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自“123RF”
微商们,可以醒醒了,看看你的血汗钱还在不在。
据相关媒体报道,
号称“中国第一微商”“国内最大微商”的摩能国际出事了
,10万微商代理面临血本无归的危机,纷纷围堵摩能国际总部,爆料人称被骗金额或高达100亿元。如果你没听过说摩能国际,那么你在朋友圈可能看到过这样的广告:
女神泡泡慕斯洗液,可以用来洗脸、卸妆、漱口、祛痘、祛斑、美白;女人男人老人孩子都在喝,治便秘能减肥远离三高就喝绿色呼吸牛蒡茶;水灵珠洗衣胶囊,洗涤界的万能doctor,专治各种有害菌……
这些玩着文字游戏被过度包装的“全能”产品均来自一家叫摩能国际的公司。一年回款100亿并号称“国内第一大微商”的摩能国际,这几天频频占据新闻头条,
其被爆涉嫌“传销”,更有10万微商集体诉讼直指被骗100亿元。
在去年6月份的一篇报道中,摩能国际曾对外宣称用13个月的时间创造了超100万代理量的“神话”。如果数据属实的话,被骗的微商可能不止10万人。
从爆料者提供的消息来看,摩能国际并没有什么新花样,走的还是老套路。
打着“招商峰会”的幌子做传统会销,从“洗脑培训”到“成功案例分享”再到“现场直接打款成为代理”。
在击鼓传花的过程中,只要能忽悠更多的人来做接盘侠,就可以坐收渔翁之利。有人坐收渔翁之利,就有人产品卖不动,代理找不到,公司不给退钱,最后竹篮打水一场空。
老酒只是换了个新瓶,怎么就能醉倒一票人?还是逃不过一个利字。“微商代理年入百万”类似的宣传在网络上铺天盖地,看来,再好的宣传噱头都不如直接谈钱。当然,摩能国际在“新瓶”的打造上也是下了一番功夫。作为摩能国际老板之一的蒋德才,在创办手机品牌两度失败后,转而搞起了微商。
蒋德才对标小米的“米粉经济”提出了引以为傲的“好人经济”概念,用人去影响人和产品。
不管瓶子怎么亮眼夺目,酒的问题依然存在。微商虽然有别于传销,但披着微商外衣在网络上大行传销之实的大有人在。
据中国消费网介绍,当前网络传销主要有以下五种表现形式。
“电子商务”式:打着电子商务网站的幌子;“免费获利”式:消费不用花钱,消费满500元返500元等;“网上创业”式:以在家创业、网络资本运作为诱饵;“网络博弈”式:发展会员从事“游戏股票”“幸运博彩”等游戏充值卡业务;“爱心互助”式:以推销保健品的名义,宣称入会返利等。
“你才是微商,你全家都是微商”,微商似乎已经从一个中性词变成带有负面色彩的词。谁的朋友圈里没几个微商?屏蔽,这是很多人的第一选择,即便这个人是七大姑八大姨,又或者最好的朋友。微商爱刷屏,刷屏是他们的主要工作,从产品介绍、使用反馈截图、收入转账截图到所代理品牌的相关信息等等。总之,微商在朋友圈这个阵地肆意横行,真的挺招人烦。
商业是要围绕用户与企业自身情况,确定产品卖给谁,进而通过用户获取信息的习惯确定渠道,这是最基本的逻辑。就微商而言,通常货源不明,无法保证产品质量,更不用说售后保障。
其次,微商售卖的是稀缺资源,适合微商售卖的产品要同时具备客单价高、利润高、重复购买率高等。
因此有人将微商比作沙漠里的绿洲,生存环境差,植被稀缺,一旦生长起来,受众的依赖度也会很高。最后,难以找到适合的稀缺资源,于是就有人打起了抬高单价分级销售的主意。互联网的出现是解决信息不对称,让价格更加透明,而微商却反其道行之,出现更多层级关系,让信息变得不对称。
从2015年开始,央视对微商涉嫌造假、传销等进行了连篇累牍的报道,使得高速增长的微商迎来了一个转折点。从百度指数也可以看出,微商的搜索热度在2015年达到高峰后,一路下滑。同年,商务部下发《无店铺零售业经营管理办法(试行)(征求意见稿)》政策规范。一些知名自媒体也对微商进行了批驳,比如《谁买了朋友圈的面膜》《淫乱的微商,谁来拯救那些“被绑架”的女孩》都曾引发热议。摩能国际“涉嫌传销”也许会成为微商的又一个转折点,微商的下坡路还能走多远?
按理说,微信作为高频使用的社交平台,做电商延伸具有天然优势。以自媒体“一条”为例,据报道,一条每年1亿左右的广告收入,足以覆盖所有成本,电商业务可以为其带来纯利润。但是,有人认为,目前微信还未能建设成一个以交易为核心的生态系统和与之对应的信用体系。微商起初势头很猛,号称要“取代电商”,依靠熟人关系、暴力刷屏以及群控等手段扩张到一定程度后,进入调整期是必然的。腾讯的核心DNA是社交和娱乐,并非电商。
不管腾讯的命是什么,可以肯定的是,有持续消费、有品牌溢价、能有序运转,通过个体经验分享影响粉丝进行消费决策,最后形成交易闭环的社交电商,普通微商注定挤破头也不进去。
本文作者宋奕名,由作者投稿;转载请注明作者姓名和“来源:亿欧”;文章内容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亿欧对观点赞同或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