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7日,中关村创新创业季2016暨黑马公开课-中关村与硅谷发展论坛开幕。论坛由创业黑马与中关村创新创业季组委会联合主办,创业实验室导师、峰瑞资本创始人李丰在论坛上发表题为《跨越经济周期的投资逻辑》的主题演讲。
李丰总结了自己是如何判断一家公司和一种商业模式的。一是拼创新,看谁收割韭菜最快,效率高。二是寻找符合自身行业发展的长期规律和动力。三是创业者自己的能力和本事。
李丰还表示,“最终伟大的公司还是时代的公司,不只是一个‘CEO的公司’。因为你在正确的方向上,做了长期价值正确的事情。”
以下为李丰在论坛上的分享,经i黑马整理:
上次在黑马营上课的时候讨论,从投资历史上来看,中国在实体经济和互联网上都没有过周期。从投资上来看,大家觉得被广为称颂的是巴非特。如果你从巴非特投的对象来看,他投的东西在美国经济发展过程中都是跨过最少一个周期的。他做这件事的好处是,经历过周期检测的资产,稳定性和竞争力比较好。
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做VC和PE是不容易的。因为所有人都面对着创新资产,所谓创新资产,就是没有经历过周期检测的。你所面对的企业,如果你把他的股权当资产的话,企业和资产都是是没有经历过一次起伏的,很难判断这个资产是不是具有跨越经济周期的能力。这大概是我们做投资和巴非特做投资之间比较大的差异。
一旦讲到跨越周期无非从几个角度理解:
第一,从增量转到存量。
增量市场的特点是大量烧钱获取用户,大量新用户涌入。而存量市场,大家说要重度垂直、精耕细作、深挖价值等,原因是,这是一个接近零和的游戏,意味着我多了你就少。这个饼如果增长显著的话,就会出现精耕细作,但精耕细作所有的目的都是为了证明,我提供的价值比你更多,或我提供的效率比你更高。这大概是大家所讨论的,不管跨越周期还是在存量市场里竞争的核心因素。
第二,寻找底层价值。
跨越周期的时候,大家努力找的事情就是两个轴,横轴和纵轴。第一个轴是以前曾经被验证过的普世规律,第二个轴是,找到你所在行业自身发展阶段的发展规律。
最近大家讨论得最多的商业模式是出行和打车。我讲一下我自己在打车这件事上的经历,仅供参考。第一件事,滴滴刚出来的时候融A轮。当时有6家机构报了价,我们也去报了价。之后,我们有了投快的的机会,但最后没投。为什么?
考虑的第一个维度,我们回过头去看, PC互联网最大的变化,是跟商业模式相关的。
在PC变成人们的基础工具这30年或40年里,什么是最主要的商业模式呢?历史上有过两个比较典型的商业模式方向,第一个是例如微软把工具的使用难度和使用方法大幅度降低了,不需要太强的专业能力了。
剩下的问题就是,在PC互联网发展过程中,如何高效地生产和消费文本信息。大概先是生产,再是消费,什么叫做消费呢?一个事情变成了工具的时候,先有人降低了它的使用难度和门槛,使得广义上的大众都可以用。你开始大量地使用这个工具时,就产出了这个工具本身所具有的一些数据,再接下来,你开始去消费这些数据,或者想办法使这些数据的组织及使用能够更高效。我举一个最抽象的例子,我把这个工厂都改成了流水线,可以大规模地制造汽车,先是大规模地制造了汽车,再开始大规模地使用汽车。
这跟投滴滴有什么关系呢?当开始投移动互联网的时候,有一个规律。在我们用到手机的时候,手机会成为下一代个人的生产工具或者基础工具。
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解释非常多的事儿,微信是不是最后一定会比手机QQ强?我猜是。从出来的第一天开始,微信就用了大概手机上最特殊的方法——语音来做,而不是键盘,跟当年QQ在PC上诞生的逻辑是一样的。微信刚出来的时候,大家主要用来像对讲机一样玩儿。
当时想投滴滴,因为我们看到,商业逻辑有一个很大的效率进步,取决于第一台地图当了输入法和输出法,而且这个输入法和输出法在这个基础上大规模地提高了效率。
为什么没投快的呢?第一,滴滴已经融了很多钱,第二,之后我投了很多再造服务行业的事情,我发现其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特征:服务行业是一个典型的利用人来提供服务的领域,在这个领域当中,最重要的事情叫“个性化的定价”。这是一个基础设施,导致的结果是,没有办法做任何定价模式的更改。这个事虽然提高了表达效率和数据效率,但不知道最后能不能导向商业模式,就没有投。
后来为什么又投了拼车?不是因为交通很热,而是我们在后来投了Uber的时候,刚才讲的横轴和纵轴出来了。再加上考虑到中国的特殊情况,就投了。
中国有什么特殊情况呢?这句话又涉及到了这两天备受大家关注的各个城市出台的专车政策。
第一、中国没有经历过专车阶段,只有出租车。什么是专车,怎么定价,应该是什么样的服务,什么样的人适合坐,这些都没有体验。供需双方不容易教育,而且会被挤成小众应用。
第二、这几件事中国和美国完全不一样:我们有最多的大城市,人口密度也是全世界最大的,但人均路面资源拥有量却非常小。因为这样的原因,使得中国会用同样的模式解决出租车的使用难题,很符合社会发展规律。如果你能降低空载率,提高运载效率,并且符合社会发展,可以先不管定价的问题。
投拼车,在逻辑上说,最后在中国只能以一车多人的方法,作为城市交通的解决方案。
我们为什么去年投了Uber?因为我们后来发现,在美国,存在跟中国类似的问题。在美国,车辆的人均拥有量已经非常高了,而且有车的人都在开,美国的路网资源和车辆的总量不像中国这样矛盾激烈。
美国的大城市和人口密度都跟中国非常不一样,出租车的供给是严重匮乏的。第一,车本来都已经在路上开了;第二,车大部分都上路开的情况下,路面资源还能支持;第三,严重缺乏出租车。大家把这几件事儿连在一块,就变成,在美国这种模式更合理。
如果去美国用个Uber,我们会发现,Uber在纽约的毛利非常高,运营上也是赚钱的,有两个原因,一、不管怎么用Uber,只要不是黄金时段要加价,就是便宜的;第二,这是纯用户体验的事,在其它城市想打个车更费劲。在美国任何一个大城市,挥手叫辆出租车都很难。
第一,检验一个商业模式和企业的长期标准,在于能不能提高效率。技术本来就是用来提高生产效率的,如果用了技术,用的人力跟原来一样,解决了相同问题,这不叫效率提升。
我们当时在IDG的时候,看了一些电商品牌。当去考察的时候,我们最大的判据依据是,在相同的销售规模和发展阶段下,你用的人力资源跟线下某个传统的服装厂比,是一样还是更少。所以在一个存量市场里,A能淘汰B的原因之一就是提高了效率。
第二,我在出行上的投资绝对不算成功。错过了滴滴快的,投了拼车,合并后还被挤压了,不能算做得好。虽然做得不能算好,但我不觉得这些判断根据是错的。到今天我仍然觉得,这些根据当中,几乎所有的部分都是对的,或它们其实倾向于一些更底层的逻辑。
如果你是一个创业者,你要努力去寻找这些更长期的基础逻辑,使你做的事情有更明确的方向和目的,就是所谓跨越周期。但对我们来讲要痛苦很多。
创业者很厉害,从出租车做到了专车,还从某种意义上驱动了中国在这两个市场上的去监管化。这两件事情是我们当时即使逻辑再正确,也没有预见到这个市场和创业者会具有的能力的。所以这是犯的错误的原因。
最后有三点经验要分享。
所以结论也是任正非讲的一句话,最终伟大的公司还是时代的公司,不只是一个“CEO的公司”。多多少少还是因为,你在正确的方向上,做了多少长期价值正确的事,所以你在这个时候做成了伟大的公司,而成为了伟大公司之后,CEO就被认为很牛了。
本文系创业实验室导师、峰瑞资本李丰在黑马公开课演讲干货整理,李丰口述,黑马哥整理。如需转载请后台回复“转载”获取转载格式,未经授权,转载必究。
加入他们的实验室
和导师开启一次创业实验学习探索之旅,
请戳阅读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