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上世纪九十年代的某个冬日上午,中部某省的一个三线城市,天色阴沉。天色阴沉是因为阴云密布的缘故,那个年代还没有先进到雾霾围城,穿过高楼大厦与密集的电线网络,人还是随时都能看得见天空的。
一个二十三四岁的瘦削青年,随意地拿着一个塑料透明袋子,里面是他的身份证、准考证和简单的文具。这是一位正在走向考场的青年,马上要参加一场考试。
中学门口的红色标语在冷风中瑟瑟发抖,墨色的大字怕冷似的缩作一团,青年的目光漫不经心地从标语中扫过,似乎在确认这场考试的性质:某年某省专业技术人员职称英语等级统一考试。
从外表判断,这个青年应该是来参加中级职称英语等级考试的。这个年纪就可以参评工程师职称,难得的青年才俊啊!
考场分布在教学楼的一到三楼。一楼和二楼是中级职称考场,三楼是高级职称的考场。毕竟能达到高级阶段的人和事都是少数派。
青年简单对照了一下小黑板上的示意图,径直走上了楼梯——看来他的考场设在二楼。到达二楼后,他毫不犹豫地再接再厉,一口气爬到了三楼,消失在楼梯口远端的一间教室里。
也许你为此愣神了10分钟,让我们把视角拉进10分钟后的教室。
青年已经端坐在教室里,目不转睛地看着试卷,随即开始奋笔疾书。在完成注意事项宣读、试卷分发工作后,一男一女两位监考老师开始绕场巡视。当他俩用温柔的目光把考生逐个拥抱一遍后,理所当然地把青年提取了出来:一群中年大叔大婶中坐着一位嫩肉,这就是常言所说的木秀于林吧,目光必锁定之。
两位监考老师目光对视了三秒,又默契地移走。三分钟后,他俩聚在青年的面前,翻看着身份证、准考证。以二十三、四岁的年纪参加高级职称英语考试,这事离谱得明目张胆。
“你是考高级职称英语吗?”男教师压低声音,也在努力压着自己的惊讶。得到肯定答复后,两位监考老师默默动放下证件,挪到了教室门口,仿佛害怕有人会夺门而逃,交头接耳地商量起首门对策。
青年继续淡定地奋笔疾书,仿佛全然没有意识到门口的动态。那是一份英翻汉的试卷,于他并无难度。
两位老师争论着什么,好像对于对策有不同见解,互相不能说服。在一瞬间,女教师有出门的冲动,在同伴劝说下,又稳定住了情绪。交头接耳渐渐变成了凝神思考,最后归于平静。
青年加速奋笔疾书,四十分钟后顺利交卷离场。两个月后,青年正在办公室计算昨晚麻将的战果,同事兴奋地告诉他:科长考高工的英语考试通过了!四十多岁的工农兵大学生,科长真牛啊!
青年淡定地笑笑,没有搭话。在他心中,早就没有那场考试的踪影,雁过长空,为什么一定要留下痕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