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大浪淘沙
严肃知识分享平台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九龙微观  ·  四川舰正式出坞,现场画面公布 ·  3 天前  
九龙微观  ·  中方调查进口牛肉,巴西回应 ·  4 天前  
九龙微观  ·  我国自主研制,取得重要进展!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大浪淘沙

荒谬的战争——《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

大浪淘沙  · 公众号  · 军事  · 2016-11-17 18:49

正文

Fuck烂番茄,这是我第二次Fuck烂番茄,中场战事绝对是一部经典之作。我上一次Fuck烂番茄还是《魔兽》上映的时候,大概30%左右的新鲜度吧。

但是,上次我知道,我对《魔兽》的评价掺杂了许多主观感情,对于不玩游戏的人来说,对于影评人来说,这种低分我可以说我充分保留自己的意见,但是理解你们的批评。(烂番茄打分跟豆瓣不一样,不是观众评分,而是媒体和影评人评分,换句话说,都是有地位、有话语权的KOL)

但是!这次!中场战事烂番茄评分49%,已经是一个小烂片了,我就要说,这就是美国主流影评人的傲慢与偏见!《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是一部好片、是一部经典,在我心目中不亚于任何李安其他的作品。


李安的电影批判了一场荒谬的战争,而美国主流影评人给出了一个荒谬的评分。为什么说荒谬,我们慢慢来谈。


本文主要分为四部分来讲,什么是“荒谬的战争”,李安在电影中用那些细节来证明伊拉克战争是“荒谬的”,李安对于美国主流价值观的“打脸”,荒谬战争的终结。



(一)荒谬的战争


美国打伊拉克的动机是什么,现在依然众说纷纭。至少美国官方宣布的动机——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已经被他们自己打脸了。看当时的新闻:“有关伊拉克可能存在WMD的文件一出来就开始了检查,联合国的监督人员根据英美提供的情报到那些可疑地点进行勘查,结果什么也没找到。700名核查人员共对500个不同的场所进行检查,结果一无所获——那些所谓隐藏在养鸡场的秘密武器点其实就是养鸡场。”最后国防部自己也绷不住面子了只能澄清“情报有误”。


美国,这样大的一个国家,如此成熟的国家机器,会因为一个还没坐实的情报发动战争?“国之大事 在祀与戎”,小布什脑子不好使,怎么可能华盛顿千锤百炼的精英决策层也会脑子不好使。我不用说为什么打,我只列一些新闻:


2000年11月,伊拉克央行宣布以欧元替换美元作为外贸结算货币,并把100亿美元外汇改换为欧元。


2002年初伊拉克政府彻底废除美元作为外贸结算货币,伊政府要求伊国有和私营企业遵照规定,使用欧元进行贸易结算。


由于从2001年中期开始美元对欧元持续贬值,萨达姆此举使伊拉克从中获取丰厚的利润。随后,很多欧佩克国家也纷纷响应,准备向欧盟出售石油换回欧元。


众所周知,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后,美元的国际货币地位就是靠石油的定价权来维持,欧佩克国家纷纷转向欧元自然是要了老美的亲命,这时候枪打出头鸟就很重要了。所以英国会屁颠屁颠跟在美国后面——劳资又不用欧元,喝汤都不带上我;所以同为北约重要国家的德国、法国毅然决然地跟俄罗斯走到了一起,组成了“反伊战三角同盟”——这一切都是屁股决定脑袋啊。


进攻伊拉克背后还涉及到石油商、军火商的利益,看看小布什竞选总统时它们都捐了多少钱就行。


有人问,如果说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是为了维护美元霸权地位,明显是为了国家利益啊,为什么要说是荒谬呢?


这个时候我又要用香港的事情举例子了,虽然我说了很多遍,大家别嫌麻烦:我在香港读书的时候住在红磡,离李嘉诚的黄埔码头就几步路,我刚去的时候李嘉诚的工人正闹罢工,打出的口号是“十年未涨工资”。要知道,这十年,正是大陆开放自由行,香港资本家们赚的盆满钵满的十年。香港为什么闹,为什么那么排外——十年间巨大的收益都被四大家族瓜分,底层人民没有感到生活任何提升,反而看到的都是内地游客大量涌入带来的种种不便。他们看不了那么远,看不到背后的吸血体系,只好把因果用简单的逻辑联系起来,在最表面的问题上发泄不满。


明白了吧,战争是谁在卖命?战争是谁在获益?更深层次的一点问题,一个帝国主义国家在外攫取了巨大的利益,国家的普通民众会分到一杯羹么?



(二)李安的讽刺


荒谬战争的根源:资本主义利益分配不统一。


荒谬战争的表现:大多数人在为少数上层阶级的利益卖命、在为统治阶级制定的荒谬的规则卖命。


讲完了背景知识,我们可以回到电影了。为什么说伊拉克战争是荒谬的战争。李安电影中所有的细节,就是在证明美国社会的割裂、利益的不统一。


记忆力太差,如有错误,欢迎指正。细节:


A、史蒂夫·马丁演的那个大资本家(叫诺曼是吧),看起来是球队的老板,应该是这次邀请B班来的大boss,他在迎接新闻发布会上说,伊拉克战争是善与恶的较量,这是一次反恐战争,更何况我们打倒了萨达姆给了伊拉克一个更好的国家。——这是美国上层社会的观点,或者更确切地说这是他们宣扬的观点。


打伊拉克,给伊拉克带来了民主,美军是宣扬普世价值的小天使,这是华盛顿政客的言论,我不知道美国有多少人信,反正我从微博上看中国人信的是不少。


细节A中的割裂1:上层阶级需要宣扬展现他们价值观(普世价值)的榜样,但是林恩表示,这是他生命中最糟糕的一天,却不断被人拿出来表扬。


细节A中的割裂2:如果说伊战给伊拉克人民带来了“更好的国家”,那么电影中那个战争下满目疮痍、民众朝不保夕、在睡梦中随时可能被大兵破门而入的国家就是“更好的国家”么?如果说伊战是一次反恐战争,那么为什么反出了一个ISIS,通过大规模战争消灭了中东地区最大的世俗政权、吊死了他们的领导人,留下的权力真空滋生了“人类之癌”,那么这一次战争有何脸面称作“反恐战争”?可以看到,史蒂夫·马丁就短短说了几句话,每句话都直中其要害导演却安排的如此平淡,李安用的是“润物细无声”的打脸,足见大师功力。


B、一回家,姐姐就对林恩的军装表示反感;在饭桌上,有直接用“非法战争”(这个我记得特别清楚)来定性伊战。看起来林恩的姐姐是对这场战争唯一清醒的人,她从头至尾都在质疑这场战争的合理性。


细节B中的割裂:很明显,就是一家人对伊战的矛盾,以小见大,就是整个美国底层社会对于伊战观点的矛盾。嫂子(好像是)说了句:你比华盛顿政客还懂吗?这句话问得好(而且非常眼熟),姐姐肯定没有华盛顿政客懂,但是她懂的是自己的利益、她自己和他弟弟的利益。她认识到了整个战争的荒谬,肉食者谋之、肉食者肥之,华盛顿政客就是再懂,对于这一家小民有什么意义呢?

C、在B班吃自助餐时,狼吞虎咽的士兵引来了上流社会的侧目。这时一位能源商人对他们夸夸其谈,他说如果我们能当时大规模开采页岩气(大意是这个,反正是个新技术,记不太清了),你们就不用去伊拉克了。


这句话又体现了李安含蓄打脸的风格。小布什要不高兴了:都说我打伊拉克是为了石油,但是李安你不能见得风就是雨啊,你替他们讲一遍等于你也有责任吧,识得唔识得嘎?


结果班长一句话怼回去了:“你们继续挖,我们继续杀。”


在历史上,曾经的军队以贵族军队为主,比如欧洲的骑士,等到需要招入大规模的平民来填充部队的时候,只能依靠行刑队和获胜后的烧杀抢掠来维续士气,可以想象这养军队的战斗力。所以到了十七世纪的欧洲,西方君主们普遍发现,自己国家的军队远没有雇佣兵好使。这些雇佣兵就是职业的强盗、天生的杀手,收人钱财忠人之事,战后的烧杀抢掠更甚。当雇佣兵成为了主战力登上了历史舞台之后,欧洲大陆就打出了一个极端惨烈的三十年战争(1618-1648)。但这些雇佣兵,某种程度上也是现代军队的萌芽。


美国大兵就是典型的“雇佣兵”,我有一位在国内家庭千万资产的朋友自小在美国读书,她说美国大兵的待遇能让她羡慕,要不是个女儿身说不定她也就报名参军了。马克思国家观告诉我们,暴力机器是维护统治阶级利益的工具。统治阶级用两只手来控制武装力量,一只给予足够的利益,不管是雇佣的钱财或是战后的烧杀抢掠;另一方面为武装力量规定价值观:比如说军人价值的实现(在杀戮中实现)、军人的天职(为普世价值而战、为国家而战——当然不会直白的说为统治阶级而战)、军人的职责(维护稳定,也就是没有什么能冲击统治阶级的利益)、军人的任务(消灭敌人)。


细节C中的割裂就很明显:国家的钱袋子-国家的枪杆子-国家的炮灰之间的三重矛盾,这三者矛盾在后来跟大资本家谈投资的时候有更明显的爆发,那个黑人小哥说“哥们你这是电影的高潮”——导演这句话不是白说的。林恩不是雇佣兵,他为了脱罪可以算作是某种意义上的义务兵,也就是说他不得不作为“国家钱袋子”的炮灰。看电影的时候记得留意一下班长说“你们继续挖,我们继续杀”之后其他人的反应和表情,都各有特色,非常有趣。


D、这是一场荒谬的战争,比利·林恩的中场表演同样是一场荒谬的表演。让他们脱掉礼服、各种组织不力、奇葩的观众,各种荒谬的细节我就不一一详述了。


细节D中的割裂非常明显,同样是一个三维割裂:“统治阶级-普通士兵-普通民众”。军人们参加的这个活动想要的是荣耀、想要的是民众对自己牺牲的认可。然而观众们只是看个热闹,只是八卦各种军旅生涯、问一些非常失礼的问题,满足自身卑微的窥视欲和好奇心。而统治阶级需要的,则是一个吉祥物,是一个展示给所有普通民众的一个标本——看吧,他们符合了我的价值观,他们用命捍卫了我的利益,这一场表演就是我给他们的奖赏。让我们继续在这样荒谬的规则中荒谬下去吧。


里面林恩女朋友(或者是幻想中的女朋友),是一个啦啦队队员,穿着低胸装、露着白大腿,做一些火辣的动作——她们是在取悦谁?那么比利·林恩和整个B班,参加整个中场表演——又是在取悦谁?


因垂死听。


E、最后的一个冲突是场地工人和士兵的群体斗殴,这可能是除了战争戏之外,整部电影里最激烈的表达了。


细节E中的割裂:军人们觉得自己为国而战、载誉归来,然而在表演中收到了冷遇;工人表示,美国大兵怎么素质这么低。


很简单,B班没有摆正自己的定位,他们回来参加这种表演,就是一种吉祥物的存在,表演都结束了,谁还会供着你。工人们的不满也很好理解,你说为了美国的利益而战,我的利益是什么呢?我的利益在于赶快收工顺利完成工作不被工头扣工资。伊拉克?石油?反恐?不好意思我不懂。


这个战争的荒谬得到了最充分的体现。


《驴得水》的讽刺直接而露骨,就像摇满汽的可乐;而李安的讽刺含蓄而内敛,尽显大师的优雅,像精酿的红酒,三日之后,依然唇齿留香、回味无穷。


另外我说一个题外话,这是一个个人的愿望,希望我们可以多关注一下我国的对越自卫反击战老兵,他们所经历的战争、他们生活的现状,与比利·林恩很像很像。


(三)主流的偏见


李安的新片明修栈道——120帧的技术试验,挑战未来;同时又暗度陈仓,含蓄而细腻地把美国普世价值打了一遍脸。不管是球队老板,公关经理,运动员,拉拉队员,观众,制片人,场工,无一不借助影片的主人公比利林恩讽刺了个遍。


我认为这次影片的差评,集中体现了美国影评人的傲慢与偏见。


第一世界傲慢已久,因为“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情报有误,前首相布莱尔对英国政府、军队和人民表示了歉意,但至今从未有人向失去了亲人和安定生活的伊拉克人民道歉。——正常嘛,第一世界国家的人才算人,第三世界的人只能算牲口,死了多少就是个数字。


许多英美的主流精英,至今都不承认伊拉克战争是一场荒谬的战争,当然,他们也不需要承认,而当李安认真反思起并对主流价值观有所批判时,他们又一个一个在电影上踩了一脚。


李安在接受GQ采访时承认了一件事,他说,他很清楚为什么比利林恩在美国的口碑不会好,第一,这个片子确实冒犯了美国的价值观,他这么做了,所以美国人急了,第二,美国人认为电影是他们发明的,好莱坞的权力系统不允许一个“外人”来颠覆,克林特-伊斯特伍德可以,但李安不行。李安还在许知远的采访中提到川普要抵制墨西哥非法移民,要建立边境墙的事儿,这与比利林恩在美国遭遇的口碑危机相映成趣。


说道这次美国的大选,看看普世价值如何被川普打脸,看看当今美国社会不可调和的矛盾,与《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配合服用甚佳。


如果单纯的把《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看作是“战后应激创伤综合征军人眼中的世界”,那就太小看李安了,他拍了整个美国的割裂。


(四)荒谬战争的终结


荒谬战争的终结者必将是荒谬的战争。


直接看我上一篇文章:人间正道是沧桑(上),看看荒谬的战争是怎样被终结的吧。


最后引用马前卒先生写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一段话:


……这种荒谬的战争原因一旦被一部分军人所理解,就不能指望他们安心打仗了。


为什么1917年,全世界的军人都忽然理解了这个事实呢?为什么之前他们不造反?为什么1914年他们按照军官的命令走向大屠杀?……世界大战改变了这个稳定的秩序。


世界大战逼迫统治集团扩军,把一支团队分散在全国,负责对内镇压的小规模雇佣军改造成世界大战的总动员军队。工人和农民被编到一起,驱赶到国外作战。堑壕战吞噬了几百万人命后,和平成了底层最大的渴望——这次他们不分城市农村,第一次拥有了共同的政治诉求。统治者以国家的名义让他们作战,恰恰让他们思考:什么是国家?


扩军也改变了双方的力量对比。过去统治者有枪炮,造反者只有土枪和刀矛,现在被统治阶层拿起了枪炮,拥有了踏平世界的力量。统治者送他们去国外打仗,但人是有腿的,他们如果要回国提出自己的诉求,谁能挡住他们?


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成果保证了军火供应,保证了足够的破坏力。但蒸汽机太笨重了,没法离开铁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电动机、内燃机还没法拖动重武器,所以陆军部队只有破坏力没有机动力。双方的战法就是在泥泞中互相倾泻火力,进行无谓的屠杀却不能取得决定性的胜利。你来我往打了2年多,到了1917年前后,所有的强国军队都经历了一轮战略进攻和一轮战略防御,所有的士兵都厌倦了这种屠杀,开始思考战争的意义。这一思考就出了大乱子,正如最前面所说,这场战争根本没有意义!或者说,如果有意义的话,它反映的是资本主义的荒谬性,以及贵族-资本联盟的愚蠢。所以,原本相对边缘化的左翼组织,如布尔什维克,立刻成为了最得人心的组织。甚至不用左翼知识分子引导,士兵自己就会赶走军官,离开战场,奔向他们的首都。如果矛盾还不够激化,他们只是拒绝打仗兼示威;如果矛盾激化……他们就是去拿政权的。


这就是1917年所有参战国的哗变潮。要知道,法国军队成百万地离开最关键的前线,不是因为士兵的懦弱,而是因为尼维尔攻势让他们像猪羊一样填壕沟,填光了整整一代法国青年,资本家却在后方狠狠发财。德国投降,不是因为战线推移到了柏林,而是因为士兵们不想为虚幻的德意志民族利益送死,所以把枪口指向了皇帝和容克贵族……


大浪淘沙

knowledgewealth

客观   理性   思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