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刘言飞语
好的产品总是充满善意。好的文章亦然。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91产品  ·  Taxofit 品牌传播规划方案 ·  15 小时前  
三节课  ·  使用DeepSeek必备的提问技巧 ·  昨天  
人人都是产品经理  ·  支付宝会员体系全解:等级设计和荣誉激励,让会 ... ·  昨天  
人人都是产品经理  ·  新产品失败概率很高,以下是三个常见原因 ·  2 天前  
人人都是产品经理  ·  李彦宏抢跑马斯克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刘言飞语

用经济学做自我审视

刘言飞语  · 公众号  · 产品  · 2020-03-16 19:00

正文




很惭愧地说,我到成年后,还始终认为经济学和财务、会计是同一门类,都是研究怎么 算钱 管钱 的,认为自己毕生都不会接触,遇到钱有关的事情,也无非就是赚钱和花钱。


知道后面陆续从社交媒体上接触到了关于经济学的科普,尤其在做 O2O(从 14 年开始陆续做了上门美甲、外卖和出行)后,参与交易环节,研究了不少经济学的常识,也读了一些巨著,才意识到经济学真的是博大精深。


读到经济两个字,国内已经很少解读成 经世济民 这个原始含义了。 英文的 economy 词源据说是古希腊的 家政术 ,都是与普通人息息相关的。 严复早期的翻译,是 生计 在经济学里,探讨人与人的协作、人与社会的关系、如何用交换创造价值,是最根本的逻辑,这些逻辑与宏观经济策略无关,不需要你替央行发愁、为外汇分忧。 张五常在《经济解释》里甚至花了大篇幅质疑单纯宏观经济学的存在价值,认为经济学应当研究个体和个体的群体表现,不能只把组织和集体当做研究对象。


最近在思考一些个人问题,读了几本书,想到经济学,发现当做工具来分析自己的规划,极有帮助。



1 需求


1.1 需求和目标


许多时候我会混淆目标和需求的先后顺序。 正常应该是: 我的需求是什么,为了满足我的需求,我的目标应该怎么设置。


从小我接受的教育中,目标是 被赐予的


结果就是,我会把 社会规范 当成目标。别人要体面的职业、稳定的工资、贤惠的妻子、听话的孩子,既然是别人的目标,那也是我的目标。


继而,体面的职业、稳定的工资、贤惠的妻子、听话的孩子,他们也就变成了需求。


当然,思考清楚后,有的人,依然会觉得体面的职业、稳定的工资、贤惠的妻子、听话的孩子正是需求。我思考的结论是,我至少不会追求工作(社交意义上的)体面、工资稳定。


更多人是没有做过这个思考的。



1.2 需求和社会规范


我有时会被迫接受社会规范,并且把它当做需求本身。时间久了我就会 自证预言 (self-fulfilling prophecy),认为这真的就是我们的需求。


也不能完全屏蔽掉社会规范的声音,毕竟我们是要与社会协同的。 比如,你没有稳定工作或者公司职务,在正常社交场景下会遭遇很多困难; 你决定丁克的话,要克服的困难就更多了。


所以可以把 社会规范当成是成本 ,而不是需求本身。


比如思考自由职业的时候,不能只考虑它满足了我的需求,还要考虑没有稳定工作/自由状态所带来的社交压力,以及相关的风险。


相比而言,丁克的成本确实是异常高的。 我身边的很多朋友,虽有丁克之心,但谨慎评判成本收益后,还是决定不丁了。



1.3 需求自知


我们做的每件事都是在满足某种需求,无非是自知或者不自知的区别。


饿了吃、困了睡就是最基础的,我们习以为常了,所以属于自知的。 还有颇需要理性分析的需求,比如找工作的需求(工资、地点、压力、成长、领导等等因素)也是自知的。


还有很多需求是不自知的,要么是生理上的自动反馈,要么是潜意识里的影响。


比如我们有时特别想玩游戏,就顺手打开电脑玩了。 不过,背后的需求可能是不同的:

  • 看到别人称赞和夸张一个游戏,很想试试(从众)
  • 工作特别疲劳,需要放松(休息)
  • 有关系很好的朋友也在玩,想和他一起(熟人社交)
  • 听说游戏里单身姑娘很多,想多结交一下(陌生人社交)
  • ......

认识清楚自己的需求,有助于反思更好的解决方案:
  • 可以搜集多方评价,以防花冤枉钱/时间
  • 可以寻找休闲类的游戏,而非需要复杂思考、有压力的游戏
  • 是否可以约出来喝杯咖啡?
  • 游戏社交的成本可能要高于社区产品社交的成本
  • ......

自知的价值很大: 先搜集自己的需求,再分析原因和逻辑,继而找出解决方案。 我觉得大多数场景下 follow your heart 是错的。 通常我们需要 follow your heart 的场景只有两个: 信息不全面; 逻辑还不完备。 哪一种都会导致问题。


2 成本和收益

2.1 什么是成本

就像年轻时候觉得经济学都是算钱的学问,那时候也觉得凡说成本,就都是钱而已。 年轻的时候,感觉时间是无限的、体力脑力精力也都是无限的。

后来年纪大一些,意识到时间才是最紧缺的资源,一共就几十年可活,稍不留神进度的 1/10 就过去了,钱反而是次要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无限的(只要入抵过出就没有花光的那天、就是无限的)。

但从成本类型来看,体力、脑力无甚分别(不过分透支的话),都是对时间的消耗。 体力、脑力和时间使用的区别,更多是在边际收益上的区别。

另外还有特殊的成本,就是社交货币。 无论是对身边朋友(亲密度)、同行同事(工作能力认可度、协作熟悉度)和大众的(信任度),也都是成本。

2.2 什么是收入/收益

同样的,过去认为,工作就是我付出体力、脑力,公司或者社会奖励我一笔收入。 这笔钱就是我的收益。

跟大部分年轻人一样,刚开始我的工作就是只盯着收入待遇看的,跳槽也是追求涨薪为主。

后来逐步意识到,个人成长也是收益。 更久后,意识到社交资源、知名度和影响力、有价值的信息也都是收益。

关于成本和收入,我的认知变化是这样的:



2.3 只看钱的坏处: 忽略个人成长

只看钱有很多坏处,试举几例。

实际薪资水平是跟随个人成长的,所以忽视后者会很麻烦。 我之前举过例子,某房地产公司的电商部门,招人砸钱非常狠,不少年轻人去了动辄翻倍,结果电商垮掉,他们简历就会很糟糕。

好比说,你的客观估值是 60,结果去了一家高估是 120 的岗位,等两三年过去,钱是赚到了,但你的水平可能提升有限,只有 65,如果这个岗位遭遇一些问题就是极大的风险(当然也可以假设运气非常好,120 高估到底)。


这就很可能会面临收入砍半的情况。

之前华为有工程师被裁,压力非常大,不少人惊呼活不下去。 其实本质上并非是活不下去,而是习惯了过去锦衣玉食的生活(以及高昂的提前消费: 房贷、车贷),无法屈尊找另外降薪、降社会地位的工作了(我不太相信华为出来的找不到任何工作)。


2.4 只看钱的坏处: 忽略社交货币

我在知乎还没过气的时候,经常就有大 V 朋友聊一个词: 爱惜羽毛。 说白了就是对接广告尤其软文持谨慎的态度。

写作者、自媒体追求收益是无可厚非的,硬广软文也并不是虎狼豺豹那么可怕,但要尽可能降低风险。 所谓的风险,主要就是广告一旦有夸大甚至欺骗的成分,公信力的迅速贬值。

这点我也是在持续学习的。 理财广告哪怕收益会是其它类别的多倍也从来不敢接。 产品培训的广告,也只接我看得懂、搞得清楚的。 中间测试过一段时间放广告的频次,显然也都会影响读者的信任度。

社交货币未必只有广告影响。 像前几天很热闹的巫师财经洗稿事件,就看得触目惊心。 作为财经科普 up 主的标杆,如此一役,恐怕元气大伤。 反过头看,随手摘抄的动作,看似成本很低,但算上曝光后出现信任危机的风险,成本实在太高。

当然我写文主要是兼职爱好,不求高薪,所以还好。 身边许多自媒体的朋友,更会反复斟酌成本收益,表达的价值观、观点倾向,都存在得失读者的潜在成本。


3 边际

3.1 边际成本和睡后收入

假设我在 2015 年的两项收入分别是:
  • 工资,36w
  • 稿费,12w

他们按月的边际成本会是这样的:


若能让收入的边际成本降低,就是往自由更近了一步。 边际成本降为 0 ,也就达到了所谓睡后收入(睡觉之后还产生的收入)。

早在畅销书《穷爸爸富爸爸》里,就提到了,要想实现时间自由,要寻求多次持续性收入,即以一次工作的成果,反复持续获得收入。作者举了几个例子:
  • 版税
  • 银行存款
  • 购买理财产品
  • 特许经营(如麦当劳加盟费)

很庆幸我运气好,写的东西有人看,所以写过几本书,算是初尝了睡后收入的甜头。 不过由于不是通俗读物,卖的数量不会高,稿费只能说勉强支持日常生活,房贷还是还不起的。

说到写书,自然就能联想到互联网上的方法,比如线上录播课程(线下课程就不行)、做付费专栏等属于知识付费范畴的,以及做自媒体(视频、文字为主)。 不过跟实体书、电影光盘不同,大多情况下互联网内容生命周期过短,可持续的收入并不长。 哪怕收入很高的作者和自媒体,也要持续创作来维生。

我在知乎上曾经做过知乎 live,也在一些平台有过短期分享(没有课程),大都是来去匆匆,基本称不上睡后收入,基本在售卖一小段时间后很快就归零了。

哪怕全网最火爆的知识产品,得到上薛兆丰老师的经济学课,我根据公开资料做了统计,也是呈整体增速持续放慢的趋势(注意横轴日期并非均匀分布):



存款和理财本质是一样的,通过购买可能增值的资产来获得收入,只不过风险收益不同。 理财的门槛比较高,尤其高风险高收益的理财产品。 在足够有金融知识、行业知识(如果认同价值投资),以及抗风险能力的前提下,理财也是不错的睡后收入方法。 说到抗风险,很多人也把风险是成本这条给抛到脑后了,绝大多数人以为理财就是白赚,实际上理财是拿抗风险能力来赚钱,潜在风险本身就是一种成本,且无法消解。

过去我会错以为足够的知识和信息就能消解成本,实际风险本身是无法预测的。巴菲特自己就在 911 事件中学到很多。我之前读《随机漫步的傻瓜》和《黑天鹅》收获很大。抗风险能力是有高门槛的,也有资金的门槛。

作者提到的最后一种,特许经营看似很遥远,但身边有朋友正在陆续实现。 比如做自媒体的一些朋友,刚开始是辛苦写号、制作内容,后来 IP 打出去了,工作室流水线操作,自己抽身出来一跃变成资本家,雇佣别人来工作就可以了。 我很喜欢的起小点就是如此( 【三五环·第2期】跟起小点聊聊游戏人生 )。 另外,这只是说内容创作这件事上实现了睡后,他们在别的工作上还是要付出高昂时间成本的。

这些未必都是适合每个人的方法。 比如我虽然有自媒体,但我的号交给别人写就几乎没有价值了。



我观察身边的朋友时间自由(现实中他们还在做其它事情创造价值,但边际成本清零也能有足够收入),无非是两种途径。

一种是在全职工作中找到了兼职的方法。 像有老同学成为情感咨询师,开了个小公司,生活比较舒适,也慢慢淡出一线。 很多自媒体的朋友也是类似的路径。 兼职工作起初也未必很自由,不过积累到一定程度,是可以释放时间的。

另一种就是继续深耕在全职工作当中,有时候可能要透支身体、以及个人生活的空间。 虽说很难单凭勤奋创造巨额财富,但在互联网行业能赚到可以理财支持生活的收入,还是很有机会的。 这条路径也能通往时间自由。

我从近两年开始思索这个问题,每次做重要选择都会重新捋一遍路径。 目前仍然也在摸索。 摸索的结果都有可能,也许不多久你就能看到我屁颠屁颠又回去打工了。

(绿色的指可自由支配的时间,红色的指不可自由支配的时间)

另外,降边际成本在日常生活工作中也大有用武之地。举几个例子。


1) 成为领导、管理团队本质是降边际成本的方式。一个人哪怕能力再强,每篇文档还是自己写、每个图还是自己画,边际成本无论如何降不下来。但如果有指挥团队的能力(不是单纯把文档扔给下属,而是贯彻意志),那实际上是让团队均摊了边际成本。

2)在工作时经常被其它部门的运营同事打断,来询问产品相关的问题。 早期我会挨个回复,后来意识到边际成本很高,于是做一个 Q&A 在 wiki 上,需要的自行查阅即可。 虽说增加了单次的整理成本,但均摊到边际上成本骤降。

3) 过去对资料的整理(文章、随想、分享的稿件和 PPT 等)不是特别在意,后来意识到每次想到之前类似的话题,都要重写,成本很高。 合理的整理之后,每次可以快速查阅和摘抄过去的内容,很是降低成本。

4) 同理,家里的收纳也是。 一次性的系统整理,看似成本很高,但之后每次找东西、用东西的时候,边际成本会低。


3.2 边际收益: 判断优先级

作为用户,我们经常吐槽一些产品的细节,这有问题那有问题,并且认为是产品设计者的愚蠢造成的。

实际情况往往是,考虑到边际问题,目前时间资源有限,需要先完成更重要的事情。 相较于用户能看到的大部分产品细节(一个按钮的位置不太合适),更多用户看不到的地方,反而更加重要(派单的某个权重在影响全城 5% 的订单效率)。

我跟之前滴滴的老同事们,都有一致的认知: 产品经理到了一定阶段,决定优先级将会是最重要的决策。一个产品总监更是认为,他工作的 80% 时间都是在做优先级判断(而不是提问题和出方案)。


做出好的优先级的判断,前提是对方案和问题有更深入的理解,因此这是一个成长的路径而不是能力替换的路径。


再把话题拉回来,决策人生规划、安排日常每件事的决策里,最重要的并不是问题在哪(相对容易观察到)、方案是什么(决策用什么方法,在问题清楚的情况下也容易),更重要的是,接下来要做什么,哪个 ROI 更高。

这些是日常的具体场景。 说得再大些,每个人的能力树是不同的,在合适的位置才能创造更大的边际收益。 外向性格的适合做销售; 内向的适合做研究。

看似都是常态,却 经常见到反例。比如很内向的博士毕业生,为了求一份高薪水的工作到互联网公司做运营的工作,结果职场坎坷;有电商经验的产品经理,跳去热门的人工智能公司,结果痛苦不堪。


我刚工作几年的时候,看到任何 JD,都是觉得这个我可以、那个我也行。如今再看,反而会思忖良久,有些会直接滤掉。对自己认知更清楚,是一个方面;另外就是,意识到有些岗位,你创造的价值有限,双方都是折损。


过去的工作经验都是在一线积累的,十分宝贵。如果贸然就切换到不太需要这些经验的地方(比如去做游戏、做社区),从同样是资产的角度看,就好比 原来屯的钱全部烧掉,决心重新赚钱

写东西,对我最初的收益更多是个人精神激励。之后,物质回报也是收益、影响力和社交货币也是收益。后来我面临过一个抉择:是继续保持作为兴趣爱好,还是作为兼职彻底变成营销号(比如就做产品经理入门科普和培训)。


思考的结论是:我没有销售才能,也不善言谈,压根不是做营销号的料;写东西这件事我足够擅长,虽说阅读量不大,但能助我认识工作生活中难遇到的同行、提供新的连接机会。简单说,就是我自己作为一个资产,在做科普和培训上的边际收益已经很低了。

3.3 ROI 和 996

看似互联网从业者收入很高,不过均摊到每天 12 甚至更久的时间里、每周再增加一天,那时薪并不算太高,只能是中等偏高,其它行业也不难找到。

刚刚提到了,虽说在单位时间里体力和脑力的消耗从成本看没有区别,但过渡的体力消耗就有健康成本了。 我认识的某知名电商公司日常加班到一两点是正常的,无论什么朋友,去了一段时间必然会面黄肌瘦、气色不佳。 这种状态很难持久,也算是提前消费了身体。

说到这里,想到有次老同学聚餐,四个人中三个是做互联网的,我们感慨自己赚的都是血汗钱,累到不行,就盼着赚够多少多少钱,十年后过上闲适的生活。 第四个同学说,她现在某个专科学校坐办公室,一周只去两天,每个月工资不多但够花,每天就已经很闲适了。 我们哑然。

若真的时时挂在嘴边、朝思暮想的是油盐酱醋、生活无虞的退休生活,对比下 ROI ,换份闲适工作也许是最好的选择。 (当然我们仨反思肯定还有其它诸如争取更高社会地位、寻求工作成就感的需求。

3.4 时间和复利



做优先级的判断是容易的,这一点我在多年前就体会到了。 不过那时候我做优先级判断还是看当下的做法,即时间周期也就在几天内,或者最多几个月。

自己经历的人生够长了(到目前为止是工作 7 年)再回顾看,会发现自己对时间的威力一无所知。

比如刚毕业的时候,跟陌生室友挤在出租屋里,过着月光的生活。 如今再看,已经有房有车,还能略微留下些积蓄,也是大有不同。

比如当初是读着《人人都是产品经理》的书、看着俞军老师的语录入行的,如今也能与许多前辈们有深度交流甚至共事的机会,也是恍如隔世。

时间再往前回顾,初高中的许多梦想已经陆续实现。 随着时间推移,只要保证你自己在稳步向前,增值的速度会超出想象。

在《财富自由之路》里,李笑来老师反复在讲一张图:


这张图给我的启发很大。 在开启一件事时,算 ROI 肯定是不划算的。

比如我最初开始在网上写东西做分享,我若是奔着第二职业、奔着赚钱去,那可能没写几篇就停下来了。 因为我一直写到第二年才有出版社愿意帮我出书、写到第三年才有甲方愿意让我恰饭。 让我坚持下来的是纯粹喜欢写这件事,所以我经常说自己运气好,在没有看到这个曲线的时候,还是不自觉地获得了曲线的收益。

我又去做了每年工资收入变化的曲线,发现也不是线性的,也是曲线的。 包括对各种问题的认知能力、个人水平的评估,以及自己的情商、沟通表达能力,我认为工作之后都是非线性的,是有个加速度的。

所以我也倾向于这个解释: 对个人的许多非物质收益,也是 存在复利的 当下积累的资本(不管是工作经验、人脉等)会提供给你相匹配的环境去获取利息(学到更多经验、获取更多人脉等),有了更高的资本,就再一次循环。

关注当下是否有利息,并长期坚持。 听起来鸡汤,但算是找到了一个有逻辑的、可验证的解释。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