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朋友们,萃花忍不住要跟大家分享一个激动人心的事情,就在上周,萃花见到了“网红院长”本人!什么,不知道是谁? emmmm,要不咱去搜索一下“故宫看门人”?
在接近两个小时的讲座里,段子手提到了一句话,让萃花捧腹大笑的同时也为之动容:“……
纵观历任院长下场都不是很好,
这说明人啊,要多做好事
……”
当我们了解历任院长的工作后,才知道这句话听起来好笑,实则包含了单院长对前任的莫大肯定,也深知故宫未来管理工作任重而道远。众所周知,故宫博物院已经92岁了,她就像一位历经沧桑的老母亲,见证了中国近一个世纪的发展。自1925年10月10日建馆以来,她身边总有能扛事儿的人。
偷盗文物?下辈子也不可能!
易培基是
故宫博物院首任院长
,他在任期间,国内军阀都想控制故宫。从接管博物院那天起,
他增设了秘书处和总务处来修缮故宫,
强调了古建筑维修事宜的重要地位
,为此发动了蒋介石、张学良等人捐赠物资。
在1933年,命运跟他开了个玩笑,日军攻陷山海关,为了保全文物安全,他提议将国宝南迁,却不想招致了“偷盗案”,早看他不顺眼的人,找准时机向法院控诉:“易培基擅自处分故宫物品,盗卖文物!”
最高法院重金雇用画家审查宫中书画时,发现了60多箱有问题的文物,于是下令通缉易培基,
理由竟是
:清乾隆皇帝很有艺术品位和艺术修养,乾隆以前的宫廷古物大多已品定,见于有关古籍的记载,不应还有赝品;再经过清室善后委员会书画专家的鉴定,更不可能还有假冒伪作。
如果当时的法官看到如今藏在台北故宫的《富春山居图》和《子明卷》,不知作何感想?这件事过后,我们的易院长,郁郁而终,
至死也没能还得清白身,着实为憾
!
中国的文物,哪来的就要回哪去
在易院长偷盗案之后,有人写了一篇论文,在附识里面提到是为易院长平冤的。文章中论证了帝王之家的收藏多有赝品,这个为易院长发声的是
第二任院长
:马衡。
“九一八事变之后”,故宫文物面临着威胁,马院长筹划将文物南迁到巴县、峨嵋等地,等到抗战胜后,再将文物经由南京运回故宫。
但在1947年硝烟散去后,国民党政权却要求将南京与北平故宫的文物精品运往台湾!
紧要关头,马院长以保护文物为由拖延时间,
北平故宫的文物一箱也没运到台湾,南京的1,434箱古物也得以留下来。
即使是学徒,我也要你
转眼间,新中国成立,人们终于能过上安稳宁静的生活,作为
新中国的第一任
故宫博物院院长,吴仲超曾风趣地说:“保护专家要像保护稀有动物熊猫一样。”
吴院长认为,故宫有这么大的博物院,
大批人才是第一发展力
!在他眼中,没有博物院体制内外的区别,只要有丰富的经验,即便是北京琉璃厂的学徒,也能把故宫博物院的重任托付给他。也正因为他不拘一格降人才,耿宝昌才从学徒一步步走到今天古陶瓷鉴定界一言九鼎的专家。
不完整的故宫是不体面的
1987年,张忠培被任命为故宫博物院院长。然而,这
第四位看门人
“很不走运”。在新官上任不到两个月的时间里,一把火烧毁了一座景阳宫,遭遇了两次小偷。张院长还发现“故宫是个不完整的故宫”,故宫里除了故宫博物院以外,还有其他14个单位,严重影响着故宫格局的完整性。
“故宫的文物,除民国政府运台的以外,境内就有两个单位占着故宫近20万件文物。”在张院长看来,“对于一个大国来说,是很不体面的”。
于是张院长在故宫专门成立了法律处,
解决故宫内单位的法律纠纷。
历史本来就应该以它原本的样子呈现,故宫也应该在未来一步步恢复宫廷原貌。
文物,跟人一样也会想家
第五任院长
郑欣淼担任院长期间,做了对他本人及对故宫而言,意味深远的一件事:
主持故宫自1911年以来的首次大修。
大修后乾隆时期的双面绣、通景画等,从被尘封的岁月里,重拾昔日光辉向我们走来,同时,官式建筑传统技艺也得以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