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语影史最快破8亿、破9亿、破10亿的电影《战狼2》在第5天,已经斩获了12亿元的票房。作为点燃这个略显清淡暑期档的旗手,《战狼2》的身份不单单是重燃电影市场保底发行信心的爆款,也是与电影《智取威虎山》、《湄公河行动》并驾齐驱的本土新兴主旋律商业大片。
而放眼未来,同样以也门撤侨为故事原型的《红海行动》,选择以海军“蛟龙突击队”为主角叙述;定档国庆黄金周的《空天猎》,则以空军精英 “紧急出境联合反恐救援作战”为主要情节。似乎
主旋律+商业片
的架构正在成为电影市场一个备受追捧的题材,这与以往将主旋律影片与政治任务“
既不叫好也不叫座
”挂钩的旧有印象大相径庭。
那么中国本土主旋律商业大片的这股热潮究竟找到了怎样的打开方式?来自民间的视角和制作主体如何克服各种拍摄、审查上的困难?在强刺激的视觉效果和个人英雄主义、人物偶像化的“术”外,对“道”的摸索又有何进展?
对红色经典、当代事件的改编是传统主旋律的“由重转轻”,泛娱乐题材的“由轻转重”
众所周知,历史上我国红色经典的影视化和大众认知度曾经一骑绝尘。早期的《地道战》、《铁道游击队》等影片算的上是一代人的时代记忆,也是文化艺术产品相对匮乏时的民族骄傲。
但或许是电影工业技术的提升,观众对影视作品的视觉效果有了新要求。对“高大全”英雄人物形象塑造可能“脱离现实”的怀疑,让人们青睐于那些不仅有大无畏精神,也有接地气“可爱”一面的现实人物。对千篇一律、内容尺度有限的主旋律感到厌倦,对去政治化、泛娱乐化影视潮流的好奇,
观众也开始偏好于主题上更“轻”的作品。
风水轮流转,技术性的弊端在得到克服和矫正后,作为社会意识反映的电影艺术,自然会在经济层面下,对市场化的电影题材有所筛选,在上层建筑的倾向下,选择有安全保证的内容。
本文开头列举的近期典型主旋律商业大片中,从故事发生时间看,除了《智取威虎山》是老红色经典翻拍,其他故事均发端于当代的政治或社会事件。以湄公河惨案、也门撤侨等作原型,都可以算作是在中国在全球影响力增强,承担更多世界责任、捍卫地区和平、保护海外中国人利益等,这些官方与民间多有重叠共识的议题上做文章。而优势也显而易见:
既不会让影片显得来自高谈阔论的官方背书,离群众产生距离,也不会显得像是来自江湖的一厢情愿和臆想,离官方口径与审查要求相去甚远。
更重要的是,这些主旋律影视作品的制作主体和过程更与以往完全由带政府性质、国企背景企业主导不同。《智取威虎山》、《湄公河行动》与《红海行动》都可算得上是民营企业博纳主动发起,《战狼》和《空天猎》则是由“军迷”、有“军事情结”的演员本人促成。
但毕竟主旋律作品祛魅化、敏感题材去神秘化、关键资源稀缺性的难度摆在眼前,对与这些影视题材一一对应的政府部门来说,改变陈旧宣传思路,适应社交网络时代新的舆论场,塑造有传播力的形象任务也迫在眉睫。所以某种程度上的双方资源互换形成了合作基础。《湄公河》有公安部协助,《空天猎》表示有“空军部队协助进行勘景、取景拍摄”。再算上年度爆款《人民的名义》,很难想象如果没有最高检影视中心、江苏省委宣传部等主体的参与,这部剧能有初期吸纳众多路人的“大尺度”,能有引起业界关注的“反腐剧冷却十年”后的复出。
其实,对于新媒体和电影作品而言,都会面临一个揣摩观众心理的悖论。一眼望到底的作品会被嫌过时,不了解、觉得跟自己没关系的作品又没兴趣。但同时,陌生的新鲜感会刺激人的好奇心,更容易带来口碑惊喜,略有耳闻、熟悉的内容会让人在潜意识产生没有理解难度——“我能看懂”的暗示。
当下流行的主旋律商业大片可以说,既有观影人群早年浸染红色经典的岁月滤镜加持,也有当代敏感题材祛魅化的吸引,而来自民间主体的视角叙述,以及官方民间合作所保证的逼真性,也让被熏陶了太久“轻”题材的观众,对国家地位、政治导向、世界形势这些现实中的热点、影视题材中的冷门诉诸观点、交流立场的愿望得以抒发。
动作戏精彩不能掩盖剧本故事的单薄
“燃爆了”,这是社交媒体上观众对《战狼2》最直观、最情绪化的观影感受,也是同期另一部主旋律《建军大业》在宣传时的自我定位。或许是巧合,无论是后者宣传时,将自己与金刚狼、美国队长、复仇者联盟等一批美式超级英雄主义商业片同比,还是前者在制作中真的请来《美国队长3》的动作指导,主旋律的商业化之路向动作片、超级英雄片看齐似乎已经成为大家心照不宣的共识。
而这种思路的效果虽然褒贬不一,但从传播力和认知范围看,狂揽内地票房的《速度与激情》、《变形金刚》系列,漫威的超级英雄系列,以及《第一滴血》、《血战钢锯岭》等战争片对内地观众的审美迁移形成了很大影响。这种“美式B级片”审美的依赖习惯,自然或多或少被理解为电影技术的通用手法。也正是如此,擅长武侠的徐克能把《智取威虎山》旧瓶装新酒,林超贤能让《湄公河》儿童毒贩的残酷性摄人心魄,吴京能让观众为水下打斗的一镜到底叹为观止。
当然,动作戏场面的精彩有主创团队的心血,也是影片外在完成程度的考量之一,动作片,尤其是喜剧动作片本身也是老少通吃的题材。这样讨喜的方式融入一些政治正确的意图也能产生很好的“寓教于乐”效果。
但无法忽视的是,对《战狼2》动作戏可圈可点,文戏相对偏弱的质疑亦非空穴来风。换句话说,美式超级英雄影片虽是票房“现金奶牛”,但价值观空洞、缺乏对人性和社会议题深刻挖掘的弊病,很容易让我们在沉醉于本土主旋律影片商业化的成功之后,淡化了故事主题略显浅薄、对爱国主义的探讨能更进一步,却止步于对国家强大、大国崛起的狂热崇拜、自豪激情之中的现实。所以,
若日后有更多的效仿者出现,应当避免“抗日神剧”的覆辙。
偶像化人物的英雄主义是年轻人的向往,也能成为国民意识的载体
“你爱我还是爱祖国?”“爱你。”“那祖国怎么办?”“祖国不会嫉妒,只会相信我。”这段《太阳的后裔》里特种兵柳大尉和姜医生的经典台词,曾经让不好“少女心”如痴如醉。去年这部中韩首部同时播放的韩剧刷屏之时,就有人感叹,宋仲基扮演的柳大尉不仅以经典影视中“大众情人”的身份,再次给亚洲各国带来了韩流旋风,(其在去年十月被授予韩国大众文化艺术奖总统表彰即为例证),也让这部传统意义上针对女性观众的偶像剧成为最好的韩国形象和征兵宣传片。
的确,片中以韩国军人和医生组成的联合国维和部队,在虚构海外地点乌鲁克拯救阿拉伯国家元首、帮助战乱地区应对地震灾害、对抗贩卖人口的雇佣兵为“硬”情节,通过韩式偶像剧的浪漫手法串联,既贩卖了符合现代女权的“势均力敌爱情”概念,也展现输出了韩国虽作为历史上受大国挤压,但在当今世界(希望)成为重要角色的国民意识。
而后一点是其与韩国传统主旋律影视,常常以与韩朝关系和韩日关系作为主背景的策略不同。漫改片《隐秘而伟大》、今年上半年韩影票房第一的《共助》以及观影人次破千万的《太极旗飘扬》属于前者,韩影票房前十的《暗杀》、《朴烈》与正在热映、观影人次突破450万的《军舰岛》则属于后者。
更值得一提的是,《太极旗飘扬》上映时遇到了《指环王》3,《鸣梁海战》则击败了《阿凡达》的观影人次和票房纪录,成为“韩国史上最高首日票房(68万人次)、最高平日票房(98万人次)、最高单日票房(125万人次)、最快100万人次(2天)和最快1000万人次(12天)”的纪录创造者。
可见,主旋律影片在中韩两个国民政治热情很高的国家,有着很强大的群众基础,但主旋律能否争夺观众,用中影董事长喇培康的话说“
观众用脚投票,就不进电影院看电影,你不能说观众的审美有问题,或者说观众觉悟太低。一盘菜做出来大家不爱吃,那么厨师应该反思。
”
如果说《建军大业》和《太阳的后裔》有针对年轻人的人物偶像化特征,那目前几乎所有的主旋律影视都将同时塑造这些偶像化的人物英雄主义和“平民草根”两面作为“吸粉”利器。现实中接地气的英雄,可效仿的英雄,比让观众心生“这个英雄牺牲太多太伟大,我做不到”要好的多。更或者说,一个与常人无异,有着平凡烦恼的普通人也是潜在英雄的设定,也符合欲扬先抑、主题升华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