但他的《枪炮、病菌与钢铁》 还有《崩溃》都特别好。


书都:最后能给我们推荐几本您喜欢的书吗?

李淼:第一本是《人类简史》,赫拉利的历史观是所谓的大历史观,不执着于历史事件和历史编年,而是将人类作为一个特殊的物种来研究。这本书出版之后十分畅销,同时也带来很多争议,但是,没有争议的书是不值得阅读的书。

第二本是我前面提到的《崩溃》,本书作者贾雷德•戴蒙德是我个人的榜样,写作不只是为了传播,同时为了创造。与他的《枪炮、病菌与钢铁》一样,这本书远远不只是一本科普著作,作者以他的跨界身份研究人类历史上各种文明崩溃的原因,指出我们应该如何应对环境问题。

最后是《万物静默如谜》,作为诗人当然要推荐一本诗集。如果你对新诗的世界还很陌生,或者你过去对新诗无感,请阅读这一本诗集。从辛波斯卡的诗中你能看到日常的诗意,以及在诗意中重新体会日常。


原文摘自《书都》2017年3月,总第11期。

已获得原刊以及公众号授权转载。

点击左下方“阅读原文”即可购买《中的物理学》





对上文提到的青稞沙龙讲座感兴趣吗?

下面是我们最新一场讲座的相关信息,本周日上午10点,欢迎大家来参加

【线下活动】不要恐慌,科幻中的人工智能有多少可以实现?——北京免费有礼讲座

【线上&线下同步活动】19日江波讲座有奖留言网页发布啦




点击“阅读原文”,科幻世界淘宝店全新改版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