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孙立平社会观察
有关社会现象分析与评论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求是网  ·  长江经济带:“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 ·  15 小时前  
新京报评论  ·  3人调研10人陪,“层层陪同” ...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孙立平社会观察

孙立平:挺有意思的几个问题,我试着回答一下

孙立平社会观察  · 公众号  · 时评  · 2025-02-12 07:00

正文

这是格隆汇前些天在一篇文章中绘制的一张图,展示的是1983年至2024年中国居民可支配收入占GDP比例的变化趋势。

这个事情非常非常重要。我们都说现在消费不足,很多人把消费不足的原因指向贫富差距过大。这我也大体认同,但我也一再强调,这是第二个层级的问题,而在更上的层级,是居民可支配收入在国民财富分配中所占的比例过小。

这才是国民收入最重要的分配格局。

也就是说,一个国家每年创造的财富,是由三家来分的。一是政府,主要是税收。二是企业,指企业的利润。三是居民,以工资收入为主,包括农民的收入及其他形式的收入。

在国际上,居民收入占GDP的比例,一般为60-70%,西方发达国家可能更高些。由此,居民消费率一般也在60%以上。到目前为止,我国居民可支配收入占GDP的比例只有43%,相应的,居民消费率只有38%左右。这可能与居民储蓄和还贷因素有关。

居民消费率只有38%左右, 在这种情况下,怎么会有旺盛的居民消费呢?

当然这说的是总的情况。但今天我们讨论的主要不是这个问题,我们要讨论的是这个表本身几个比较令人好奇的地方。

第一个问题,为什么居民可支配收入占GDP比例在2010年后加速下滑,并在2011年达到最低点39.6%?

非常有意思。有一位网友注意到这个问题,然后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于是就去问DeepSeek:这两年发生了什么?2011年为什么最低?而且是变着花样问。结果,弄得人家 DeepSeek也很为难,也可能想到会有什么敏感词吧,最后给他的回答是:你好,这个问题我暂时无法回答,让我们换个话题再聊聊吧。

这样的回答,我也经常遇到。 其实, DeepSeek 有点多虑了,这个事情很好回答。

我们如果知道2012年之后为什么会缓慢地往上走,就知道2011年为什么是最低点了。2012年发生了什么事情?查一下资料就会知道,2012年发生了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根据国家统计局的统计公报,2012年中国15-59岁的劳动年龄人口比重首次下降,绝对数减少了345万人。

此后,这个趋势一直在延续。

这说明一个问题,尽管有很多因素都可以影响到居民可支配收入占GDP的比重,但我们知道,这当中基本的因素是工资,就业人数和工资水平是最主要决定因素。因此,在这个低点和继之而来的拐点背后的,就是劳动力市场中供求关系的变化。

第二个问题,为什么在过去十年中劳动力的供给在进一步减少,除最近两年外工资也在明显增加,而那条曲线却是起起伏伏,最近几年甚至略有下降?

2012年还发生了一件事情,就是很多地方出现严重的用工荒。这个情况虽然很难用数字来说明,但当时一些企业用大巴车去劳动力输出地接人的情形,很多人也许还记得。

当然,这不是说2012年劳动力供给开始减少,马上就导致用工荒,更主要的原因是当时经济比较好,对劳动力的需求比较大。

也正是从这时候起,我国劳动力价格迅速提高。在 2010年至2015年这一段时间,私营单位年平均工资从20759元增长至39589元,非私营单位则从36539元增长至62029元。劳动力市场供需关系对工资水平,从而对居民可支配收入占GDP比重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那为什么从2017年开始就进入徘徊状态呢?我们可以看下面两组数据:

据国际机器人联合会2023年报告,2022年中国工业机器人装机量达到29万台,占全球总量的52%,连续9年位居世界首位。截至2022年底,中国工业机器人保有量突破150万台。2022年,中国制造业机器人密度达322台/万名工人(全球平均141台)。

据中国社科院《2023制造业就业蓝皮书》估计,2015-2022年,工业机器人累计替代400-600万个制造业岗位,这些岗位主要集中在:重复性体力劳动(如装配线工人)替代率为70-90%,低技能质检(如目视检查员)替代率为50-60%,仓储物流(如分拣员)替代率40%。

未来,这个趋势会怎么走?答案是显而易见的,事情不乐观。

第三个问题, 为什么我国居民可支配收入占GDP的比重在1983年的时候能高达62.3%,此后一路下跌

这个问题对其他读者可能意义不大。提出这个问题,只是想补上我脑海里这一块的知识空白。

因为在我的粗浅想象中,在计划经济和举国体制时代,人们的收入很低,大量资源掌握在国家手里, 居民可支配收入占GDP的比重应该是比较低才对。

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

1983年的时候,居民可支配收入占GDP的比重曾高达62.3%。那时,虽然改革开放已经开始,但也是刚刚开始,基本收入格局并没有太大变化。

原因在什么地方呢?

我想,原因可能是,那时候每年创造的财富实际上是政府和居民两家来分的。那时的企业,基本都是国企,集体企业都很少,份额更微乎其微,因此,国企的利润都直接为国家所有。

也就是说,当时国家拿的比重是比较大,但主要部分是国企的利润。

比如, 1978年,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为3678.7亿元,政府财政收入为1132.3亿元,占比是不小的,但政府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是国营企业上缴的利润,税收和其他收入是很有限的。

关联阅读:


孙立平:在斯普特尼克时刻后都发生了什么?


孙立平:智能化信息茧房比一般信息茧房可怕得多,一个坑连着一个坑,坑坑位置精准,防不胜防


孙立平:DeepSeek:人工智能的斯普特尼克时刻?时刻可能是虚假的,效应可能是真实的


孙立平:我教老胡炒股


孙立平:问题不在你需要什么,而是你是否被需要


不要让孩子鹦鹉学舌,人不是鹦鹉


孙立平:近在眼前:这是美妙的前景,还是可怕的结局?


孙立平:观察2025年世界风云的四条脉络

挖茶俱乐部精品系列


谭梅老师制造的2017年老茶头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