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圈外孙圈圈
孙圈圈,外资咨询公司项目总监。本号反鸡汤反鸡血,反对盲目努力。别努力啦,你根本不是因为懒!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HR笔记本  ·  经济补偿中的N、N+1、2N、2N+1、2( ... ·  3 天前  
HR新逻辑  ·  跨部门协作难,OD用这六招! ·  4 天前  
中国企业家杂志  ·  名创优品叶国富:没有勇气,何来运气 ·  5 天前  
中国人力资源  ·  年假天数增加了?人社部答复来了 ... ·  6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圈外孙圈圈

请把这支笔卖给我

圈外孙圈圈  · 公众号  · 职场  · 2016-11-04 08:42

正文

《华尔街之狼》里面,毒品销售跟莱昂纳多饰演的 Jordan说,他可以卖出任何东西。然后Jordan随手把一支笔扔给他,让他卖出去。


如果你没看过这部电影,可以试想一下:你会怎么卖出这支笔?


他跟Jordan说:可以给我签个名吗?Jordan回答:可我没有笔。然后他说:所以,你现在需要一支笔了。


电影结尾,Jordan出狱之后,给听众做销售培训,同样拿着一支笔,让观众卖给他。但是,几名观众都很紧张,以"这支笔如何好"开始。


这部电影其实道出了销售的真谛,那就是:找到需求。


主人公Jordan是真实存在的人,这部影片是根据他的经历改编的。虽然他的人品不敢恭维,然而销售才能无疑是超群的,此前卖垃圾股,而现在,则贩卖自己的故事。


最近刚好是校招季,不知道各位面试销售岗位的童鞋,有没有碰到过这样的问题:面试官拿起桌上的一瓶水,让你卖给他。


反正,我当年面试某快消企业销售管培的时候,就遇到这个问题了。那时候,你们的圈圈还是个二货(虽然现在也没聪明到哪儿去),于是绞尽脑汁地思考那瓶水有多好,该如何宣传。


最后,面试失败,而且面试官给了我一个“善意”提醒:孩纸,你不适合做销售啊!于是,我痛定思痛,转战咨询。


然而做了几年咨询,之后惊觉:当年没做好的面试题,多年之后还是没做好。出来混,果然是要还的。


为何这么说呢?故事是这样的:


几年前,我刚升项目经理,跟着合伙人出去谈项目。合伙人的任务是与CEO们相谈甚欢,而我的任务则是,把自己卖给他们。因为在咨询项目里,客户除了看重咨询公司的品牌,还非常看重项目经理本身,毕竟,给他们交付项目的人,才是最重要的。

那时候,我不过二十七八岁,对着满屋子大我一辈的企业高管,心里战战兢兢。偏偏我又卖相不好,看起来一点都不资深(所以,你们每次跟我说“圈圈你竟然是女生”“、”圈圈我看到你照片了,好年轻”的时候,我的心理阴影就像银河系)。


总之,客户初见面的质疑眼神,让我迫不及待地想要证明自己。


当然,如你们所想,我的优势是思路清晰,加之在公司一直参与难啃的大项目,所以我极力在客户面前展示优势,介绍起案例和方法来,语速飞快,客户问我的问题,一秒钟都不带犹豫地对答如流。


然而,我觉得发挥很好的客户,最终却对我并不感冒。


后来,有次开完会,我很沮丧地问老板:“我到底有什么问题?”她想了一会儿,说:“你有没有觉得,你跟他们的沟通,就像考官跟学生?”


细想下来,好像真是这样。每次沟通,都是客户问、我答的模式,我内心迫切希望答对他们每一个问题,证明自己能力够强。这不就像考试?


然而,在这种沟通模式下,我只顾着接问题,却从来没有提出过自己的问题。我急于证明自己是个专家,却根本没有通过提问、引导的方式,去了解客户真正的需求。


后来,随着经验越来越多,我终于意识到,当你给客户卖东西的时候,无论是产品还是服务,无外乎三方面,如下图:

1. Capability能力:你有足够的能力来服务客户,或者你的产品足够好


2. Compatibility匹配:你的产品或服务,能够匹配客户的需求


3. Confidence信心:你的言谈、举止或者你的产品宣传,给客户信心,让对方相信,买了你的产品/服务,就可以解决问题


而这3C里面,哪个C更加重要呢?


从开头的卖笔故事里,你肯定猜到了,是Compatibility。只有当需求对了,接下来才是你的产品/服务如何地好。


当我不断回答客户问题的时候,我给他们的是能力(Capability),但完全不澄清问题、厘清需求的行为,让他们感受不到匹配(Compatibility),同时,一问一答的考官与学生的沟通模式,也没有给他们任何信心(Confidence)。


当我悟到这一层的时候,猛然想起自己当年的那次面试,一味地夸赞那瓶水如何好,却完全没从面试官的需求出发。这么简单的道理,我竟然6年后才醒悟。

其实,这个模型不只适用于向客户卖出产品/服务,还适用于我们生活和工作的方方面面,可以说,几乎适用于一切与人交往的场景。


比如,你去面试一家公司,会如何准备呢?


大部分人的做法是,把自己过去牛叉的经历都总结出来,并且演练多次,以对答如流。然而,这样做的结果,就跟我之前一样,只展示了能力和信心,却完全没有考虑需求。


所以,正确的做法是什么呢?拿出这个职位的招聘要求,分析它所需要的几个关键能力,针对这些能力,再去一一准备能够证明的事例。


再比如,某公司的微信公众号,发的都是干货,但阅读量一直上不去,问我原因,我看了一下,全是业内的理论模型,没有应用场景,也没有案例,而且术语很多,非常晦涩。这也是没有考虑读者的需求。


再说创业,一样如此。此前O2O火爆的时候,各类O2O领域的项目冒出来,比如上门美发,想得非常完美,足不出户就可以做头发,服务确实很好。但问题是,用户真的有这样的需求吗?


还有找另一半,大多数人都是不停地向潜在对象展示自己如何优秀,但问题是:对方的需求是什么呢?而你是否匹配呢?ta喜欢成熟的还是鲜肉的、希望保持距离还是更加粘人、想要顾家型的还是事业型的……这些都不清楚,成功率就很难高了。



话说回来,如何跟对方澄清需求呢?几乎唯一的答案是:提问。


我周围有一些做高管教练(辅导企业高管,帮助他们成长和发展)的朋友,他们自己甚至都没有创立过一家公司,何以能做教练呢?其中最核心的能力就是引导式提问。


提问技巧有很多,以后有机会可以写写,但有一些万金油问题,是哪里都能用的。这些万金油问题,基本可以解决80%的需求澄清场景。当然,实际场景里面,你可以对措辞进行调整:


万金油问题1:你的目标是什么?完成该目标的挑战在哪里?
——所谓痛点,就是现实和期望之间有了差距,而这个问题,就是在澄清这种差距。无论是跟客户澄清需求,还是想要更了解你的朋友,这都是一个很好的问题。


万金油问题2:具体想了解哪方面呢?/为什么想了解呢?
——对方让你介绍一下公司/产品/你自己,不要急于回答,而要问对方,想要重点了解哪个方面,这样不仅能够有针对性地介绍,还能够知道对方的关注点在什么方面。


万金油问题3:你认为怎么才能改变这种情况?/你认为我怎么做才能更好?
——很多时候,你的客户/朋友/家人喋喋不休地反复陈述问题,甚至生气抱怨,你不知该如何处理,道歉也无济于事。而问出这个问题,则可以让对方回到问题本身来。只要对方提出了要求,那就进入思考和谈判模式,而非之前的情绪和抱怨模式了,那么一切就好办了。


万金油问题4:所有需求/问题里面,从优先级来看的话,哪三个最重要呢?
——让对方对自己的需求进行筛选,从而找到最根本的需求

以上这些问题,在与客户、老板、朋友交流的时候多问,可以帮你更好地了解对方的需求。


除了这些问题,我之前还写过一篇文章,提到说,如果对方隐藏自己的需求,该如何澄清。这6个问题,可以帮你省80%的无用功



然而,知道了需求,就可以去着手满足了吗?


不是,当需求很多的时候,你还需要分析:这些需求,在对方心中的痛点程度,以及这些需求如何影响他的决定。


举例来说,找另一半,一部分女生认为:我不需要太帅的,长相不太差就好,关键是对我好。而另一些女生会说:我就是喜欢高颜值。


对这两类女生,颜值都是她们的需求,但是,前一种情况是,70分即可,往上不再加分。而对后一种情况是,颜值越高越好。倘若你颜值超高,在前一类人面前就不会有太大优势。


所以说,同样是需求,作用机制也是不一样的。以下的Kano模型可以解释得更加清楚:




在这张图里面,基本需求扮演了门槛的作用,也就是说,达不到是不行的。期望需求扮演了提升对方满意度的作用,也就是,越高越好。而兴奋需求则是一个附加题,有则更好,但非必须。


这个需求分析方法怎么用呢?


比如,分析你是一个大三学生,想要规划未来。假设你的目标是去500强公司。那么,对大部分公司来说,学历、学校这些是基本需求,满足条件(比如211、本科)即可,并非越高越好,所以你就不需要读研。


那什么是期望需求呢?能力。所以你需要多锻炼自己的能力,比如多实习、参加社会活动等等。


什么是兴奋需求呢?比如你应聘销售岗位,然后你校园创业卖过书并大获成功。

任何需要与人交往的场合,你都应该用这种方法,来分析一下对方的需求,才能更好地达成自己的目标。


所以说,出来混,我们都是卖笔的……



皆个人原创,发文频率不高,但只发干货,所以——

置顶我,是为了提醒自己,埋头努力时,不忘抬头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