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严道医声网
严道医声致力于传播权威、前沿的学术信息;客观、及时的报道领域时事;全面、公正的展现行业动态。旨在搭建医学专家学术传播、为医者发声的媒体平台。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严道医声网

JACC: Asia热点聚焦 | 亚太CTO俱乐部正向导丝技术新进展:3D导丝技术精解

严道医声网  · 公众号  ·  · 2025-02-18 18:17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正向导丝开通技术(antegrade wiring,AW)是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chronic total occlusion,CTO)病变PCI(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技术的主要方法。对于不熟悉Stingray和逆向技术的非CTO术者来说,AW是唯一可行的CTO开通方法。对于专业的CTO术者而言,随着导丝操控技术和器材的进步,过去十年来AW的使用越来越广泛,Stingray和逆向技术应用比例在注册研究中呈下降趋势。因此,AW始终是全球应用最广泛的CTO技术。近年来AW领域涌现诸多创新,尤其是亚太地区在三维血管造影和血管内超声引导技术方面取得突破。 亚太慢性完全闭塞病变(APCTO)俱乐部 在《JACC: Asia》杂志发表了最新综述“New Frontiers in Antegrade Wiring From the Asia Pacific Chronic Total Occlusion Club”,不仅是对既往APCTO路径图和方法学的重要更新,更系统回顾AW技术的最新发展,特别是ADAPT(三维血管造影正向穿刺)等创新技术。


复制链接阅读研究原文: https://www.jacc.org/doi/10.1016/j.jacasi.2024.12.009


导丝突破CTO病变远端纤维帽进入血管真腔仍是成功治疗的一大障碍。透视下三维(3D)导丝正向穿刺技术可提高导丝突破远端纤维帽的速度、安全性和成功率。很多同道反映,看不懂透视下3D导丝正向穿刺技术,严道医声网一直致力于传播国内外最新技术进展,特地组织专业人士将最难懂的 远端纤维帽穿刺 部分进行解读。


相关解读见前文: 日本秘籍:3D导丝技术提高导丝进入CTO远端真腔成功率的十大窍门 《一图读懂:透视下3D导丝正向穿刺技术》



远端纤维帽穿刺


远端纤维帽正向导丝开通技术的一个重要前沿,是认识到在远端纤维帽位于分叉处的CTO病变中丢失分支的危险性。


全球CTO共识小组建议,在远端纤维帽位于分叉处且存在可行的逆向路径时,采用逆向开通是可行的。


APCTO俱乐部也认识到,远端纤维帽并不相同,某些特征高度提示远端纤维帽质地坚韧,需要使用高穿透力导丝才可能成功开通。


这些特征包括 远端纤维帽残端圆钝、远端纤维帽处存在较大分支、远端纤维帽可见钙化以及远端纤维帽残端呈锥形 。本共识进一步建议,如果发现远端纤维帽质地坚韧,应该使用3D导丝技术进行远端纤维帽穿刺,并选用 高穿透力导丝 ,因为这样会更安全、更快捷。


透视下3D导丝正向穿刺技术


APCTO俱乐部推荐的3D导丝技术是 透视下3D导丝正向穿刺技术


首先,我们需要确定哪一个远端纤维帽值得投入时间、设备和精力来使用透视下3D导丝正向穿刺技术进行开通。


再次强调, 解剖结构决定策略 。透视下3D导丝正向穿刺技术的 先决条件 是远端纤维帽必须可见,这可以通过在主要逆向侧支内放置微导管并进行选择性造影来判断,并且远端纤维帽应处于易于透视的位置,可以从两个垂直90°角度观察到。


透视角度包括 右冠状动脉中段(mRCA)纤维帽用左前斜(LAO)45°和右前斜(RAO)45°观察;右冠状动脉远端(dRCA)纤维帽用LAO 30°头倾45°和LAO 30°足倾45°观察;以及前降支中远端纤维帽用LAO 45°头倾30°和RAO 45°头倾30°观察。 其他冠状动脉段纤维帽观察的具体描述已另文发表。


即使满足先决条件,仍应考虑解剖结构。远端纤维帽质地坚韧、远端纤维帽存在分叉、首次正向导丝开通尝试失败以及缺乏可用的逆向路径,都是采用透视下3D导丝正向穿刺技术的指征。


透视下3D导丝正向穿刺技术的准备


对于透视下3D导丝正向穿刺技术,需要以下准备:

1.当导丝头端距离目标(即远端纤维帽)10mm时停止操作。导线在尚未通过的无假腔的区域通过时才会表现更佳,因此应在距离远端纤维帽10mm处停止前进。


2.将微导管推进至CTO体部以增加支撑力。如果微导管无法通过近端近端纤维帽,应使用小球囊破坏近端纤维帽,并重新交换回微导管。


3.更换为高穿透力导丝(如Gaia Next 4导丝、Conquest 12g导丝,以及正在研发中的15g预成型专用远端纤维帽穿刺导丝),导丝头端1mm处弯曲45°,并在导丝上使用扭控装置,因为透视下3D导丝正向穿刺技术需要精确的旋转角度。为此,正在开发一种特殊的“Sake Cup扭控增强”装置(图2)。


4.采用相隔90°的透视角度,进行两次逆向造影


图2 “Sake Cup扭控增强”装置

一种直径5cm的扭控装置,带有12°的刻度,可实现12°的细微精确扭控。



透视下3D导丝正向穿刺技术的导丝操控


透视下3D导丝正向穿刺技术的步骤如下:

1.确定导丝 头端近侧直段 距离远端纤维帽中心点最远的视角,并在该视角(称为 远视角 )旋转导丝头端,使其指向目标。


2.在 近视角 ,拉直导丝头端 (译者注:即使导丝变成一条线,也就是说导丝平面完全平行于投照角度) ,通过细微旋转尝试。了解哪个旋转方向(顺时针或逆时针)会使头端向目标移动。


3.需要估算在 近视角 远视角 中,从 导丝头端近侧直段 到远端纤维帽 中心纵向投影线 的水平距离(见图3)。然后,计算 近视角距离与远视角距离的比率 。根据这个比率,可以推断出将导丝完美对准目标所需的旋转角度。如果比率是1:4,则应旋转11°;如果是2:4,则应旋转22°;如果是3:4,则应旋转33°;如果距离相同(即4:4),则应旋转44°。作为参考,11°大致相当于时钟表盘上的2分钟,22°相当于4分钟,44°相当于7.5分钟。这些细微旋转需要扭控装置来精确操控导丝。


4.远端纤维帽穿刺。旋转后,应回到 远视角 ,观察导丝向前穿刺到远端纤维帽的情况。


图3  近视角和远视角的距离图示

远视角距离(Fd)和近视角距离(Nd)定义为从导丝头端近侧直段到远端纤维帽中心纵向投影线的水平距离



透视下3D导丝正向穿刺技术中的的远近偏离


即使导丝头端被精确旋转指向远端纤维帽,导丝头端仍可能穿刺失败:近侧偏离或远侧偏离。近侧偏离是指导丝向前移动过远而没有横向移动的情况下,导致导丝在靠近导丝侧错过目标。解决近侧偏离的方法是允许导丝有更远的行进距离,以便它有足够的横向移动刺向目标。为此,必须在不旋转的情况下将导丝拉回到更近端的位置,并再次向前穿刺(见图3)。另一种穿刺失败是远侧偏离。在远侧偏离中,导丝横向移动过多,在到达远端纤维帽水平之前就错过了目标,在远离导丝侧越过CTO目标(见图4)。在这种情况下,解决方法是将导丝拉回,直到导丝头端刚好位于远端纤维帽水平上方,然后旋转导丝180°,使导丝头端指向远端纤维帽目标,并向前穿刺。


图4  近侧偏离与远侧偏离

左侧:1) 开始导丝操作;2) 导丝在靠近导丝侧错过了CTO目标;3) 解决近侧偏离的方法是将导丝向近端撤回,为导丝横向移动留出距离;4) 然后导丝就能刺向目标。右侧:1) 开始导丝操作;2) 导丝在远离导丝侧越过CTO目标;3) 解决远侧偏离的方法是将导丝拉回至目标附近;4) 旋转导丝180°;5) 重新穿刺命中目标。


一旦导丝穿刺进入远端纤维帽远端真腔,就可以通过逆向造影确认导丝位置,导丝送入一小段距离后,将微导管送至远端真腔,并将高穿透力导丝更换为工作导丝。


透视下3D导丝正向穿刺技术能够从二维透视角像中获取所有信息,以有效执行3D导丝操作,而无需在脑海中构建立体图像,并且旋转角度非常精确。


建议在远端纤维帽坚硬、缺乏可用的逆向路径、远端纤维帽存在分叉、以及首次正向导丝开通尝试失败的情况下使用此技术。


由于使用了高穿透力导丝和精确的导丝头端方向,透视下3D导丝正向穿刺技术甚至可以从内膜下空间重新返回真腔,是一种正向内膜下重回真腔的方法。


CTO体部内膜下主动寻径技术


简要回顾一下CTO体部内膜下主动寻径技术,可以看出,透视下3D导丝正向穿刺技术可以作为一种3D导丝方法用于支架内再狭窄CTO或钙化CTO的内膜下主动寻径技术。这种新方法提供了一种简单易学的5步3D导丝操作方法:


1)与透视下3D导丝正向穿刺技术导丝操作的前4步相同,每一步仅前进5至10毫米,使用高穿透力导丝,保持微导管强支撑力,并使用特定冠状动脉段的相隔90°透视角度;


2) 确定远视角并旋转导丝头端指向目标,即血管中心;


3) 切换到近视角并拉直导丝头端,知晓哪个方向会使导丝头端向血管中心旋转;


4) 在近视角中,旋转导丝头端,直到它开始朝目标移动,然后在远视角中观察导丝并向前推送;


5) 当导丝头端在远视角中到达血管中心或已前进5毫米时停止,并再次评估。


由于目标不是精确到达某个目标,而只是使导丝更靠近血管中心,因此不需要按照透视下3D导丝正向穿刺技术的精确旋转角度。此方法完全不需要任何脑海重建,可用于实现高质量的3D导丝操作。


透视下3D导丝正向穿刺技术背后的数学三角模型


透视下3D导丝正向穿刺技术基于简单的数学三角模型,即在直角三角形中,角度θ可以通过公式正切θ = 对边/邻边得出(图5)。通过测量在近视角(导丝更接近目标)中导丝头端近侧直段与纤维帽中心纵向投影线之间的距离(Nd),并将其除以在相隔90°的远视角(导丝离目标更远)中导丝头端近侧直段与纤维帽中心纵向投影线之间的距离(Fd),可以形成一个直角三角形,其中Nd为对边,Fd为邻边。通过计算Nd/Fd的正切值,我们可以得到角度θ(图6)。可以在科学计算器上使用tan(Nd/Fd) = θ的功能进行计算,得出tan(1/4) = 14°;tan(2/4) = 26.6°;tan(3/4) = 36.9°;tan(4/4) = 45°。因此,如果Nd/Fd为1/4,则应将导丝旋转14°;如果Nd/Fd为2/4,则应旋转27°;如果Nd/Fd为3/4,则应旋转37°;如果Nd = Fd,则应旋转45°。我们建议使用11°(用于Nd/Fd 1/4)、22°(用于Nd/Fd 2/4)、33°(用于Nd/Fd 3/4)和44°(用于Nd/Fd 4/4),因为这些角度更容易记忆,并且每个Nd/Fd较小的角度可以避免过度旋转导丝。如果使用表盘来理解需要旋转的量,表盘面上的2分钟是12°,4分钟是24°,6分钟是36°,45°是7.5分钟(图7)。表1比较了11、22、33、44方法与表盘与实际θ之间的差异,括号中表示了不同方法之间的角度差异。


图5  直角三角形与正切θ=对边/邻边

这是一个经典的直角三角形,其对边和邻边已被标记。角度θ可通过以下公式计算:正切θ=对边/邻边。


图6 近视角距离/远视角距离=tanθ

在此冠状动脉(红色圆圈)示意图中,通过两个相隔90°角的血管造影视角(视角B和视角A)进行观察,导丝位置(绿色点)远离CTO远端真腔目标(蓝色点)。在视角B中,导丝到远端目标的距离(黑线)较短,因此视角B为近视角,该距离Nd对应于直角三角形中的对边。同样,视角A为远视角,导丝与远端目标在视角A中的距离Fd(黄线)对应于直角三角形的邻边。因此,角度θ,即导丝需要旋转到正对目标的角度,可简单计算为tanθ=Nd/Fd。



图7 表盘分钟与旋转角度的关系

此表盘展示了与分钟相对应的角度。从12点至2分钟为12°(黄色);从2点至14分钟为4分钟,对应24°(绿色);从4点至26分钟为6分钟,对应36°(粉色);从6点至37.5分钟为7.5分钟,即45°(蓝色)。


表1 实际θ与表盘11、22、33、44角度的差异


为了理解远视角和近视角,需要想象血管的横截面,该横截面被两条直线(即两个相隔90°视角中到目标距离相等的点的集合——等距线,见图8)分为四个象限。


如果导丝头端近侧直段位于象限A或C,则导丝头端近侧直段到目标的水平距离在视角2中较短。另一方面,如果导丝头端近侧直段位于象限B或D,则导丝轴到目标的水平距离在视角1中较短。


换句话说,导丝头端近侧直段在象限A和C中,视角1是远视角,视角2是近视角;而导丝头端近侧直段在象限B和D中,视角2是远视角,视角1是近视角。


如果在远视角中将导丝向目标旋转,并在近视角中将导丝拉直,通过小幅旋转,导丝将指向3点钟方向(图8中的粗黑箭头);因此,为了使导丝头端对准目标(图8中的粗红箭头),导丝应旋转角度θ。在这里,tanθ可以表示为Nd除以Fd(Nd/Fd),在此例中为1/4,得出θ为14°。


如果CTO远端真腔不在血管中心而是偏于一侧,可以做出类似的四个象限划分和两条等距线(见图9),并可以看到类似的直角三角形,其中Nd/Fd为3/4。通过tan(3/4)=36.9计算出的θ为36.9°,因此,37°的旋转将使导丝头端沿红色粗箭头(图9)正确刺向目标。这两个例子展示了透视下3D导丝正向穿刺技术的可靠性。


图8 理解远视角和近视角:CTO远端真腔的横截面

(A)展示了近视角距离和远视角距离的测量;(B)冠状动脉(大灰色圆圈)通过视角1(远视角)和视角2(近视角)进行观察。两条对角线将冠状动脉分为四个象限。位于对角线上的导丝在两个视角中到CTO远端真腔的距离相等,但位于象限A和C的导丝在视角1中的距离会比在视角2中更远,使视角1成为远视角;相反,位于象限B和D的导丝在视角2中的距离会比在视角1中更远。导丝(小黑点)位于象限A,Nd约为Fd的四分之一,因此θ为14°。


图9 理解远视角和近视角:CTO远端真腔为偏心的横截面

(A)图中展示了Nd(近视角距离)和Fd(远视角距离)的测量方法;(B)图,通过视角1(近视角)和视角2(远视角)观察到冠状动脉(大灰色圆圈)。远端真腔位置偏于一侧(小圆圈)。从远端真腔延伸出的两条对角线将冠状动脉分为四个象限。位于对角线上的导丝在近视角和远视角中到CTO远端真腔的距离相等,但位于A象限和C象限的导丝在视角1中比在视角2中更远,这使得视角1成为远视角,相反,位于B象限和D象限的导丝在视角2中比在视角1中更远。导丝(小黑点)位于D象限,因此视角1成为近视角。近视角的Nd约为远视角Fd的四分之三,因此θ为37°。


JACC: Asia编委会


JACC: Asia作为《美国心脏病学会杂志》(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JACC)的子刊,专注于亚洲人群的心血管疾病原创研究的传播,我们提供了一个开放、包容、多元的高端学术平台,为亚洲心血管医学研究与国际科学界交流建起桥梁。我们诚邀每一位心血管领域科研精英通过JACC: Asia平台分享您的创新发现和研究成果。JACC: Asia承诺为每一篇投稿提供公正、专业的评审过程,并确保您的研究成果得到广泛传播。


访问JACC: Asia官网(https://www.jacc.org/journal/jacc-asia),通过我们的投稿渠道提交您的科研论文。让我们携手合作,将亚洲心血管研究推向新的高度,共同见证亚洲科研的辉煌成就。


· END ·


版权及免责声明: 严道医声网旨在搭建学术传播及媒体发声平台,文内信息版权属于持有人,我们只提供传递信息之用。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点击 “阅读原文” 进入 “JACC: Asia官网” 浏览更多最新研究内容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