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取不出名字的人儿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镇江发布  ·  教育部重要通知! ·  20 小时前  
福州日报  ·  教育部:这些名称不再使用→ ·  2 天前  
长江日报  ·  武汉一部属高校,党委书记调整 ·  2 天前  
长江日报  ·  武汉一部属高校,党委书记调整 ·  2 天前  
桦爸聊升学  ·  全国高考时间,定了!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取不出名字的人儿

《好好学习》读书笔记(二)

取不出名字的人儿  · 简书  ·  · 2018-09-01 07:26

正文

一、复利效应

1.什么是复利?

复利,被爱因斯坦称为第八大奇迹。你或许听过这个名词或许没有。但你一定听过这个故事:舍罕王打算奖赏国际象棋的发明人——宰相西萨·班·达依尔。过往问他想要什么,他对国王说:"陛下,请您在这张棋盘的第1小格里,赏给我1粒麦子,在第2个小格里给2粒,第3小格给4粒,以后每一格都比前一小格加一倍。请您把摆满棋盘上所有64个格的麦粒,都赏给您的仆人吧!"国王觉得这要求太容易满足了,就命令给他这些麦粒。当人们把一袋一袋的麦子搬来开始计数时,国王才发现:就是把全印度甚至全世界的麦粒全拿来,也满足不了那位宰相的要求。

这就是复利的神奇之处: 在刚开始的时候复利效应是很微小的,不易察觉的,但当发展到一定阶段就会产生非常惊人的效果。

复利的本质是: 做事情A,会导致结果B,而结果B又会加强A,不断循环。 比如,网站的访问量越多,在搜索引擎的排名就越靠前,那么网站访问量就越多。

对复利效应有重大影响的一个因素: 执行次数。就像象棋格子里面放麦粒一样,前面几次的差别是不明显的,越在前期,其差别越不容易察觉;只有执行的次数足够多时,复利的效应才能发挥出来。

2.用复利的思路思考生活

在生活中,我们想要向前20%靠近的话,就要充分利用复利效应,这就需要我们做到:首先,我们要在生活中发现"A导致B,B加强A"这样的事情;其次,我们要尽可能地提高这件事情的利率;最后,我们要加强这件事情重复发生的可能性。

但复利效应在前期的时候是不明显的,所以刚开始,很可能花很多精力写的文章和别人随随便便写出来的文章,阅读量没有太大区别。这种情况下,很多人坚持一段时间后,可能就放弃了。而一直发布高质量文章的人坚持下去后,迟早会等到临界点,比如某个大V的转发推荐,实现跨越式发展。

同样,人脉也是一个复利模型。一个人认识的朋友多,就会有人愿意将你推荐给更多朋友,那么你就能认识更多的人;而因为你认识了很多的人,会吸引来更多的人想要认识你。

有些人一心想要拓展人脉,他们采取的方式往往是参加各种活动、沙龙,四处发名片。但是,其实这是一种效率极其低下的做法。因为拓展人脉的关键利率不是发更多名片,而是让自己变得有价值,让人们愿意把你推荐给别人。 所以拓展人脉的关键,首先是不断地提升自己的价值,让自己变得对他人有帮助;其次,才是让别人知道自己的价值。

3.总结

概率思想对我们的启示是:在不确定的世界里,我们可以选择不断地投入成功概率最大的事情当中,并且避免小概率事件给我们带来的致命打击。

二、黄金思维圈

最早将why-how-what的思考方式总结成黄金思维圈的人,是西蒙·斯涅克。他是在TED的一次演讲中提到黄金思维圈的,那个演讲的名字叫"伟大的领导者如何激励行动"。

营销的最高境界: 营销你的价值观,也就是营销你的why——你为什么存在。 奢侈品品牌能够获得高额情感滥价的关键之一,是他们通过故事所传递的价值观。用今天的流行语说——他们卖的是情怀。

这一方法可以用在工作和生活的每个领域。比如,你是一家水果店老板,你的特色是水果新鲜。所以在店里墙面上张贴着"新鲜水果,快速送达"之类的宣传语。可是你的生意并不是那么好,因为周边还有不少水果店,怎样才能让你的水果店脱颖而出呢?

我们可以用问"为什么"的方法,来洞察顾客的深层需求——我们在水果店里询问一位购买水果的典型顾客:下班后的妈妈。

问:为什么大家喜欢新鲜的水果?

顾客:我觉得新鲜的水果味道最好。

问:为什么味道对你这么重要?

顾客:因为味道好,我的小孩就喜欢。

问:为什么孩子喜欢吃苹果对你很重要?

顾客:苹果对他的健康好。

问:为什么孩子健康对你这么重要?

顾客:因为我想要做一个好妈妈。

问:为什么照顾家庭对你很重要?

顾客:这难道不是理所应当的吗?

我们可以发现,购买新鲜水果这一行为的背后是妈妈守护家庭安全、健康,做一个负责好妈妈的底层价值观动机。因此,我们可以将原先WHAT层面描述"新鲜水果,快速送达"的宣传语,更换成类似"我们与您一起守护家人健康"的观点。

《第五项修炼》中说: 每个人不能只囿于自己的岗位,觉得只做好分内之职就可以了,要对职位之间相互关联产生的结果负有一定责任。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