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教委昨日发布2017年义务教育阶段入学工作意见。今年幼升小“多校划片”实施力度将“升级”,参与多校划片的学校数量和区域都将大幅增加,其中包括西城、东城等热门区的热门校。单校划片中加大对实际居住的审核,重点对过道房、车库房、空挂户等情况进行核查。
今年,北京市将继续于5月1日正式启动义务教育入学服务平台,5月8日至31日完成小学和初中入学信息采集工作。
今年北京市幼升小将继续坚持免试就近入学。凡年满6周岁(2011年8月31日以前出生)的本市户籍适龄儿童均须参加学龄人口信息采集,免试就近入学。
政策探索“单校划片和多校划片相结合的入学方式”的表述,今年“多校划片”的实施力度将“升级”。
市教委相关负责人透露,往年仅有个别片区、学校会实施多校划片,而今年参与多校划片的学校数量和区域都将大幅增加,其中包括西城、东城等热门区的热门校。此举将使更多学生参与分配优质教育资源机会,促进入学机会公平。
如何确定“多校划片”实施的条件?市教委相关负责人称,2017年将加大对适龄儿童入学条件的联合审查力度,对完全符合学校单校划片条件的,政策不变;不完全符合、入学条件不完全具备,应当就近入学的,实施多校划片。未来,将根据学位供给情况、房产、户籍、居住年限等因素,进一步加大多校划片的实施力度,具体办法由各区根据各区及各校实际情况具体制定。
解读
“多校划片”确保孩子机会公平
什么是多校划片?与通俗意义上的“多校划片就是摇号入学”的社会看法不同,在北京市义务教育入学政策中,“多校划片”被作为优质教育资源机会公平分配的一种方式在发挥作用,其实质和操作方式是统筹2所及2所以上的学位资源(其中包括优质资源),根据个人需求和志愿进行统一公平分配。
“多校划片”至少包含两层含义:一是保障片区内总学位的数量,确保每个孩子享有就近入学的权利,也即片区内每个适龄孩子都能够入学;二是确保每个孩子入片区内优质资源的机会均等,确保每个孩子公平地就近入学,也即机会公平。
在单校划片的审核条件中,区教委要联合相关部门加大对实际居住的审核力度,重点对过道房、车库房、空挂户等情况进行核查,凡不符合实际居住条件的,均不得作为“点对点”入学资格条件。
去年,四合院里的一条过道也被挂牌出售,声称买家可以在此过道落户并获得附近小学的入学资格。但自今年起,无法满足基本居住需求的房子一律不能作为入学资格条件。
今年3月,北京市教委又会同市规划国土委、市公安局等部门,明令强调要严格实施三个“一律不”,即过道房一律不能办理不动产转移登记、不准上户口、不作为入学资格。
解读
就近入学强调实际居住
其实早在几年以前,中关村一小、人大附小等热点学校就已经开始了严格的“入户实际调查”,调查的重点就集中在入学学生及监护人是否在登记地实际居住以及居住多久,据了解,这个时间最短的也要求在一年以上。
业内人士分析,不管是于情理还是法律,义务教育阶段“就近”的房子是用来给孩子实际居住的,而非为孩子获取入学资格;入学资格给的是“人”而非房产。为了获取入学资格而买了房子却闲置或作他用,最终让孩子来回奔波,不仅对孩子的身心是种摧残,也违背了义务教育法的本意和初衷。
凡年满6周岁也就是2011年8月31日以前出生的北京市户籍适龄儿童必须参加人口采集进行免试入学。
因为新学年开学是9月1日,因此小学入学年龄截止日期一般定为8月31日,按照“年满六周岁”的规定,8月31日以后出生的孩子就只能再等一年入学。
非京籍的适龄儿童,因父母或其他法定监护人在北京市工作或居住,需要在京接受义务教育的,由其父母或其他法定监护人持本人在京务工就业证明、在京实际住所居住证明、全家户口簿、北京市居住证(或有效期内居住登记卡或暂住证)、户籍所在地街道办事处或乡镇人民政府出具的在当地没有监护条件的证明等相关材料,到居住地所在街道办事处或乡镇人民政府审核,通过审核后参加学龄人口信息采集,并到居住地所在区教委确定的学校联系就读;学校接收有困难的,可申请居住地所在区教委协调解决。
解读
过渡期内三证并存
在非京籍适龄儿童入学方面,北京市仍继续坚持“五证”要求。今年9月30日前,北京市在居住证制度过渡期内,居住证、居住登记卡和暂住证三证并存,因居住登记卡申领条件等同暂住证,2017年把“五证”中原“在京暂住证”改为“北京市居住证或有效期内居住登记卡或暂住证”。
在小升初中已实施近十年的推优入学将全面取消。北京市还将进一步降低特长生入学比例,各区招收小升初特长生比例将降至本区初中招生总人数的4%以内,同时降低寄宿制招生。这也意味着将释放更多的优质学位用于派位入学,机会更加公平。
2017年,北京市各区招收特长生比例降到本区初中招生总人数的4%以内,比去年相比再降低一个点。根据规定,除市教委批准的可招收体育、艺术和科技特长生的学校原则上面向本区招收特长生以外,其他学校一律不得以特长生的名义招收学生。特长生招生项目和数量要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方向倾斜。各区教委要向社会公布特长生招生计划并统一组织特长生入学。
伴随北京优质教育资源的不断拓展,区域内就近入学逐渐成为主流,特长生在未来升学中的作用将继续弱化。与此同时,北京市还将继续强化师资培训、优质课程建设等,因材施教,为孩子的全面发展提供公平机会。
全面取消推优也是今年小升初一大重要变化。今年小升初,北京市将按照教育部“不得以各类竞赛、考试证书、荣誉证书或学习等级等作为招生入学依据或参考”“逐步降低特长生比例”的规定,全市取消推优入学。
近年来,北京各区逐渐降低推优生的比例。去年,朝阳、东城、石景山等区就已宣布取消“推优”。西城、海淀则大幅压缩推优比例。今年,西城、海淀均已提前放出消息,将在今年小升初入学中取消推优。至此,“推优”这项延续了多年的招生政策将正式退出历史舞台。同时初中不得以各类竞赛、考试证书、荣誉证书或学习等级等作为招生入学依据或参考。
今年小升初阶段北京市将降低公办寄宿制招生比例,今后城区逐年减少寄宿招生方式,原则上不得跨区招生,全市统一公办寄宿招生时间,严格执行寄宿招生录取名单公示制度。
今年北京市将继续加大市级统筹力度,重点在城近郊区、重点项目和人才引进密集地区布局,力争两三年内,新建10所优质小学或九年一贯制学校。
2017年,城6区将启动加大对一般学校的精准扶持,每个城区至少选3所普通校和优质学校合并或集团化办学;两三年内,在城区新增25所优质小学或九年一贯制学校,把辖区内最薄弱的学校并入优质教育集团或与优质校深度联盟。2017年,城6区还将启动支持近郊、远郊区办学,帮扶15所薄弱校。
对于广大学生家长来说,这就意味着在东城、西城、海淀等基础教育传统高地之外,朝阳、丰台、通州、大兴、昌平等区域也将在较短时间内形成一个个基础教育高地。未来,在本市基础教育版图上,一个个优质教育高地将相继隆起。家门口都有好学校,家长还用费尽心机托关系去择校吗?孩子在家门口就能上好学,这是本市深化基础教育综合改革的价值导向和目标,也正在成为北京市教育发展的新常态。
小升初入学流程
1.从电子学籍系统中提取本市小学毕业生信息,区级采集新进京学生信息。
2.回户籍或居住地,由家长向小学毕业学校申请后,区级审核确认。
3.特长生入学、民办入学程序。
4.同意使用市级小升初派位系统进行派位。
5.依据入学结果自动生成电子入学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