棕榈 2024 Fall 学员 Garcia
本科:211 中外合办
专业:Mathematics and Applied Mathematics
托福:102
GRE/GMAT:/
offer
约翰霍普金斯大学
Ph.D. in BME(全奖)
我一直觉得考研太卷了,对我来说考研的性价比并不高。
至于保研,我的成绩并不足以达到保研的标准。
而且保研名额是按照学校的档次来划分的,985 的名额相对较多,而 211 高校的名额则相对较少。
所以,国内保研的竞争压力也非常大。
留学这条路就比较适合我,因为我热爱科研,它给我带来了很强的成就感。
国外的科研环境和技术发展等方面会更为先进,我也对体验国外的生活充满向往。
我一直坚定地想要去美国留学。学校层面,我在意学校的 reputation 的同时,也比较看重课题。
因为对于申请 PhD 来说,了解教授的研究方向和他们的强项尤为重要。
★ PhD 阶段的课题一般会聚焦在一个细分领域,在一个/一系列的问题上非常深入的研究,在这种拓宽科学边界的问题上遇到的困难和挑战只有自己觉得真实有趣的情况下才能坚持下去。
除此之外,
我还在乎学校的整体学术风格。
在我这个领域,美国有许多学校偏向于基础理论的研究和论证,但我更倾向于那些能够不断更新技术、推动学术前沿发展的学校,可以结合自己的应用数学背景来推动课题发展。
图源学员,请勿转载
我一直都想学生物,但是 20 年高考后的生物分数线实在太高。
留学读研可以帮我实现转专业,让我学习自己喜欢的生物方向。
而读博这个事情是直到大三才确定下来的。随着我对科研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我意识到我需要更长的时间,比如五年或六年
,来消化这些知识。
此外,相比于本硕,
博士的工作相对更加自主,我可以主导自己的科研项目
,研究自己感兴趣的科学问题,这样的科研训练更有挑战性,也要求我对于科学问题更有大局观(合理的资源部署,周密的实验方案,高效的解决问题等等)。
因为没有本专业学生硬核的学术背景,
所以从数学到转专业申请生物博士还是难度特别大的。
而且
我其实在本科学校里不算是最厉害的那批学生——
我的成绩不是最好的,我没能保研,也未曾得到奖学金。我有时会感到挫败,这种情绪甚至影响到了我在后续申请过程中的心态,有时会怀疑自己的能力。
然而,在科研和申请过程中,我逐渐认识到,展现自己的独特性和不可替代性才是更重要的。
回想大一到大四的经历,还是挺丰富的,也有些经历对申请起到了不小的作用。
大一时,由于疫情的线上教学,没有各种活动的时间,我联系了一个实验室,开始做一些基础的数据处理工作。
这算是我科研之路的起点
,那段时间,我通过参加组会和听报告,对科研有了初步的了解。
进入大二,我参与了一些数学建模和创新创业比赛,这些经历让我对科研以外的领域有了更多了解,并且锻炼了我在独立项目中的实践能力。
到了大三,学业变得繁重,我们的课程难度增加。我大部分时间都花在了学习上,同时继续进行科研工作。
大三是我科研产出最重要的时期,发表了一篇顶刊。
之后我也在为暑期研究做准备。
不过,我大三暑假来到美国时,还没有签约中介,也没有参加企业实习,更没有准备语言考试。直到 8 月底,我才签约了棕榈。这导致了我在准备托福和 GRE 考试上时间非常紧张。
总的来说,我觉得我在整个申请过程中,有点做得不够好,那就是由于我本身做科研是因为感兴趣,
当时就缺乏对于申请这件事的目的性,这让我的申请规划显得不够清晰
,有些想到什么做什么的感觉。所以还是很建议大家能早规划早准备。
我大三暑研是去 MIT 做的生物方向的学习和研究。那段经历对申请特别有帮助,也让我收获到了很多技能和很好的科研体验,
对于科研这件事的认识也更加深入,对于读博可预见的困难也有了心理预期,这让我在文书里展现的自己更加丰满坚定。
我起初是通过线上帮他们做了很多数据处理工作,这也是我慢慢地了解这个研究团队的过程。后来团队的教授也觉得我是个不错的人选,然后为我办理了签证,并支持我去美国做暑研工作。
在 MIT,我学到的东西真的非常非常多。
这里真的是一个非常棒的科研环境!
他们面对科学问题的挑战精神让我深受震撼,这可能是最吸引我的地方。
教授曾经跟我说过,在这里,没有人会选择做简单的问题。
他们对科研的热情和执着,以及这里的氛围,都让我非常喜欢。这里的人都非常友好,大家平等地讨论交流,如果你需要帮助,可以随时联系任何人,他们都会非常支持你。
他们不仅给你很多学习的机会,还鼓励你尝试新的东西。
作为一个本科生,我有机会去展示自己的 PPT,讲述自己的 project,甚至被鼓励去 develop 自己的 project,进行一些独立的尝试。
通过这些经历,教授很容易就能观察到你对科研的热情,以及你的学习能力、理解力,还有你的努力程度。他们会基于这些来决定是否为你写推荐信。因为我的暑研表现较好,
所以我也顺其自然地拿到了 MIT 大牛教授为我写的推荐信。
拿到 JHU-BME 全美第一项目录取
感谢棕榈!感谢我的仙女主导师!
我一共收到了 JHU 全奖直博和 CMU 硕士的 offer。
其中 JHU 的项目的实验室方向和我的研究方向非常匹配,我也很喜欢这个学校和项目。
不管是从成果还是过程,
我都很想感谢我的棕榈主导师,她是我整个申请季的精神支柱。
她为我提供了各种合适且全面的建议。而且因为我不是甩手掌柜类型的同学,我非常在意自己的每一份材料和每一个决定,
我的主导师对于我这样的想法并没有表示不耐心,而是会和我反复讨论,反复打磨,给到了我所有想要的帮助!
我觉得当时很安心的一个点是在我材料还没确定、语言还没考出来、交不交 GRE、文章还没发表出去的一个焦灼情况下,
主导师会根据我的每个可能性给我做好一个方案,让我觉得怎么样都能有书读。
主导师每次和专业导师 meeting 完都会给我会议纪要!
还有个印象很深的事情想和大家分享,
有一天我和主导师改文书改到 11 点多,我们俩很仔细地讨论用词,包括主导师帮我选外教润色语言时,也很尊重我想要什么样的风格
,比如会问我想要简短一点还是打感情牌一点。这些都让我很确定材料的最终呈现成果会让我满意。
很多时候我只是想展示自己的优秀或者成就,而主导师可以引导我挖掘我独特的文书素材和更深入地展现自己作为预备 PhD 学生的思考,这部分讨论外化了我一路走来的思考与感悟,让我在文书里变成了一个有血有肉的人。
比如我的 Personal History Statement,
一开始我自己的构思落俗,而主导师和我多次讨论整理以后,这份文书可以很好地表达我独特背景带给我的人生经历与科研思考。因为有了她的帮助,才能让我细腻流畅地把杂乱的想法落笔成篇。
那天很晚了,主导师还在和我讨论回复邮件
因为我真的很喜欢我的主导师,所以在申请之后,
我也不会觉得我们是一个合同关系,申请完了就结束关系,我还是会很乐意和她分享我的留学生活
,也会很支持她在棕榈的讲座,老师每一场直播我都会看一眼hh!
为我的乖乖美女学员感到开心心!
我俩还蛮投缘的hhhh,直接就像合作很久的 teammates 一样一起梳理完了她博士申请的规划。就像射手+辅助,她是射手,行动力强,永远是我们申请的核心,而我是辅助,按照我们规划好的路线一步步进行,梳理选校-套磁-完善各项材料-教授的往返沟通等等。
分享我给她制定申请的 timeline(大家也可以参考每个月都有要完成的任务):
。9 月:完成简历和筛好推/荐人,开始套磁;
。10 月:初步定下选校,继续套磁,同时开启文书,标化出分;
。11 月:完善各项申请材料,继续套磁,这个阶段通过前期套磁已经拿到一个稳妥 offer;
。12 月:集中投递,准备后续面试。
我们在文书里重点突出了她对专业内容的理解,以及作为一个 future scientist 应该有的情怀和理想。
PHS 详细挖掘了她内心对科研的情怀,
作为一个女生,在理工科领域其实会遇到很多困难,从女性独有的 empathy 情感敏锐度出发
,突出女性有其在理工科领域不可替代的地方和本人的闪光点。
到申请时她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科研经历:RA+牛推,国内含金量较高的多段+一篇顶刊发表。
也正因为她有认真做科研,所以在申博的最后一环,面试的时候真的能说得出东西,且言之有据(我也给她安排了 2 位擅长不同方向的专导分别进行辅导,调动一切资源帮助她发挥出自己的实力)。
如果也有想申请博士的宝们,
认真做科研真的非常非常重要
,可以说是必需的经历储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