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婴幼儿心理
北京师范大学婴幼儿心理实验室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HSE集结号  ·  【PPT】员工安全行为养成精品培训课程 ·  昨天  
HSE集结号  ·  【PPT】员工安全行为养成精品培训课程 ·  昨天  
田俊国讲坛  ·  【2月26日】第32期《10天非凡心力训练营 ... ·  昨天  
51好读  ›  专栏  ›  婴幼儿心理

想象到底有多重要?

婴幼儿心理  · 公众号  ·  · 2018-11-23 20:53

正文

文/ 编辑:豆豆菲

爱因斯坦爷爷曾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嗯,今天,我们就来聊聊想象。


part

1

我们从何时开始想象?


想象,几乎可以说是我们与生俱来的能力。

从2岁起,儿童就开始用假装游戏来区分日常的现实世界和另一个假想出来的世界,到了3岁,儿童的游戏世界已经变得非常丰富而富有故事性。与此同时,几乎没有哪个小朋友不爱听故事。

长大成人后呢,虽然相对“现实”了许多,可我们依旧着迷于科幻、神话,会被构造出的故事和情境所震撼、所感动,甚至,很多人的心中都藏有自己的幻想世界。

而迄今为止,在研究者们所了解到的所有文化中, 没有哪一种 文化不含有想象的元素。(不知这些不同文化之中的想象有没有什么相同或相似之处呢?)


part

2

我们拥有无限而无约束的想象力吗?


这里介绍几个小编最近“淘”到的几个非常好玩的研究。


一个系列的研究让大学生去想象银河系另外一个星球上的新的物种并画下来。研究者发现了这些有趣的事情:

首先,尽管是想象新物种,学生们的画作还是体现了地球上物种的许多 共性 ,比如两侧对称、有感受器、有附属的肢体。



其次呢,学生们的画作还会受到 关联属性 的影响,比如当被告知这个物种是有羽毛的,他们会更可能画出有翅膀和喙的形象;当被告知这个物种生活在水里,他们会更可能画出有鳍和鳃的形象。


而当被要求去创造不同于地球物种的活动方式时,学生们是可以做到更异想天开的,比如创造出不同的飞行方式。

总的来看,研究者发现,尽管是想象,但学生们的想象是“ 有结构的想象 ”,即,在想象中,会遵守物种的基本属性和分类规律。而这种想象的方式跟科幻作品中的想象创作是相似的。



另外一个系列的研究考察人们对于 常规事物、有些反直觉的想象事物和非常反直觉的想象事物 的记忆和创作能力。这其中,常规事物呢就是地球上存在的正常的事物,比如一棵绿色的树;有点反直觉的呢,就是在现实的基础上加上了一些想象的元素,比如一棵会说话的树;而非常反直觉的呢,则是在现实基础上加上很多的想象元素,比如一棵会说话的飞着的树。

一些记忆任务的研究就发现,在一些情境中,相较于常规事物和非常反直觉的想象事物,人们会更容易记住有些反直觉的事物。

而一项要求选词作文的研究则发现,在向学生呈现三组分别为上述三种词的系列,要求学生选择其中至少3个词语来编故事时,学生偏爱选择描述有些反直觉的想象事物的词语来进行创作。

研究中用到的一些例子


part

3

我们为什么如此热爱想象?


按照生物进化的思想,各种保留在我们生命中的操作和能力都有其“作用”,而想象力作为一种如此普遍的能力,想必会有很大的“作用”。

对此,一种解释是,因为世界充满了复杂和不确定性啊,所以我们需要 想象的“预演” 来为未来可能发生的现实做好准备。听起来很有道理,但反对者会反驳说,那么未来需要你练就“火眼金睛”、“七十二变”来对抗妖魔鬼怪么?需要你寻找到“魔戒”来拯救世界么?

另一种解释是,通过想象可以锻炼我们 日常的认知能力 ,比如,语言发展、符号表征、因果推理、问题解决、情绪调节、创造力等等。听起来也很有道理,但这一解释还没有得到太多实证研究的证据(目前相关的研究尚未没有发现充满想象力成分的假装游戏与这些能力之间有很强的因果关系)。

最近呢,又出现了一种新的解释,提出人们通过想象创建出了达成目标的种种假设,从而想出新的主意。因而想象不是协助思考,而是 思考本身 。这种解释相对较为抽象,也尚未得到实证的支持。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