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
发布图书馆信息,提供咨询服务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为你读诗  ·  活在自己喜欢的状态里,重新出发 ·  19 小时前  
互联网思维  ·  罗素:人性的四大欲望 ·  昨天  
互联网思维  ·  罗素:人性的四大欲望 ·  昨天  
为你读诗  ·  焦虑时,读一读哲学,很有必要 ·  昨天  
为你读诗  ·  钱币博物馆出品,可以一生佩戴的五帝钱 ·  2 天前  
甘肃政务  ·  筑好暖心巢 ...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

漫享阅读|“BNU书香大使”周倩羽:走近茅盾文学奖得主我校校友乔叶

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  · 公众号  · 文学  · 2024-11-03 17:23

正文

挑选一本好书,在阅读时光中寻求一片宁静,用心感受文字的情绪,倾听时光流淌。


“漫享阅读”栏目发布“BNU书香大使”以个体身份在阅读过程中的感悟、体会与思考。 今天,让我们跟随“BNU书香大使”周倩羽的文字,走进 北师大知名校友、茅盾文学奖得主乔叶 的文学世界。

周倩羽,北京师范大学第二届“BNU书香大使”,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中国现当代文学硕士研究生。小说作品与文学评论散见于《青年文学》《文艺报》《当代》《读者》《北京晚报》等。


文学评论

No.1

乔叶小说集《最慢的是活着》

索书号:I247.5 bnu1995

馆藏地:主馆七层

乔叶小说中始终涓涓流淌着一条长河,于其间涉水渡河的人,大多是女性。她们在河的两岸彼此对峙、彼此凝望,又逐渐靠拢依偎在一起,无论年龄,不论生死。乔叶以女性视角关照自我、认知世界,楔入世俗生命的内核,突破了温柔传统的女性形象,细致入微地刻画她们平静表层下的暗流涌动,挖掘女性内在的情感诉求,向读者呈现出一片广阔的女性心灵图景。


小说集《最慢的是活着》收录了乔叶从2008年延续至今的四部小说:《最慢的是活着》《叶小灵病史》《给母亲洗澡》《明月梅花》,作品聚焦女性之间的亲情、友情、相聚、别离等主题,描述了不同年龄、不同身份女性人物的生命状态与精神处境,显露出乔叶小说女性书写的成长脉络。小说中的女性虽身份各异,但都面临着相似的困境和挑战,拥有着从个体到群体的心灵共鸣。在她们的生命长河里,女性经验得以跨越时空完成接续与复现。


——周倩羽《此岸与彼岸之间:女性经验的接续与复现》,节选于《文艺报》2024年6月21日版


No.2

书香心迹


慢慢写,一切自有答案

与乔叶老师第一次接触,是在2022年的冬天。那一年,我刚进入北师大文学院学习写作,满怀憧憬却也十分迷茫。因为在此之前,我作为一名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师范生,仅凭一腔年少的热情进行着零散而片段性的写作尝试,对于写作这门学问,尚缺乏全面而系统的认知。再加上,那时候疫情还未散去,我的研一基本都是在宿舍上网课,心头时常被未知的焦虑萦绕。然而,正是在那样一个普通的周四,一堂冬夜的线上写作课,为我开启了一段难以忘怀的阅读之旅。

文学院为本专业的研究生开设了《作家专题讲座课》,每周都会特邀一名当代作家为我们教授写作,其中包括余华、苏童、石一枫、徐则臣、周晓枫等文坛大家。 作家老师的精彩讲授,不断激发我们的思维火花,让每周的课堂成为了一场场思想的盛宴。

那一天,班级群通知乔叶老师即将为我们授课,主题是“道路之下——我的写作历程”。刹那间,我心中涌起一种恍若隔世的感觉,就像是与一位旧友久别重逢,既惊喜又略带些不知所措。

在阅读资源相对有限的中学时代,我学校对面的小巷子里藏着一家旧书店,店内书籍因年代久远泛了黄,价格十分便宜。陈年的《读者》《青年文摘》《意林》等旧杂志既经济实惠又篇幅适中、易于阅读,自然而然地成了我的日常伴侣。而其中,乔叶的文章则是我最钟爱的部分。

步入大学后,随着通讯设备的飞速发展,我便不怎么翻阅纸质杂志了,“乔叶”这个名字也悄然淡出了我的生活。当听到授课老师是她时,我的第一反应是,什么?她居然在北京?她原来还在写作啊!现在想来十分惭愧,自高中毕业后,我竟再未读过她的任何作品。而事实是,乔叶老师不仅一直在坚持写作,而且作品愈发精湛,视野也愈发宽广。

当晚,乔叶老师为我们讲述了她从散文到小说的创作历程,还着重探讨了 关于“诚实写作”的问题 。在之前文学院张莉老师的创作课上,她提醒我,飘在空中的、需要人抬头的东西不一定是好的,那云中的月雾中的花具有迷惑性, 写作需要落地 。但我始终没有找到落地的方式,只是偶尔浮光掠影地沾两下水面,很快又飘到半空的风里。而在乔叶老师这堂作家课上,她只说了九个字便给了我答案 :说真话,掏出自己的心。

听到这几个字的时候,我浑身战栗了一下。“掏”字仿佛生了手,一把将我的胸腔剥开,捞出鲜血淋漓、生机勃勃的心脏来。她接着说, 文学从本质上看,和高雅体面没多大关系,和诚恳忠直、和人的眼泪痛苦有关系。 比如,史铁生在写《秋天的怀念》时就完全没有顾及自己的形象,作品才显得那样充满质地。

如何做到“诚实写作”?一方面,写作对作家人格的要求很奇怪,既要纯粹天真,也要细密复杂。为人处世要尽可能简单,而在写作的时候就要尽可能复杂。 课堂上,她用了一个很巧妙的比喻,让我印象深刻。她说,小说是一块排骨,生活是一头猪。面对一块排骨的时候,我们可以用约略学过的烹饪知识去配菜熬汤,若是做得不好大不了换块排骨重做。而生活,它是一头活着的猪,总是扑面而来。它在田野里啃青,在玉米秆子里睡觉,四处游移、哼哼唧唧、形态兼备。当我们面对它的时候,不能立刻固定它、解剖它,于是本能的反应就是懵懂和简单。这就需要我们在夜深人静的时候笼着一窝灶火,慢慢地,尽可能地去深入钻研,炖好心灵的排骨汤。

诚实写作的另一层面就是不要害怕展露自己的复杂心事。 她说写作就是在写心事,心事中不一定有故事,但故事中一定要有心事。从某种程度上说,作品的重量是由心事的重量决定的,心事有多沉作品就有多深。生活中,我们可能会听到许多非常跌宕起伏的故事,想要写进小说里,但是写作的时候一定要撇去表面那层热闹漂浮的泡沫,实打实地沉下来,和自己的心事联系到一起,将人物的情绪落实。哪怕是写温暖治愈的童话故事,也不能美化现实、隐藏心事。

诚然, 写作不是为了表达体面,而是向最信任的朋友讲述心事,写出人性的复杂和心灵的广度。 我们在写作中探究真实的生命感受,其间难免有很多不堪、不阳光明亮的部分,但它们构成了最实际可感的人本身。如果没有阴影,明亮就站不住,就像画画一样,是阴影造就了画面的立体感。正如鲁迅评价托尔斯泰的《穷人》时所说:“人能从洁白中拷打出罪恶,也能从罪恶里拷打出洁白。”当我们诚实地讲述最隐秘的心事,敞开心扉去展示自己的阴影,一部作品就会因作家的诚实而充满力量。

当晚,我就坐在座椅上,戴着耳机,外界喧嚣尽皆屏蔽,只沉浸在老师温柔和煦的声音里。乔叶老师讲课十分从容,无需PPT的辅助,仅凭那双清透闪亮又恬淡可亲的圆眼睛凝视着屏幕,好像就坐在我面前,娓娓道来了两个钟头。

课程于九点左右结束,我走到宿舍阳台,才发现室外寒风凛冽,成群的乌鸦在枝头发出凄厉的啼叫。京师路上走过三三两两的“大白”,他们裹着厚重的衣物,行色匆匆。寒意袭人,听完课的我脸上却烫烫的,有一股暖流在全身流淌。回到屋内,我趁热打铁地读起来乔叶的小说《最慢的是活着》。

一口气读完整篇小说,我的泪水不知不觉洇湿了衣领。关于孤独的低语,关于情感的复杂纠葛,关于内心深处的真实,关于天人永隔的疼痛,关于爱、恨、救赎与慈悲,一切的一切,都在她的文字里慢慢浮现,小星子般,温暖熨帖地向无边寂静蔓延开去,点燃了整个夜晚。那些炽烈的火星子在我心中噼里啪啦地炸开,引导我去了趟图书馆,找出了她的其他作品,一部部地看。

于是我读到,《认罪书》用跌宕起伏的故事探讨着人性的复杂与矛盾、罪与罚、救赎与宽恕等深刻主题。女性角色在小说中被置于无奈和被动的境地,面临着身份、命运、社会和道德等方面的困境,她们内心的挣扎、痛苦与觉醒给同为女性的我带来巨大的心灵震撼。

《藏珠记》通过多视角叙述和细腻的心理描写,采用了“穿越”的形式,但着力点始终置于鲜活生动的当下,展现了人物内心对爱情、生命和自我的探索。

《给母亲洗澡》以细致而深情的笔触刻画了为母亲洗澡这一生活细节,将我带入了一个充满温情的场景之中。无论是母亲身体上的皱纹、还是洗澡水溅起的水花,都被她描绘得栩栩如生,不禁让人回忆起自己与母亲之间相处的点点滴滴。

非虚构作品《拆楼记》则直接以社会变迁为背景,不仅关注了拆楼事件本身,而且深入地挖掘了背后人性的贪婪与自私、社会的公平与正义、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等主题,展现出她深切的现实人文关怀。

彼时,得知乔叶的长篇小说《宝水》刚刚出版,我立刻下了单,成为了最早的读者之一。《宝水》那时还没有获得茅盾文学奖,但得知获奖结果的时候,我一点都不意外,唯有满满的喜悦与骄傲。

期间一次偶然的机会,我有幸参加了北京文联举办的“大家小课”活动。出乎意料的是,那次活动的主持人正是乔叶老师。第一次见到她本人,老师衣着简约,脸上总是挂着微笑,说话态度亲和谦逊,流露出无尽的善意。我觉得,这与她小说中那些敢于冒犯常规、跨越轨道的人物形象形成了一种奇妙的张力。活动结束后,我们几位北师大的校友与张莉老师共同拍摄了一张合影。

时至今日,这张照片依然对我意义非凡,因为当时的我其实特别紧张。我在心里默念,与优秀的师友站在一起,何其有幸,她们都是我学习的榜样。

北京文联“大家小课”活动北师大师友留影

随着疫情的逐渐消退,校园重新焕发生机。春暖花开时分,我们终于得以漫步在北京的街头巷尾,不负阅读,也不负春色。研二开始的那个夏天,我有了更多自由支配的时间,选择了到出版《宝水》的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实习,见到乔叶老师的机会多了起来。

在一次线下签书会上,我作为工作人员到现场帮忙。那天,乔叶老师刚结束一场长达两小时的访谈,由于时间紧迫,没能够外出就餐,便与我们一同吃外卖。但当时人多,乔叶老师下午还有签书工作,哪怕菜量略显不足也来不及再加了。老师只夹了些素菜到自己碗里,体贴入微地将米饭全留给了我们年轻人吃。

吃完饭后又是一场简短的访谈,再之后才是签书。看着上千本厚厚的《宝水》整齐摞在面前,她的眼里闪烁着光芒。她伸手去包里翻找,当我们以为她会从包里掏出一块签名章时,发现拿出来的是一支笔。我问老师,这么多本,一本一本签不累吗?她说,累,但是幸福。就是要亲笔签,读者拿到手里才觉得踏实。

乔叶《宝水》签书会现场

签书那天临近我的生日,我拿出包里正好携带的《藏珠记》,原本只是想请乔叶老师简单地签个名。乔叶老师听到我也喜欢写作,并且是她的忠实读者后,欣然提笔,慷慨地给我写下了祝福:“玫瑰盛开,生日快乐!”

乔叶亲笔签名

再后来,我受《读者》邀约写了一篇关于乔叶老师的人物专稿,以小记者的身份对乔叶老师进行了采访。采访中,乔叶老师告诉我,她时常觉得自己是一棵文学庄稼,无论身在何方,故乡的土地和土气都如影随形地拥抱着她。我也是一个从乡村走向城市的姑娘,乔叶老师的一番话启发了我,让我开始重新观照自己身后的那片山野,并以此为背景开启了自己的小说创作。

被问及写作有什么秘诀时,乔叶老师说,阅读和思考,是写作的两大密钥。而今,我在老师的影响下持续阅读着博尔赫斯、契诃夫、艾丽丝·门罗、迟子建、班宇、殳俏、郑小驴等国内外作家的作品,并且有意识地拓展阅读范围,涉足历史、哲学、心理学等类别。我发现, 多维度的阅读无疑能为我们的精神世界和知识体系打开全新的视野,促进我们情感共鸣与理解力、跨学科整合与创新力的提升,不仅有利于学术上的精进,而且让生活更加充实和满足。

在我看来,阅读和改变的最佳时间,就是此时此刻。文学以其博大的胸怀包容着我们,生活同样是宽容的,任何时候开始阅读、开始思考都不晚。近期,韩国作家韩江荣获诺贝尔文学奖,我们看到越来越多杰出的女性在各领域崭露头角。从此岸到彼岸,从阅读迈向写作的征途中,我们或许步伐蹒跚、进展缓慢,但决不要后退。 正如乔叶老师所说,写作是急不得的,慢慢写,一切自有答案。

(以上文字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图书推荐

No.3


《宝水》


作者:乔叶

索书号: I247.57bnu314

馆藏地:主馆七层

这部小说在四时节序中将当下的乡村生活娓娓道来,生动地呈现了中国乡村正在发生的巨变。宝水作为久违了的文学里的中国乡村,其神经末梢链接着新时代乡村建设的生动图景,也链接着当下中国的典型乡村样态。村里的人们发散和衍生出诸多清新鲜活的故事,如同涓涓细流终成江河。


《她》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推荐文章
为你读诗  ·  活在自己喜欢的状态里,重新出发
19 小时前
互联网思维  ·  罗素:人性的四大欲望
昨天
互联网思维  ·  罗素:人性的四大欲望
昨天
为你读诗  ·  焦虑时,读一读哲学,很有必要
昨天
中国历史解密  ·  川岛芳子:揭秘东方魔女坎坷的一生
8 年前
冲蒌老伍  ·  台山话沟仔绝招,百试百灵
8 年前
胶卷迷俱乐部  ·  那些被称为“穷人的哈苏”的相机
7 年前
爱数据原统计网  ·  【美团】招聘经营分析岗
7 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