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千古刘传
【主题:认知升级】创业者,3年营销策划,脑洞文案。玩过乐队写过歌。跆拳道黑带一段|教练,健身成瘾者。追求认知升级,自创认知学习法。创业,为了财富自由。写字,为了思想自由。健身,为了身体自由。以上,写于离开疯人院前_(:3 」∠)_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融媒吴江  ·  《哪吒2》萌值担当!也来吴江啦! ·  昨天  
融媒吴江  ·  《哪吒2》萌值担当!也来吴江啦! ·  昨天  
天津广播  ·  刚刚 | 董明珠:找到接班人!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千古刘传

你所知的一切,都是它为你设计的骗局

千古刘传  · 公众号  ·  · 2017-11-17 21:00

正文

本文字数: 3345 字   预计阅读: 10 分钟

此篇为全知遮蔽系列之二。

紧接上一篇文章《 全知遮蔽之一:不知道自己不知道,是怎样的体验?

上篇文末我提到的问题是,你所感知到的一切,是否都是真实?

1、看到的真实

我们是如何看到东西的?

光子打到视网膜上,视杆细胞对明暗和运动变化进行感知,视锥细胞将400纳米到780纳米的波段,按类别打包转化为电信号并送入视神经,通过视神经送入位于后脑勺的视觉皮层,于是我们才能看到。

那我们看到的就是真实的吗?

首先,所谓“可见”,仅对人类而言。

在可见光波段之外,还有紫外线、红外线、X射线、伽马射线等不可见光。

也就是说,如果一个事物反射的光线不在可见光波段,即便这个事物在你面前,你也看不见。

另外,即便是可见光波段,我们的视觉系统也只是简单粗暴地将其分为红(700-610)、橙(610-590)、黄(590-570 )、绿(570-550 )、青(500-460 )、蓝(460-440 )、紫(440-400 )七色。

就光子本身的属性来看,只有波和粒子的两重属性(波粒二象性),颜色并非其本身内在的客观属性。

那于我们而言,颜色是怎么回事呢?

从进化角度试想,如果我们的祖先不能从处于绿色波段(570-550纳米)的树叶中分辨出红色波段(700-610纳米)的水果,恐怕今天早已没有人类什么事了。

自然界的大部分物体反射的光线波段都落在400-700纳米之间。

对于人类来说,这些物体会直接影响生存,例如动物、植物,要么是食物,要么就是捕猎者。

看见它们对我们有重大的生存意义,此波段之外的光线看不见也无所谓,因为对我们影响不大。

可见, 颜色只是物种在亿万年进化中,为求生存而演化出来的感应属性而已

同时也得注意,波长的变化和函数曲线一样是平滑过渡的,但人类仅在单一波长的光波相差5纳米才能感知为不同色觉,为什么不是1纳米甚至0.1纳米呢?

要知道,我们看到的白光实际上是七色光的混合光,七个波段内又有几十种可感知的不同色觉,这样的排列组合得以让我们识别千万种极其细微差别的颜色。

若5纳米变为1纳米,排列组合的乘积立刻暴涨,我们的大脑恐怕得有一整个房间那么大,才能处理如此庞大的视觉信息。

拥有如此大头的物种,自然选择恐怕早就将其淘汰了,因为奔跑中头的重量会影响重心,不利于捕猎或者逃跑。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的大脑并不会勤奋地区分仅有细微差别的颜色,而是将所有颜色归类到七色之下,你可以望望窗外,所有的颜色是否都很 明确地被归类 ,而非有平滑的过度?

大脑始终遵循最小行动、最小成本的运行原则,在视觉上体现得极其明显。

可见,视觉只是我们为了求存而衍生出的感应属性而已,视觉并不是为了求真而存在的。

2、听到的真实

什么是声音?

20-20000赫兹的机械波通过空气传递到耳蜗,耳蜗内的液体运动激活内壁上的毛细胞,从而将机械波转化为神经电信号,这些电信号沿着脑干去往颞叶,再通过不同脑区的分工合作,解读出频率、声强等成分。

自然界中,大部分的声音都落在20-20000赫兹之内。试想,如果我们的祖先不能产生对空气中的机械波产生声音这个感应属性,恐怕早就被背后偷袭的猛兽消灭光了。

可见, 声音这个是我们人类为求存而进化出的感知属性,而非物体的客观属性

什么意思?

你家哈士奇咬坏了你的鞋,你一怒之下扔出手机砸碎了窗户,这时你听到的声音并非属于碎裂的玻璃,它只会产生机械波,声音是你对机械波的感应而已。

之所以仅在20-20000赫兹,和可见光波段类似,因为这个范畴足以让你应对日常生活。

你听不见超声波和次声波,则是因为这个范畴对智人的生活并无太大影响,自然选择没有让你继承这种能力。

但生活在海底的鲸鱼能听见次声波,为什么?

海底环境宽广空旷且黑暗,所以优秀的视觉并不是海底物种的 必要交流生存条件。

波在水中的传导则不一样,由于次声波波长很长,传播距离远,不易被障碍物吸收,甚至能绕地球2-3周,于是能听见次声波,是海底环境对鲸鱼自然选择的结果,否则鲸鱼早就因无法找到彼此交配生子而灭绝了。

所以和视觉一样,听觉也是我们为求存衍生出的感应属性,而非求真

为了深入理解什么是求存,再来看听觉神经科学中有的一个现象,叫做 鸡尾酒会效应 (Cocktail Party effect)。

这个现象指的是即便在鸡尾酒会这样声音嘈杂的场合,你依然能听清交谈者的声音。

这并非是由于交谈着的声音大,而是你的大脑将注意力放在了某一个赫兹的声段上,从而选择性的忽略了其他声音。

你不会觉得拥有这种能力有多惊奇,但目前对机器来说就很困难。

你可以试着在嘈杂环境下跟Siri讲话,它基本听不清你在讲什么。它能收集到外界所有的声波,却不能轻易区分出哪个是你发出的。

大脑从嘈杂声音中分辨出目标声音的这种能力,对于正在发展的人工智能来说仍是需要补足的。

试想,如果人不具备这种滤波能力,在自然环境下就像Siri一样,只能听见一片嘈杂,无法通过听觉区分潜在的危险。

这种滤波能力就是为求存而演化出来的

再举一个例子,你有没有这样的体会,本来窗外的声音非常嘈杂,下雨后,除雨声外其他声音都听不到了?

就像在夜晚手电筒的光非常显眼,而在明亮的白天手电筒的光并不会引起注意。

声音也是如此,雨声减少了卧室里的信噪比,对于人耳来说达到了噪声消除作用,换句话说,即那些噪声依然能传导你的耳蜗,由于雨声的遮蔽, 你的大脑主动选择不听见噪音

另外,上百万年的进化让人类习得一种”室内+雨声=舒适“的生理状态,也许是因为该状态能防止你下雨天外出瞎跑这样的作死行为。

雨声滤去了嘈杂声,大脑接受到这种刺激会让你的身体进入到一种放松的状态,这就是下雨天你睡得很香的原因。

从这些例子中,我相信你应该能理解求存在听觉上的体现了吧。

其他感官通道感受到的真实

以上仅以视觉听觉为例,讲述我们的感官是如何为了求存而被改造的,在嗅觉、触觉、味觉上莫不如此。

例如,如果将一个50赫兹的振动仪放在你的嘴唇上,你会以为自己吃到了花椒,因为花椒给人的感受就是50赫兹的震颤触觉。

又例如,什么叫做好吃?

当食物中的比例为全脂肪,或全碳水时,想象一下不配菜纯吃米饭,或纯喝食用油,并不会给人好吃的感受。

但是,当食物中的脂肪碳水比例为1:1时,无论该食物是什么食材,人都会觉得好吃。

例如炸鸡和薯条,外表层就是淀粉和油脂混合,吃上去非常香。

又例如四川的红糖糍粑,这种油炸后的糯米,还要蘸红糖,简直是脂肪和糖的绝配,人吃上去完全停不下来。

这种混合比例之所以让人觉得好吃,原因不过是 这两种物质能让人体达到基本生存的营养需要,消化效果最好。 优先把糖和脂肪储存在皮下, 这样才能提高你的生存概率

于是,自然选择让你对这种混合比例产生了好吃的感受。

不觉得好吃,你是不会去吃它的。这一点在小朋友身上很明显。

所以,为什么你减肥时,吃的也不多,但就是减不下来?

因为你吃下去的食物,太好吃了(脂肪和糖较多)。

狗作为一个哺乳动物,有时为什么会吃屎呢?

粪便通常含有主体的肠道微生物菌落,狗食用正常个体的粪便,这些微生物就能调节它的肠道菌落至正常水平。

这也是一个自然选择导致的行为,所以当粪便中的微生物菌落是狗狗身体所需时,粪便的味道就会对狗狗表现为香。

求真和求存

我反复提到求真和求存,但没有对这两个词作解释。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