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美国藤校纷纷公布了新一年的录取数据:哈佛大学的录取率是近4年最高,但也只有
3.59%
,耶鲁录取率
3.7%
,哥大
3.85%
,布朗
5.2%
……
而我朋友圈里更是有家长感叹:
中国孩子爬藤率其实比这个数据低多了!估算了今年申请海外大学的中国学生人数和名校录取数据,发现藤校Top10的录取率其实只有不到0.5%!”
录取率走低的另一面,是美本申请愈发“玄学”。我们听到的,就有孩子
IB预估45分却被美国Top30全拒,
某公认“藤校制造机”竞赛一等奖的孩子最后只拿到UC系录取的故事……让家长无所适从:
到底要“卷”成什么样才能上名校?
然而今年,“爸爸真棒”的老朋友,沪上升学顾问中的
“黑马制造机”
拜雅学会
却依然取得了好成绩。
成立5年来,拜雅
走出的“黑马”可不少:创立首年就拿下上
海唯一MIT
,还帮
中芯国际
收获
6年来首枚耶鲁
,
包玉刚学生拿到5年来首枚达特茅斯
,更有
斯坦福、哥大、芝大、牛津PPE、剑桥
等等TOP名校录取。
-
求学经历有bug、成绩在所在学校也算不上拔尖的Diana申到了
Top4文理学院韦尔斯利和哥大
;
-
曾以为自己“没有什么拿得出手的活动”的平和男生Joe,在拜雅挖掘出了身上“埋藏的金子”,申到对中国男生来说极难的
莱斯物理系
;
-
还有文书改了99稿,最终拿到
西北大学
录取的Ada……
一个个故事看下来,我不由得感叹:
所谓的“低分高录”、“逆袭”在拜雅根本不是偶然!
他们到底是怎么做到的?是否针对每个孩子,拜雅都能“创造奇迹”呢?
于是,我又来到
上海
安福路那座温馨的老洋房——“拜雅小楼”里,和拜雅
创始人——
哈佛大学教育学硕士,芝大人类学博士候选人
梁绮涵老师
长谈了3个多小时,试图挖掘出拜雅孩子们身上的秘密。
👇👇
拜雅创造“奇迹”的方法之一,就是针对内部学生的“文书工作坊”。他们会集结全国各地不同背景的孩子,在温馨的“拜雅小楼”里一起头脑风暴。今年他们推出
文书工作坊“一日精华版”
,向每一位爱写、爱思考、爱自我探索的同学开放!可以扫二维码联系老师报名
👇👇
聪明但混乱的“哈士奇女孩”如何冲进哥大、韦尔斯利?
来到拜雅之前,Diana和妈妈曾在另一家留学机构有一段不愉快的经历。
Diana是个优势和劣势都特别明显的孩子:
因为这些,Diana在之前的留学机构受到不少挫败:对方不用心去理解她,流水线式的辅导,一个月甚至更长时间才有一次跟进……
后来,妈妈偶然看到了拜雅的公众号,被这里的孩子们充满生命力的申请故事、老师们人性化的辅导方法所吸引,决定带女儿来拜雅试试看。
第一次见面,妈妈就把那些她最关心的问题倒给了拜雅的梁老师和桐老师:
我家孩子兴趣多又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你们怎么帮她找到方向?孩子时间管理能力差怎么办?
她们耐
心地回答:
学生兴趣广泛是好事,我们鼓励她有时间时多探索,但每次活动结束,我们都会做一项重要工作——复盘,聊学生对活动的想法、收获、见闻,孩子会在过程中意识到自己真正对什么感兴趣。
到高年级,则会帮孩子申请一些高选拔性的夏校或项目。”
后来,这样的方式真的帮助Diana逐渐明确了她对社会学的热爱。
时间管理方面,拜雅有一套老师和学生合作的
专用系统
,了解进度毫不费力,但另一方面,比起简单粗暴的时间管
理,拜雅老师觉
得,更重要的是先观察Diana的习惯和做事完成度,再和她一起商量出可以让她感到舒服又高效的方式去推进任务,才是最佳的合作方式。
后续的申请中,Diana的“哈士奇”本色尽显:她的每一天都上演着“横冲直撞”的故事,常常想到什么活动就立马去做,最后搞得自己连睡眠都不太够。
因为有时差,拜雅老师经常一觉醒来,就发现她传来一大段讯息:
但拜雅老师却总
是会把这些缺点换个角度看成“优点”,因为Diana精力极其充沛,敢于沟通和主动解决问题,甚至有时拜雅老师刚看到她的信息就发现她已经把问题解决了;
她的世界里似乎不存在“不可能”,曾竞选上校园大使,当时是大使团里唯一一个中国人,选课时遇到老师否定,觉得她选课挑战性太高,她就给学校写了许多邮件,最终还是选上了想要的课……
我听拜雅老师讲述的时候,也深深被Diana的生命力所感染,觉得她身上是不存在成年人世界的“妥协”的,这样的孩子,或许将来真的会是那个改变世界的人。
△和Diana沟通后,拜雅老师总结记录了关于Diana的思考
于是面对Diana的每一次兴冲冲的决定,拜雅老师都不曾否定过她,而是凭借对她的了解提供细致全面的建议:你对这件事的了解有多少?过程中要做的是什么?帮她把事情做成;
面对申请季压力,Diana经常“失忆”,不记得自己做过哪些活动,拜雅老师就变成了她的“外置大脑”和资料库,花很大力气帮她规划重点,梳理自己的热爱、兴趣所在,最后终于将这些搜集成一张堪称“宝藏”的活动列表,充分体现了Diana充满激情和同理心的个人特色。
写文书的时候,Diana也遇到了同样的问题:她过去有一段不愉快的读书经历,因此个人故事比起其他同学复杂和丰富得多,但作为一个不擅长逻辑和总结能力的青春期孩子,她一开始并没能很好地处理这段经历,而是对过去的不愉快抱持全盘否定的态度。
于是拜雅老师也费了很大功夫,帮Diana在写文书时理清人生故事,光逻辑主线就和她讨论了3、4个版本。
一次次修改和思考下来,渐渐地,Diana开始学会反思:“我到底从那件事中获得了什么?”她意识到过去那段不愉快的经历会永远成为自己的一部分,但它并不能决定她是谁,而是对这件事的理解方式决定了她是谁。
在最后一版文书中,Diana表示:
过去的经历将我变成了这样一个人——希望未来能够帮助和我一样在读书过程中遇到困境的孩子。”
最后
Diana
收到哥大、韦尔斯利等梦校录取,固然让拜雅老师激动不已,但同样让她们欣慰的是看到Diana经过申请,整个人有了切切实实的成长。
正如拜雅的名字“Paideia(希腊文:教养)所象征的,在这所温馨的小楼里,孩子们可以得到的不只是梦想实现,更是一段收获成长的重要青春时光。
平和男生Joe一度认为,自己肯定申不到美国TOP20大学。
虽然在外人看来,Joe完全是个“学霸卷王”,成绩好、标化高、学术厉害,可他研究了不少成功学长姐的申请活动后,发现光有成绩根本不够!
有的人运动很强、是校队主力,有的人擅长展现领导力,对比之下,自己好像没有什么拿得出手的东西……
这个孩子在来拜雅之前,都在比照别人的申请模版,而我们要做的,是帮他找到专属于自己的申请路径。”
Joe在拜雅的主顾问老师告诉我。
来到拜雅后,Joe几乎每周都喜欢找拜雅老师电话或文字聊天,两人的关系更贴近亦师亦友。Joe会聊到各种各样的近况和过往,比如学校的活动、遇到的困难……
在一次次的对话中,拜雅老师渐渐发现,Joe其实不是传统的“nerd书呆子”,而是心思细腻、情感丰富,非常愿意主动探索。在那些Joe认为“不值一提”的活动中,其实有许多被埋没的“金子”:
比如他喜欢魔术,不仅是学校魔术社社长,还曾独立组织过一个线下魔术营,但当时Joe却认为“这只是一个做过的活动而已,没什么特别的”。
于是拜雅老师做了一件很重要的事——帮他提升对自己的认知:让他明白高中生的活动并不一定要有“惊天动地”的结果,我们更看重在这个过程中有哪些真实的经历、收获和成长。
经过反思,Joe才意识到原来自己独立创办这样一个相对大规模的活动,其实克服了很多现实中的困难,经历了很多情绪上的波折,最后也为身边的同学们带来了不小的影响。
后来,这段故事成了他文书中的重要经历。
△Joe与魔术社
某一天,Joe在和拜雅老师聊天时,偶然提到自己在散步时拍了两张很好看的照片,拜雅老师马上好奇地追问,而对Joe的申请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也就此开启——原来,Joe非常喜欢“核类摄影”!
拜雅老师搜了一大堆资料才明白,核类摄影是一种“表现自己梦境或心境的图片或影像”,不追求摄影技巧和方法,虽然是个小众爱好,但在网上有不少拥趸,有自己的文化圈。
她敏锐地察觉,Joe的这个爱好十分符合他的个人特质。作为敏感细腻的理工男,核类摄影无疑是一个很好的故事切口,于是,她鼓励Joe大声说出这个爱好,申请莱斯的时候,把自己的核类摄影作为补充材料进行了提交。
△拜雅的每个学生都有自己专属的项目管理版块,能更好地梳理各项事务,了解各项进度情况
后来在拿到莱斯录取大礼包的时候,招生官告诉Joe:对你印象最深刻的两个点就是学术能力和核类摄影啦!这让Joe又高兴又意外。
在拜雅的半年来,肉眼可见的是,Joe变得松弛了很多很多。
虽然焦虑的情绪无法在短期内完全消除,但一点点的改变却能在终点回赠出漂亮的惊喜。Joe从焦虑到每个活动都要讨论,到能够自信地侃侃而谈自己的爱好,不再去在意别人做了什么、我也要做什么,好的结果也自然而然地呈现出来了。
这个申请季,Ada足足改了99稿文书。
她在深圳一所顶尖牛校就读,成绩极其优秀,GPA4.0,13门5分AP,SAT1580。以至于第一次联系到拜雅时,拜雅老师对她说“你完全能DIY呀~”然而Ada却表示:
原来,Ada在写大学文书时遇到了极大的挑战。
她是个非常不善于内省的孩子,从来没写过
日记,只有面对自己信赖的人才愿意表达。而表达的“初稿”又总是一团乱麻。
而且她还是个“高需求宝宝”,自有
一套筛选留学机构的精细规则和标准,不喜欢那些精英化、流程化、对结果过分紧张的机构,非常在意与学生的联系频次、辅导的方式。虽然她自己是学霸,但那些不公平对待“成绩差”学生的机构都会被她排除在外……
就这样,Ada和家人从深圳、北京一路寻找到上海,最后才选中了平等包容每一个学生,能充满同理心地倾听自己情绪波动的拜雅。
拜雅的文书工作坊,绝对是Ada选择拜雅的重要理由之一。她在研究留学机构时发现:
“很多机构的学生分享都只是泛泛地谈到心里的感受,很少提到头脑风暴或文书修改”,但拜雅不一样,无论是师生之间的互动,还是文书工作坊,
“思考能力”和“认识自我”始终是拜雅的主旋律。
从拜雅早期的学生分享故事,Ada表示能很明显地看出拜雅的文书、头脑风暴都很厉害,而且拜雅的老师对学生的影响,远远超出申请之外。
△拜雅的
文书工作坊
在拜雅,Ada和主顾问老师建立了默契的信任,不仅仅是老师和学生的关系,两人更是成为分享心事的朋友,老师也成为她情绪沸腾后的冷却剂。
比如Ada遇到的文书之一要求她写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