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山东宣传
山东宣传网官方公众账号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余杭发布  ·  每人1000元,余杭这些人可申领! ·  4 小时前  
杭州本地宝  ·  增加至70个品类!浙江以旧换新居家适老化改造 ... ·  19 小时前  
余杭发布  ·  何以向未来?唯有增本领 ·  昨天  
51好读  ›  专栏  ›  山东宣传

不得中顾私

山东宣传  · 公众号  ·  · 2024-10-17 07:30

正文



三国时期诗人曹植在《白马篇》中有云: “名编壮士籍,不得中顾私。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意思是,名和姓既列上战士名册,早已经忘掉了个人私利。 为国家解危难奋勇献身,看死亡就好像回归故里。


“不得中顾私”描述了古时壮士捐躯为国、视死如归的高尚境界。如今,“不得中顾私”依旧有深刻的启迪。



“中顾私”之“私”谓无限度之欲望。《韩非子·五蠹》中说:“古者苍颉之作书也,自环者谓之私,背私谓之公,公私之相背也,乃苍颉固以知之矣。”意思是,古代苍颉创造文字,把为自己盘算叫做“私”,和“私”相反的叫做“公”,公私的相互对立,那是苍颉本来就知道的了。


苍颉作字,自营为厶


甲骨文——公:把私分开


《傅子·问政》中写道:“政在去私,私不去则公道亡。”《臣轨·公正》一文中写道:“理人之道万端,所以行之在一。一者何?公而已矣。唯公心可以奉国,唯公心可以理家。公道行,则神明不劳而邪自息;私道行,则刑罚繁而邪不禁。”意思是,只有公平无私才可以侍奉国家,只有公平无私才可以治理家室。如果公器私用,虽然刑罚繁重,奸邪也禁止不住。


可见,古人早就意识到,公私分明是治国之要,是为官从政者必须坚守的原则和底线。从韩非子提出“明主之道,必明于公私之分”到汉代刘安在《淮南子》中说“公正无私,一言而万民齐”,从程颢、程颐兄弟提出“一心可以丧邦,一心可以兴邦,只在公私之间尔”到苏辙谆谆告诫为官者要做到“不以私爱害公义”,无一不是在说明处理好公与私关系的重要性。


公与私,彼此对立。以公灭私者安定太平,以私害公者混乱无序。为官者理应行公道、止私行,做到公心无私、公正为先,这是古往今来不变的规律。


在中国共产党人心中,公与私的界线尤为清晰。翻开《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第一条便是坚持公私分明,先公后私,克己奉公。在处理公与私的问题上,老一辈革命家一向泾渭分明。


周恩来给自己和身边工作人员“约法三章”,不占国家和集体一分一毫的便宜;谷文昌告诫家人“不许沾公家的一点油”;杨善洲说,“我手中是有权力,但它是党和人民的,只能老老实实用来办公事”,从未为亲属子女谋私利…… 老一辈革命家公私分明的高贵品质,激励了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始终不渝地坚持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图源|上观新闻


公私一念间,荣辱两重天。从近年来查处的违纪违法案件看,仍有一些党员干部顶风违纪以权谋私、以身试法搞贪腐,把党性“抛之脑后”,把公私混为一谈,管不住自己、管不好家人,最终在忠诚与背叛的较量中败下阵来,在权力与欲望的对决中栽了跟头。


正是这种个人与公家彼此不分、人情与原则搅合在一起,导致多少不正之风在习以为常中蔓延、在见怪不怪中逞威风,最后使部分党员领导干部理智决堤、人性泯灭,跌入腐败深渊而一失足成千古恨。



人民教育家、思想家陶行知先生有一件特殊的“工作服”:上衣缝了两个口袋,一个放公款,一个放私款。有一次他外出遇到小偷,私款被偷,公款还在。返回时,他本可以先用公款垫买车票,回去后再补上,但他没有这么做,而是收好公款,徒步走了回去。可见,在他心里,公与私是泾渭分明的。


对党员干部来说,如只“中顾私”,则党性少之、杂念多之,则假公济私、损公肥私、以权谋私、谋一己之私等种种腐败乱象必将孳生。长此以往,党员干部与人民群众的距离会越来越远。


图源| 上观新闻


党员干部如何做到“不得中顾私”?


首先,要坚定理想信念,牢记“立党为公”的使命、“执政为民”的初心。自觉摆正自己的位置,站稳群众立场,增进同群众的感情,克服一切脱离群众、违背群众意愿、损害群众利益的私心杂念。从行动上解决问题,就是要端正作风、端正行为,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做一名合格的共产党员。


一些党员干部思想上拎不清公与私的边界,吃不透最基本的原则问题,久而久之就变成大的作风问题。


其次,正确处理好公与私的关系。“公款姓公,一分一厘都不能乱花;公权为民,一丝一毫都不能私用。”党员干部手中的权力是党和人民赋予的,只能用来为人民谋利益,决不能把权力变成谋取个人私利的工具。必须遏止私欲,公私分明,按照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要求,实行权责对应,坚决反对特权,防止滥用职权。


党员干部要坚持常自省、常惕厉,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时常问问自己用权为了谁、为何事,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做到大公无私、公私分明、先公后私、公而忘私。


再次,要坚守朴素作风。现实中,一些党员干部之所以走错路、入歧途,一个重要原因在于,他们没能守住勤俭朴素的作风,而是被物欲所蒙蔽、被贪念所腐化,以致利令智昏、一错再错。


作为党员干部,应当主动发扬艰苦朴素的好作风,赓续老一辈革命家“过紧日子”的勤俭精神,越是物质丰富、条件改善,越是坚持以俭修身、以俭兴业,不大手大脚、不铺张浪费,决不沾染腐朽、低级的情趣爱好,主动远离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自觉做到淡泊名利,多一分淡泊无私,少一分索取攀比,做到知足知止、简朴生活。


老子说:“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为人处世亦是如此,一个人若心底无私,为他人、为国家、为理想与信仰而活,反而能够变小我为大我,成就真正的自我。


心怀敬畏,就能公私分明;以天下为己任,就能大公无私。

来源:“山东宣传”微信公众号(ID:sdxcweixin)丨主播:黄绅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