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有养
以视频形式呈现优质育儿、父母教育内容,推荐高品质成长教育资源。助力中国新一代父母升级,由著名主持人周洲匠心出品。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三个妈妈六个娃  ·  中年妈妈聚会感悟:人间非净土,各有各的苦… ·  13 小时前  
科学家庭育儿  ·  0~12岁乳牙要如何防龋齿,避免长一口“烂牙”? ·  昨天  
51好读  ›  专栏  ›  有养

“我还不懂孩子吗,我就是由孩子长大的”

有养  · 公众号  · 育儿  · 2019-12-05 14:01

正文

本文已获授权

来源:拾遗(ID:shiyi201633)

作者:拾遗


有养今日话题:

有想像过孩子们在幼儿园都是怎么度过的吗? 其实他们最初的社会化生活,也不是一帆风顺的。


看了张以庆的纪录片《幼儿园》之后,我们才真切感受到,原来孩子也挺难的。

(后台回复关键词“ 幼儿园 ”,可以获得观看地址)



01

网上有一个问题:
关于童年,你能联想到什么词语?
大部分网友这样回答:
“无忧无虑。
“天真无邪。
“单纯可爱。
“多姿多彩。
网上还有一个问题:
请用一个词语形容(回忆)幼儿园生活。
大部分网友这样回答:
“美好。
“幸福。
“快乐。
“单纯。
我们的童年和幼儿园生活真的是这样的吗?
我想起了《小王子》中的一句话:
“所有大人都曾经是孩子,只是他们后来都忘记了。



02
纪录片导演张以庆也一直这么以为,
“孩子们是快乐的、美好的,
幼儿园生活是快乐的、美好的。
所以他决定拍一部关于幼儿园的纪录片,
“在我设想中,
幼儿园应该是一面镜子,
纯净的、美好的、单纯的,
能让成人照见自己时感觉到羞愧。
张以庆本想用幼儿园的单纯,
来映照成人社会的丑陋,
但拍着拍着他才发现:
“拍摄结果出乎我的预想,
让我有一种深深的失望和痛苦。
我以为幼儿园是单纯的,
但后来我在拍摄中发现,
幼儿园其实跟成人社会是重合的,
它不用折射,它就是。
说童年是单纯的,
这只是我们的一厢情愿。
张以庆的这个发现,
让他拍摄的《幼儿园》拿下多项大奖:
中国横店杯纪录片大奖金奖;
广州国际纪录片大会大奖;
中国电视纪录片学术大奖;
上海国际电视节最佳人文纪录片创意奖。
国际评委这样评价:
“看完纪录片我们才发现,原来我们并不了解孩子。
现实生活中的幼儿园,
跟我们成人想象或者记忆中的幼儿园,
其实完全是两个样子。



03
幼儿园孩子们的日子,
其实比我们想象中难多了。
第一难——生活之难。
纪录片以小班入园第一天作为开始,
这是他们第一次踏入“社会”,
这也是他们第一次和爸爸妈妈分离。
镜头所到之处,
无不充斥着孩子们的哭喊声。


有的孩子脚还没落地,
就开始撕心裂肺哭喊: “爸爸抱我一下。


有的孩子紧紧拽着妈妈的衣服,
无论老师怎么劝说,
她就是不愿意撒手。


有的孩子悲伤来得比较迟缓,
本来安静地坐在椅子上发呆,
忽然间就开始嚎啕大哭。


当被爸妈和老师强行留下后,
很多孩子一个劲地哀求老师:
“让我回去吧,让我回去吧。
第一次独自一人面对“社会”,
他们既孤独、又紧张,既焦虑、又恐惧。
接下来,
他们将面对人生的很多个第一次:
第一次独自吃饭;
第一次独自睡觉;
第一次独自上课;
第一次独自穿衣;
…………


入园后的第一顿饭,
很多孩子都是流着眼泪吃完的。
有的孩子吃一口饭,
就说一句: “吃完回家。


有的孩子一边吃一边哭,
一把鼻涕一把眼泪,
让人看了既想笑又心疼。


有的孩子虽然努力憋着不哭,
但眼泪却一直在眼眶里打转。


有的孩子还不会自己吃饭,
所以将饭泼了一身,
她愣着,不知道怎么办,
好一会才求助: “老师,泼了。


进入幼儿园的第一次,
什么都是很难的。
第一次系鞋带,
怎么系也系不好,
孩子急得想把鞋子扔了。


带扣的鞋,孩子不会穿,
穿着穿着就无助地哭了。


穿衣服就更难了,
怎么穿也穿不上,
孩子气急败坏地把衣服摔了,
站在床边跺脚大哭。
可一看周围没有人在,
他只好抹一抹眼泪,
把衣服理理,继续尝试。


第一次收纳凳子也超级难。
孩子不停地把凳子抬起、放下,
然后又抬起、又放下,
他试了很多很多次,
但就是搞不懂,
为什么这把椅子就是放不好?


我们以为孩子的幼儿园生活是轻松的,
但其实孩子的生活是艰难的,
跟我们成人一样艰难。
孩子气急败坏地摔衣服时,
不正是我们成人生活的写照吗:
我们也常常因为干不好某件事,
就把事情一推,大喊“我不干了”。
孩子因叠不好凳子而深深焦虑时,
不正是我们初入职场时的情景吗:
再怎么努力也不能把事情做好,
而急得抓耳挠腮、猛揪头发。
成人踏入社会尚且如此难,何况孩子呢!



04
第二难——社交之难。
我们以为孩子的世界是单纯的天真的,
其实孩子的世界比我们想象中复杂多了,
幼儿园就是一个小社会。


在这个小社会里,有“破坏”。
高个孩子把矮个孩子的玩具弄坏了,
矮个孩子不干了,
气得在那里猛掀桌子。


在这个小社会里,有“争夺”。
幼儿园里,
没有了万千宠爱集一身,
也没有了谁一定就得让着你,
所以孩子们经常会为争夺东西而大打出手,
这一次,他们是争夺空气。


在这个小社会里,有“欺凌”。
一桌人围坐在一起,
一男孩突然用手指着女孩,一脸嫌弃地说:
“你莫挨着我坐听到没有?
另一个男孩立即有样学样:
“你莫跟我挨着坐听到没有啊?
“我不喜欢跟你对着坐听到没有啊?
小女孩趴在桌上哽咽不语。


在这个小社会里,有“暴力”。
一个孩子好端端地坐着,
另一个孩子突然就站起来,
就开始猛捶他的脑袋。


在这个小社会里,有“见义勇为”。
一个孩子殴打另一个孩子,
引起了一群孩子的公愤,
大家冲上来开始围殴他。
两个人之间的矛盾,
瞬间升级为一群人的战争。


在这个小社会里,也有“怜惜”。
在“见义勇为”的围殴中,
一个小男孩被对方一记重拳打出鼻血。
在当天吃午饭时,
一个小女孩特别心疼他,
把自己碗的肉丸子分给了他。


在这个小社会里,也有“孤立”。
这个把别人打出鼻血的小孩,
不仅受到了同学的孤立,
还被老师强制送回小班思过,
“他太坏了,我们再也不要他回来了。


幼儿园真的就是一个小社会,
我们在成人世界遇到的种种问题,
孩子们也会在幼儿园遇到。
孩子们之间的社交和相处,
从某种程度上说,还比成人难得多。
前几天,一个在幼儿园当老师的朋友,
给我聊起了一件事情:
“有一天,小班户外活动,
有个女孩突然哭了起来,
我跑过去问她怎么了。
她也不说,就一直哭。
后来我才了解到,
是因为她抹了粉色指甲油,
而别的女孩都没有这个颜色的指甲油,
所以就开始围攻这个女孩,
说什么老师不让染啊,
说什么你的指甲油丑死了啊,
孩子们的世界其实跟我们成人一模一样。


导演张以庆还讲过一个没有剪入视频的故事:
有一天,茜茜带来了叔叔结婚的喜糖,
有硬也有软,想分给小朋友吃,
但只有7颗,不知道怎么分。
于是老师提议,
想吃糖的同学就上来表演。
等分到最后一颗糖时竞争到了白热化。
刘老师举着最后一块糖说:
“最后一颗给老师吃好不好?
教室里爆发出两种声音——“好。 ”“不好。
说好的全是已经拿到了糖的孩子,
没得到糖的孩子都愤怒地喊不好。
老师又问: “有哪个小朋友愿意让老师吃这块糖?
其他孩子都不吭声,
只有一个男孩站起来说: “我愿意。
刘老师诧异地问: ‘为什么呢?
孩子说: “他们把软糖都挑走了,我不喜欢吃硬糖,就给你吃吧。
孩子们的世界和心理,
从来不是我们想象中的那么单纯。
所以,不要以为只是我们上班难,
其实孩子们“上班”比我们更加难。


我们以为孩子的幼儿园生活是美好的快乐的,
但大部分孩子其实并不这么认为,
他们其实并不想上幼儿园,
所以他们最期盼的就是“星期五的到来”。
每个孩子记得最牢的知识,
就是在心中默念一周七天的名称,
从星期一掰着手指一直数到星期五。


每个孩子最开心的那一刻,
就是见到爸妈进园来接自己的那一刻。
无论这一天这一周受过什么委屈,
在见到爸妈的这一刻都会抛在脑后。
所以孩子们有一种攀比心理,
如果爸妈是第一个冲进班里接自己的,
他们就会特别得意特别开心。
而最后被接走的孩子,
在等待过程中就会无比失落。
在大人的世界里,
或许有太多比接孩子回家更要紧的事,
可对孩子而言,
爸妈什么时候来接他,是最重要的事。


陈志鹏通常都是最后被接走的。
每次他都早早收拾好了行李,
就等着妈妈冲进来接他,
可妈妈总是一次又一次地让他失望。
他坐在教室里生妈妈的气,
用手拍着桌子,大声哭喊:
“我要妈妈! 我要妈妈!
“为什么还不来接我?


活动室一共有两个门,一前一后,
他不确定妈妈会从哪扇门来接他,
只能在两个门之间不停地徘徊着:
前面看看,没人;
后面看看,没人;
来回张望,却一次又一次失望……


人们都说童年是快乐的,
长大后最怀念的就是童年生活。
那不过是成年之后的我们,
给童年加上了许多美好的标签,
使记忆失去了真实性而已。
正如《小王子》中所说:
“每一个大人,
其实都是孩子变过来的,
遗憾的是,只有少部分人记得。



05
第三难——驯化之难。
幼儿园的第一堂课是这样开始的。
老师说:“请你们像我这样做。”
孩子们回答:“我就像你这样做。”
在接下来的三年里,
这句话成了孩子们每天的主题曲。


吃饭前要洗手,
打饭时要排队,
喝完水要挂好杯子,
…………
老师们开始了对孩子的驯化。
在长达三年的驯化中,
孩子们被改变了很多。


这个叫马玉兰的女孩,
因为比较活泼好动,
所以总是被老师点名。


“马玉兰又用手沾着吃,不讲卫生。
“马玉兰又在害人。
“马玉兰你又玩水。
“马玉兰搞什么呀?
只一个“又”字,
就能体会老师的“恨铁不成钢”。
因为老师太喜欢说“马玉兰又在害人”这句话了,
所以同学们也被传染了,
只要马玉兰稍微有点风吹草动,
同学们就会说: “马玉兰又在害人。
在老师和同学的嘲笑下,
马玉兰渐渐懂得了守规矩。
马玉兰毕业的时候,
老师说: “马玉兰总算被教好了,成了一个乖孩子。
是的,马玉兰变成了乖孩子,
但那个率真活泼的马玉兰没了,
湮没在了所有孩子之中。
在一个不注重个性的社会里面,
孩子的棱角就这样被不断磨平,
直到泯然众人。


从这部纪录片可以看出,
老师认为孩子好的标准就是——有没有服从老师订立的规范。
如果服从了,那就是好孩子。
如果不服从,那就是坏孩子。
在这样单一标准的驯化下,
在老师和家长的共同驯化下,
很多孩子不仅失去了独特个性,
还失去了独立思考的精神。
孩子们渐渐变成什么样子了呢?
我们来看看纪录片中的一些问答。


问: 你怎么会长这么高呢?
孩子答: 我是在爷爷奶奶爸爸妈妈的帮助下长这么高的。
这个回答,
太像我们成人的成功感言了。
孩子还这么小,
就学会了成人那套“游戏规则”。


问: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