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字数:
3345
字 预计阅读:
10
分钟
此篇为全知遮蔽系列之二。
紧接上一篇文章《
全知遮蔽之一:不知道自己不知道,是怎样的体验?
》
上篇文末我提到的问题是,你所感知到的一切,是否都是真实?
1、看到的真实
我们是如何看到东西的?
光子打到视网膜上,视杆细胞对明暗和运动变化进行感知,视锥细胞将400纳米到780纳米的波段,按类别打包转化为电信号并送入视神经,通过视神经送入位于后脑勺的视觉皮层,于是我们才能看到。
那我们看到的就是真实的吗?
首先,所谓“可见”,仅对人类而言。
在可见光波段之外,还有紫外线、红外线、X射线、伽马射线等不可见光。
也就是说,如果一个事物反射的光线不在可见光波段,即便这个事物在你面前,你也看不见。
另外,即便是可见光波段,我们的视觉系统也只是简单粗暴地将其分为红(700-610)、橙(610-590)、黄(590-570 )、绿(570-550 )、青(500-460 )、蓝(460-440 )、紫(440-400 )七色。
就光子本身的属性来看,只有波和粒子的两重属性(波粒二象性),颜色并非其本身内在的客观属性。
那于我们而言,颜色是怎么回事呢?
从进化角度试想,如果我们的祖先不能从处于绿色波段(570-550纳米)的树叶中分辨出红色波段(700-610纳米)的水果,恐怕今天早已没有人类什么事了。
自然界的大部分物体反射的光线波段都落在400-700纳米之间。
对于人类来说,这些物体会直接影响生存,例如动物、植物,要么是食物,要么就是捕猎者。
看见它们对我们有重大的生存意义,此波段之外的光线看不见也无所谓,因为对我们影响不大。
可见,
颜色只是物种在亿万年进化中,为求生存而演化出来的感应属性而已
。
同时也得注意,波长的变化和函数曲线一样是平滑过渡的,但人类仅在单一波长的光波相差5纳米才能感知为不同色觉,为什么不是1纳米甚至0.1纳米呢?
要知道,我们看到的白光实际上是七色光的混合光,七个波段内又有几十种可感知的不同色觉,这样的排列组合得以让我们识别千万种极其细微差别的颜色。
若5纳米变为1纳米,排列组合的乘积立刻暴涨,我们的大脑恐怕得有一整个房间那么大,才能处理如此庞大的视觉信息。
拥有如此大头的物种,自然选择恐怕早就将其淘汰了,因为奔跑中头的重量会影响重心,不利于捕猎或者逃跑。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的大脑并不会勤奋地区分仅有细微差别的颜色,而是将所有颜色归类到七色之下,你可以望望窗外,所有的颜色是否都很
明确地被归类
,而非有平滑的过度?
大脑始终遵循最小行动、最小成本的运行原则,在视觉上体现得极其明显。
可见,视觉只是我们为了求存而衍生出的感应属性而已,视觉并不是为了求真而存在的。
2、听到的真实
什么是声音?
20-20000赫兹的机械波通过空气传递到耳蜗,耳蜗内的液体运动激活内壁上的毛细胞,从而将机械波转化为神经电信号,这些电信号沿着脑干去往颞叶,再通过不同脑区的分工合作,解读出频率、声强等成分。
自然界中,大部分的声音都落在20-20000赫兹之内。试想,如果我们的祖先不能产生对空气中的机械波产生声音这个感应属性,恐怕早就被背后偷袭的猛兽消灭光了。
可见,
声音这个是我们人类为求存而进化出的感知属性,而非物体的客观属性
。
什么意思?
你家哈士奇咬坏了你的鞋,你一怒之下扔出手机砸碎了窗户,这时你听到的声音并非属于碎裂的玻璃,它只会产生机械波,声音是你对机械波的感应而已。
之所以仅在20-20000赫兹,和可见光波段类似,因为这个范畴足以让你应对日常生活。
你听不见超声波和次声波,则是因为这个范畴对智人的生活并无太大影响,自然选择没有让你继承这种能力。
但生活在海底的鲸鱼能听见次声波,为什么?
海底环境宽广空旷且黑暗,所以优秀的视觉并不是海底物种的
必要交流生存条件。
波在水中的传导则不一样,由于次声波波长很长,传播距离远,不易被障碍物吸收,甚至能绕地球2-3周,于是能听见次声波,是海底环境对鲸鱼自然选择的结果,否则鲸鱼早就因无法找到彼此交配生子而灭绝了。
所以和视觉一样,听觉也是我们为求存衍生出的感应属性,而非求真
。
为了深入理解什么是求存,再来看听觉神经科学中有的一个现象,叫做
鸡尾酒会效应
(Cocktail Party effect)。
这个现象指的是即便在鸡尾酒会这样声音嘈杂的场合,你依然能听清交谈者的声音。
这并非是由于交谈着的声音大,而是你的大脑将注意力放在了某一个赫兹的声段上,从而选择性的忽略了其他声音。
你不会觉得拥有这种能力有多惊奇,但目前对机器来说就很困难。
你可以试着在嘈杂环境下跟Siri讲话,它基本听不清你在讲什么。它能收集到外界所有的声波,却不能轻易区分出哪个是你发出的。
大脑从嘈杂声音中分辨出目标声音的这种能力,对于正在发展的人工智能来说仍是需要补足的。
试想,如果人不具备这种滤波能力,在自然环境下就像Siri一样,只能听见一片嘈杂,无法通过听觉区分潜在的危险。
这种滤波能力就是为求存而演化出来的
。
再举一个例子,你有没有这样的体会,本来窗外的声音非常嘈杂,下雨后,除雨声外其他声音都听不到了?
就像在夜晚手电筒的光非常显眼,而在明亮的白天手电筒的光并不会引起注意。
声音也是如此,雨声减少了卧室里的信噪比,对于人耳来说达到了噪声消除作用,换句话说,即那些噪声依然能传导你的耳蜗,由于雨声的遮蔽,
你的大脑主动选择不听见噪音
。
另外,上百万年的进化让人类习得一种”室内+雨声=舒适“的生理状态,也许是因为该状态能防止你下雨天外出瞎跑这样的作死行为。
雨声滤去了嘈杂声,大脑接受到这种刺激会让你的身体进入到一种放松的状态,这就是下雨天你睡得很香的原因。
从这些例子中,我相信你应该能理解求存在听觉上的体现了吧。
其他感官通道感受到的真实
以上仅以视觉听觉为例,讲述我们的感官是如何为了求存而被改造的,在嗅觉、触觉、味觉上莫不如此。
例如,如果将一个50赫兹的振动仪放在你的嘴唇上,你会以为自己吃到了花椒,因为花椒给人的感受就是50赫兹的震颤触觉。
又例如,什么叫做好吃?
当食物中的比例为全脂肪,或全碳水时,想象一下不配菜纯吃米饭,或纯喝食用油,并不会给人好吃的感受。
但是,当食物中的脂肪碳水比例为1:1时,无论该食物是什么食材,人都会觉得好吃。
例如炸鸡和薯条,外表层就是淀粉和油脂混合,吃上去非常香。
又例如四川的红糖糍粑,这种油炸后的糯米,还要蘸红糖,简直是脂肪和糖的绝配,人吃上去完全停不下来。
这种混合比例之所以让人觉得好吃,原因不过是
这两种物质能让人体达到基本生存的营养需要,消化效果最好。
优先把糖和脂肪储存在皮下,
这样才能提高你的生存概率
。
于是,自然选择让你对这种混合比例产生了好吃的感受。
不觉得好吃,你是不会去吃它的。这一点在小朋友身上很明显。
所以,为什么你减肥时,吃的也不多,但就是减不下来?
因为你吃下去的食物,太好吃了(脂肪和糖较多)。
狗作为一个哺乳动物,有时为什么会吃屎呢?
粪便通常含有主体的肠道微生物菌落,狗食用正常个体的粪便,这些微生物就能调节它的肠道菌落至正常水平。
这也是一个自然选择导致的行为,所以当粪便中的微生物菌落是狗狗身体所需时,粪便的味道就会对狗狗表现为香。
求真和求存
我反复提到求真和求存,但没有对这两个词作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