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
2
月
1日,全国对外友协党组书记、会长杨万明在《求是》杂志发表署名文章
讲述了一组故事,深情回顾了国际友人同中国人民风雨同舟、同甘共苦的峥嵘历程,重温
我们党重视民间外交的光荣传统。
2024年6月24日,2024年“鼓岭缘”中美青年交流周在福建省福州市开幕。图为当日参加本次交流周的中美各界人士在鼓岭共同为“鼓岭缘”中美青年友谊林纪念石碑揭幕。新华社记者 魏培全/摄
故事一:红星照耀中国
延安时期,为了争取各国人民对中国人民解放事业的同情和支持,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高瞻远瞩,广泛结交国际友人,美国著名作家和进步记者埃德加
·斯诺就是其中之一。1936年7月,斯诺到达陕北保安,他是访问中国共产党领导区域的第一位外国记者。当天傍晚,毛泽东即去看望斯诺等人并对他们来苏区访问表示欢迎。随后近4个月中,毛泽东、周恩来等多位中共领导人和许多红军战士接受了斯诺的采访。毛泽东多次同斯诺会面谈话,斯诺问了他想到的所有问题,包括联合战线问题、抗日形势和苏维埃政府的对外、对内政策等,毛泽东都坦诚地作出回答。1937年10月,斯诺根据自己在苏区的采访经历写成《红星照耀中国》一书在伦敦出版,很快风行各国,使西方人真实地了解中国共产党人的生活及其政治主张,吸引了一批批爱国青年和外国友人奔赴延安。
故事二
:
《和平颂》祈盼和平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外交面临的迫切任务是反对战争,倡导和平,打破西方国家的封锁。
1955年,世界和平大会在芬兰首都赫尔辛基召开,中国受邀参会,全国对外友协组织齐白石等14位著名书画家联袂创作了巨幅国画《和平颂》,表达中国人民祈盼和平、反对战争的美好愿望。
故事三:乒乓外交
民间外交还在国与国未建交或国家关系遇到困难时,发挥了民间先行、以民促官的独特作用。
1971年,毛泽东主席以非凡的战略远见和勇气,抓住历史性机遇,邀请美国乒乓球代表团访华,产生轰动效应,为开启中美关系正常化的历史性进程发挥了重要作用。“小球转动大球”的“乒乓外交”,出人意料地促进了中美关系的发展和世界形势的变化。
故事四:
芭蕾外交
1972年7月,上海舞剧团访问日本,演出芭蕾舞剧《白毛女》等,为中日邦交正常化作出积极贡献。这次“舞剧外交”也被称为“芭蕾外交”,在中日关系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故事五:改革开放第一位洋厂长
改革开放后,我们党和国家一如既往地重视和支持民间外交,大力推动中外人员往来和国际交流合作,推动民间外交规模不断扩大、内涵不断丰富、渠道不断拓宽,取得重要成就,积累了宝贵经验。例如,中国改革开放的第一位
“洋厂长”威尔纳·格里希,1984年来到武汉柴油机厂,被任命为厂长并主持生产经营工作。他对武柴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让这家老企业重焕生机,产品出口东南亚多个国家。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已去世的格里希被授予中国改革友谊奖章,以感谢其对中国改革开放事业的支持和帮助。
故事六:鼓岭情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