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而言,
香港最大的问题还是教育!
他们有些人选择自锁
但我们对同胞不能坐视不管,要有为
民生文旅读者群里一位老兄曾说:
去年此时他去港出差,看了香港的博物馆。正好有一大批香港的小学生也在参观。他们是带着作业来的。人人手上捧着一本作业本。
一边看展览,一边根据展览内容在回答填写作业。香港展览馆主要就是展览香港的历史。
大家都知道香港在成为殖民地之前只是一个相对内陆偏远的蛮荒的落后的渔村,而展览馆诸多的内容,包括腊像馆,都无不形象地展现了,当时香港社会及当地人的愚昧落后。
而后又展示了成为殖民地之后的兴旺。
展览方更别具心裁的在展览馆里展出了另外一个展馆。这展馆的名称就是“奢华年代”。
展出的内容就是极力宣扬欧洲的历史文明。两相对比,一个是愚昧落后,一个是奢华文明。
意图不言而明:
是殖民文化为
当地带来了文明和繁华。
香港的教育是没有中华历史文化课的。历史教育的缺失,加上殖民文化的侵蚀,很容易使香港青少年对自己民族文化产生自卑感,产生错误的认知。
在上海虹口公园(现改名为鲁迅公园)经常可以看到成群结队的日本青少年文化社团来拜谒鲁迅,参观鲁迅纪念馆。
日本的青少年对中华文化的了解倒是远甚于香港的青少年。
如今内地的省市博物馆都建设的非常好。随便可以举例子,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山东、山西、广东、广西等省级博物馆,还有更多的市级博物馆。
越王勾践剑、马王堆蚕丝绢衣,唐三彩这些代表中华古文明的文物无不令人叹为观止,相比较当时的英格兰,还处于茹毛饮血的野蛮时代吧?
难怪英人要拼命地把他们的历史向希腊文明靠拢,也实在牵强附会了。
实际希腊文明很多是吹嘘出来的!
我们可以去吸引某洲留学生,更可以再用一些资金,每年寒暑假,邀请香港同胞们的孩子,来内陆省份来参观吧?
游览大好河山,
参观各地著名博物馆、文明遗迹。
不用说教,让历史说话,让现实说话。
只要下一代去看
只要他们看到了
从更长时间段上来看
文明的高低一目了然
已经错失几步,
只能亡羊补牢。
真正香港人
除黄肤白心
就是中国人
所以要一起救香港的孩子们!
今天的香港问题,复杂性足够,但是也不是剪不断,理还乱,而是可以理清楚的,清者自清,浊者自浊。
我们对待一个复杂事件或现象时,一定不要急于表态,要看一看,让子弹飞一会,研究透背后的逻辑!
原则就是:分清楚不同种类、不同性质的矛盾,因为其发生的起因不同,这样才能对症下药药到病除!
所以,做起来,执行实施推进阶段,那就是该简单的必须简单,快刀斩乱麻,而复杂的问题,你不能心急简单化处理,那样一定是,也必然会适得其反,越来越复杂!
所以
先要
拎得清
上面提到了教育问题,再来说一下外部性问题:
美国是什么国家,这样的机会哪里能放过,不仅仅是美国,当然还有其他包藏祸心的强大外部势力在兴风作浪!
因为他们愚蠢的认为,香港是其为数不多可以作为给我们添乱和构陷的绝佳舞台。
但我们心里也明镜一样,香港社会存在着我们能够看到的那种还抱残守缺的倾向,说白点宁可当洋奴也不愿意中国化的心态。
这正是这段时间以来,这些吃里扒外愚蠢行为能持续兴起的基础。
也许没有所谓沉默的大多数,而有很多不愿意站出来的大多数而已,甚至为了维护他们那种过气的高高在上的心态,有部分香港人还能忍受牺牲一部分经济利益。
可惜呀,洋主人太远,大陆太近!
当然解决这种奴性心理,是特别复杂的问题,需要开另一个专题去讨论,今天暂且不表。
一百多年来,大陆和香港是互相影响的,由于早期英国日不落的强势,尽管如今攻守势易,但我们对中华文明的影响力估值有点太低,对周围的特殊形态的独立性又高估了。
但眼睁睁看到香港这种非中华化的乱象,不得不痛心疾首的另一面,却是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中国民众自己的共同意识,那就是在强权强盗蛮横无理的极限施压下,反而强化了中国的内部团结。
还有就是我们一定要保持理性,不要始终被热点新闻包围,要能够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用更长时间周期去看待这样的问题。
下面举个例子,会发人深思的:
1966年12月3日在澳门发生一二三事件,一个小小的警民冲突,引发澳门左派到澳督府示威,要求警方道歉下台。
澳葡政府出动军队镇压,导致十多人死亡,百多人受伤。1967年一月澳门发动罢市,大陆方面支持澳门民众断绝澳门食水供应。葡萄牙政府最终被屈服,接受左派要求,并一度提出交还澳门。
受此影响和激励,1967年的香港,山雨欲来风满楼,当时香港天星小轮加价一倍事件,引起了群众强烈的不满,民愤极大,港英当局还把老百姓当成是清朝之人吗?
1967年5月位于九龙新蒲岗大有街的新蒲岗塑胶花厂发生劳资纠纷,慢慢地工潮开始恶化,部分员工阻止工厂出货,场面紧张,防爆警察到场戒备,但在厂外工人不但没有散去,还与在场警察发生冲突,二十一名工人被警方逮捕,还造成多名工人受伤,聆讯后更有8人被判入狱。
工会代表前往警署亦被扣押。
为了表达对英政府的不满,工人与其他支持者上街集会示威,警方施放催泪弹驱散示威者,逮捕127人。
由于逮捕人数较多,引起了社会动荡,许多工人与警察对峙,当局鉴于事态严重,当晚宣布九龙实施宵禁,所有警备员取消休假候命,事件中有上百人被捕,多人受伤。
1967年5月13日,九龙新蒲岗暴动蔓延至黄大仙东头村和木瓜湾,大批群众在街上聚集。当局出动大批英军和防暴队镇压,又将宵禁时间提前至傍晚6时开始。
之后北京报纸称“港英政府行为是民族迫害,镇压群众是野蛮的法西斯暴行”,支持“香港市民上街抗暴”。
1967年5月16日,香港的亲中左派宣布成立港九各界同胞反对港英迫害斗争委员会,简称斗委会,由工联会理事长杨光出任主任。
斗委会随即以“反英抗暴”为口号,联合各亲共团体数百人,手持《毛语录》前往港督府示威游行,并在港督府门外张贴大字报。
港督府一度成为集体抗议示威的主要目标。其后港府重申要维持法律秩序,限制到港督府请愿人数,抗议行动于是转到中环花园道和皇后像广场一带。
之后港九各地陆续有集会和示威,参加者除工人外,亦有学生及其他群众。巴士、电车、煤气公司、天星小轮亦开始出现定时罢工。
1967年5月21日,暴动蔓延至中环并进一步恶化,警方发射催泪弹镇压。22日,中区的骚乱更加严重,示威者与警察发生流血冲突,167人被捕。暴动的工人及学生以左派报馆、银行、国货公司、学校等为据点,出动示威,袭击警察及仍然行驶的公共交通。
防暴警察到场以催泪弹、警棍等驱散后,示威群众即迅速撤回据点,令警察疲于奔命,当局最后要在港岛北岸实施宵禁,是香港岛在战后首次宵禁。
1967年7月8日,约100名民兵与港英殖民者,在沙头角爆发枪战,最后造成6死(5名港英警察,1名民兵)20伤。
局势一度朝收回香港的方向发展,最终毛周拖回正轨。
六七暴动于7月以后有恶化迹象,1967年7月12日,港英政府同时于港九两地同时实施宵禁,是暴乱爆发两个多月来的第一次。
1967年7月至8月,警方以武力还击,攻入各左派据点。
1967年8月4日出动访港英军航空母舰上的直升机从天台降落,上下夹攻左派在北角的据点、位于英皇道与糖水道交界、大型国货公司华丰国货所在的侨冠大厦。
警方在大厦内除搜出各式炸弹武器外,还发现有设备完善、包括有手术室的战地医院。根据紧急法令,警方封闭多间左派学校及发出煽动言论的左派报社;同时大举逮捕左派人士,将他们拘押在摩星岭白屋的政治部囚室,部分人之后被逮解出境。左派则以升级炸弹行动还击,在港九各处闹市放置真假炸弹。
炸弹上多数以大字写有同胞勿近,电车、巴士、街道上都有发现。
据统计,六七暴动造成最少51人死亡,当中包括11名警察,一名英军拆弹专家及一名消防员,802人受伤,包括200名警察,1936人被检控。暴动期间共发现8074个怀疑炸弹,以及1167个真炸弹。
暴动期间亦造成经济损失,部分市民变卖财产离开香港,造成香港的第一轮移民潮,市区楼房价格因此而急剧下滑。
造成股灾,导致1967年8月31日的股指跌到了历史最低收市点数的58.61点。
香港殖民地政府研究六六、六七两次暴动成因后,察觉到有需要适量调整过时的管治策略。政府透过主动关心及改善一般市民民生,减少社会不公平现象,同时缓和市民不安情绪及与政府的对立。
政府在暴动结束后一年,即1968年已着手修改劳工法例,大幅加强对劳工的保障。为改善与市民在地区层面上的沟通,进行首次地方行政改革,包括于1968年成立民政处(即今日的民政事务总署)。暴动亦间接催生了香港在七十年代在教育、医疗、廉政、房屋等各方面的改革。
同时政府发现青少年空闲时间缺乏可供参与的活动而被左派招揽。于是决定大量增加文娱康乐活动。
暴动后的1969年12月开始举办的香港节,就是当中的一个重要节目,藉以加强青年对香港的向心力。此外,渔农处(现渔农自然护理署)也在1968年7月开设林务营以解决青少年问题。
香港警队在暴动中的忠诚及勇敢表现备受赞赏,1969年获英女皇赐予“皇家”封号,此衔一直保留至1997年6月30日主权转移。
另一方面,由于六七暴动期间,九座位载客白牌车应运而生,获准到市区载客,最终致使殖民地政府认为白牌车可以辅助公共交通不足,促成1969年将白牌车合法化,成为今日的公共小巴,座位限制由9座位提升至14座位(1988年增至16座位),对香港公共交通的发展有深远影响。
实际上,不仅仅是对公共交通,六七暴动影响深远,但是却在很大程度不为人知。
而有香港过来人评论说,“此事非常重要,甚至可以说,没有六七暴动,香港不会是现在的这个样子”。
重要到什么程度呢?
李嘉诚、李兆基、郑裕彤、郭得胜成功抄底地产楼市由此成为地产四大天王。
如今众多港人排队等待的公屋政策;上面已经提到的每天招手搭乘的小巴;金庸此人因为《明报》影响力更为扩大,以及目前香港方方面面的很多格局,都从那个时候开始。
那2019年香港之乱局,会对以后大湾区的发展又有何影响呢?
预测未来,总是很难并费力不讨好。
但今天还是要开一个头:
任何外部势力介入的重大事件,都有表象和本质之分,很多人容易看到事物的表面,但只有看透事物的本质,才能彻底理解整个起因、发展很逻辑,才有可能更准确去预测走向甚至结局。
世上真正的大牛人,通过多年修炼提升,都逐渐具备一眼或几眼看透本质的能力。
普通百姓能不能练出这种能力呢?
能不能,真有点靠天意的玄虚
关键在
有没有能力
在规定时间内
找到某一领域的规律。
因为世界上所有东西,大都有规可循,所谓规律,就是不同意志和逻辑互相博弈后的走向。
能把握好博弈方的力量消长,就大体踏准节点,而掌握足够多的比较全面一手的信息握,是根本前提。
所以,这个门槛还是太高了,那些掌握某一个领域规律的,都是非凡之人,因为信息的全面真实性,不是那种喜欢造谣惑众的阿猫阿狗,就能有机会得到的!
所以,大家别老被社交媒体里那些视频和图片绑架,要先远离热点,冷静下来,考虑一下哲理,预测的准确率就会大幅度提高。
先看哲理:
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
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故善战者,能为不可胜,不能使敌之必可胜。
还是来举大中华文化影响圈里,一个比较典型的例子吧,就是那个16岁就夺得围棋世界冠军的韩国人,他曾开创一个新时代,一个不下妙手的时代。
他每手棋只追求51%的效率,那为何是51%进攻,而不是全力进攻?
那是因为,人在求生欲最强的时候,恰是最不冷静的时候,对敌手进攻最强之时,也是自身防御最弱的时候。
而他只选择半力出手,就使得棋力稳健,冷静,极少出错,而对方也无隙可寻。
没有人能保持自己,百分百的全力以赴与冷静,妙手之后是自身的陷阱,全部精力之后是思维透支。
如果对手没有死在最强之下,那么迎接自己的,将是破绽外露。
极亮之后,必是大暗。这就是所谓的阳极而阴生。
因为香港股市也会影响大陆,所以再说一下巴菲特,其反复提到的安全边际,也是这个道理。
不过,对于这个哲理,还是孙子说的更好:
善战者
立于不败之地,
而不失敌之败也。
笑到最后者,不是那个每每大比分胜过对手的人,而是那个低迷期最少,犯错误最少的人。
优秀的治大国者,并不是烹小鲜那群人,而是避免自己被敌对势力的阴招或自己人的冲动,带进沟里的智者。
干预也好,静观也好,冲动过犹豫都会害死大局,稳健的小步慢行才能走到最后。
我们总是想要战胜未来,其实未来是不可能战胜的。我们要做的是不被乱局战胜,敬畏未来,跟随未来,理解未来,这才是真正胜利的起点。
如果一味意气用事,结局一定是自伤。有些东西只有经历了,才会理解。
所以,对港目前最佳策略仍是:
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