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生源痕量元素的循环过程高度依赖于生物介导。GEOTRACES计划尽管提供了大量不同海域全水深的痕量元素及同位素观测数据,但是仅涵盖叶绿素等十分有限的基础生物参数的观测。由于缺乏系统的生物采样和分析,目前对于生源痕量元素在原位如何被海洋浮游生物吸收利用并参与生物反应知之甚少;反之,浮游生物如何改变元素的形态和组成,进而驱动元素循环,也存在明显的研究空白。这些局限性阻碍了对痕量元素生物地球化学与浮游生物互作关系的深入理解和认知。此外,预计到本世纪末,海洋氧含量、温度、pH值、风尘输入等都将发生显著变化
[19, 20]
,这将对浮游生物的丰度、组成和功能活性以及元素的形态、浓度和通量都将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因此,需要开展跨学科的综合观测、多时空尺度及特定区域的重复采样,同时结合针对性的实验室研究和数值模型模拟,才能深化对痕量元素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及其与浮游生态系统相互作用的认知。
2 海洋生物组学国际研究计划——
Tara
Oceans和Bio-GO-SHIP
Tara
Oceans和Bio-GO-SHIP是两个致力于将传统海洋探索方法与生物组学新兴技术相结合的研究计划,旨在探究环境参数与浮游生物多样性、丰度及分布之间的关联,并深入揭示海洋浮游生物在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中的关键作用。
Tara
Oceans是基于“全球海洋取样探险(Global Ocean Sampling Expedition, GOS)”发展而来的研究计划。GOS作为首个应用基因测序技术探索全球海洋浮游生物多样性的先驱项目,于2004至2010年期间实施,并于2017年重启,研究范围拓展至附生于海洋塑料上的浮游生物
[23-25]
。
Tara
Oceans于2009至2013年间开展全球采样,覆盖210个站点和3个水层(表层、叶绿素最大层和弱光层,深至1 000米),依据GOS的采样准则采集的浮游生物样本涵盖从病毒(小于几百纳米)到较大的浮游生物(达几毫米)
[21, 26]
。该计划利用高通量DNA测序获取浮游生物的元条形码、宏基因组和宏转录组等分子生物学数据,并将其与温度、盐度、硝酸盐、磷酸盐和碳酸盐浓度等常规环境参数相结合,综合探究海洋浮游生物多样性、功能基因分布与环境因素之间的关系,取得的研究成果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 揭示海洋浮游生物(尤其是海洋微生物)的生物地理分布、功能和群落结构;(2) 探讨海洋病毒多样性以及病毒与宿主微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3) 解析海洋浮游生物之间竞争、协作和共生等相互作用及其机理
[27, 28]
。为了促进数据共享与利用,
Tara
Oceans构建了一个开放在线平台,允许用户通过上传核酸或者氨基酸序列快速获取这些序列在自然海区中的分布及对应站点的环境参数,方便非生物信息学专业背景的研究人员获取浮游生物宏组学信息
[22, 29]
。
Bio-GO-SHIP是基于“全球海洋船基水文调查计划(Global Ocean Ship-based Hydrographic Investigations Program, GO-SHIP)”的海洋生态系统观测项目。GO-SHIP计划每年对全球海区进行观测,核心参数包括海水温度、盐度、硝酸盐、磷酸盐、硅酸盐、溶解无机碳(Dissolved Inorganic Carbon, DIC)和溶解氧浓度及碱度,部分航次还测量铁等痕量金属、溶解有机碳(Dissolved Organic Carbon, DOC)、溶解有机氮(Dissolved Organic Nitrogen, DON)、氨、二甲基硫(Dimethyl sulfide,DMS)及叶绿素等参数。此外,GO-SHIP计划还针对部分海区开展为期2至3年的短期监测项目,以了解海区的短期变化
[30, 31]
。Bio-GO-SHIP在GO-SHIP计划的基础上引入高质量校准的组学分析、浮游生物成像、颗粒化学和光学分析等技术,以获取浮游生物群落粒径组成、分子多样性和生物丰度等参数。截至目前,Bio-GO-SHIP已构建了一套高时空分辨率的海洋表层水体宏基因组数据集,包含的971个数据主要分布于大西洋、太平洋和印度洋海盆。进一步,该项目计划将生物参数与GO-SHIP核心参数相结合,建立海洋浮游生物特征和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化学和动力环境之间的机制性关联,探讨生物过程对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影响
[32-36]
。
尽管
Tara
Oceans和Bio-GO-SHIP计划在推进海洋科学相关研究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但两者均存在若干局限。
Tara
Oceans计划的部分化学参数(如铁、氨、POC和PIC浓度)为模型预测值而非实际观测值;部分站位数据不完整,例如,硝酸盐数据在约30%站位的表层水体中缺失,而在叶绿素最大层则仅有50%的站位可获取该数据
[37]
。此外,
Tara
Oceans的采样点主要分布于沿岸海域,对开阔海域的覆盖不足(图1)。相较之下,Bio-GO-SHIP计划的化学参数均为实际测量值,但其核心参数未包含与浮游生物密切相关的基础指标(如叶绿素和铁等)。同时,该计划的核酸数据以16S/18S等元条形码数据为主,宏基因数据较少,比较难探究浮游生物功能基因在自然海区的表达与分布。此外,Bio-GO-SHIP 聚焦于特定调查断面,空间覆盖十分有限(图1)。因此,
Tara
Oceans和Bio-GO-SHIP中的生物相关参数有限且无法与生物地球化学分析充分结合,更重要的是获得的宏组学和核酸条形码数据无法量化,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其在全球生物地球化学模型中的综合应用,限制了模拟和预测研究的开展。
3 BioGeoSCAPES计划
3.1 科学背景
在传统的海洋研究中,浮游生物生理生态和元素地球化学循环研究通常由不同学科的研究群体使用各自的技术手段分别开展,并且获得的数据存在空间和时间尺度的错配。这阻碍了跨学科的交叉整合,不利于系统阐释并量化海洋浮游生物与元素循环的互作关系及其对全球变化的响应,而这恰是评估和预测气候变化对海洋生产力和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基石
[38, 39]
。
为了解决上述研究中的不足,各国科学家已经着手发起新的国际海洋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研究计划。2018年在美国马萨诸塞州伍兹霍尔举行的科学策划国际工作组会议上,提出了通过协同观测并互校“组学”和化学参数以评估全球海洋浮游生态系统和营养元素循环的科学概念,为拟发起的研究计划起名为 BioGeoSCAPES,并探讨了国际合作的基本框架
[40]
;2023年举行的BioGeoSCAPES科学计划国际研讨会决定在2020—2030年中期启动实施该计划。BioGeoSCAPES计划将汇集来自世界各国的科学家,以坚实的标准化和相互校准工作为基础,将各种生物(包括核酸、蛋白、代谢组学)、化学(常量营养盐、痕量营养盐、有机质)、物理参数采样测量与实验室实验和模型模拟相结合,旨在理解海洋浮游生态系统与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互作关系,以及如何响应并反馈全球变化(图2)
[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