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Kris在路上
Hi,我是Kris,85后/二胎爸爸/会计在读博士/500强央企/减肥达人/马拉松跑者/豆瓣过气伪红人,欢迎关注交流。 3年陪孩子读了300本书/2个月在职考取top财经院校会计学博士/半个月训练完成首个马拉松/1个月瘦了20斤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任易  ·  DY副总裁,还不如AI懂舆论…… ·  昨天  
视觉志  ·  七言 | 坏脾气,伤自己 ·  昨天  
笛扬新闻  ·  今天10点!绍兴又一轮消费券开抢! ·  2 天前  
笛扬新闻  ·  今天10点!绍兴又一轮消费券开抢!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Kris在路上

如何从做手账开始,搭建你的知识系统

Kris在路上  · 公众号  · 自媒体  · 2017-03-28 23:10

正文

有一个词,叫做“知识焦虑”,就是对于知识的渴望强烈,但却总是无法得心应手的掌握那些浩繁的知识。今天,给大家推荐一篇知识管理的文章.

作者是一位我很早之前在豆瓣就关注的小川叔,他有太多亮眼的身份,公司总监、职场作家、签约作者,特别欣赏他那种从0到1,从1到N的拼劲,也一直是我学习的榜样。 这篇文章,川叔用它的手账记录,给我们呈现如何将知识系统化,希望可以对各位读者大大有用。

同时,推荐大家关注小川叔,记得给他留言“川粉”,他会很开心的,哈哈哈。


来源,微信公众号:小川叔(xiaochuanshu007),快去加他吧。


最近“系统”这个词儿越来越流行,可能每个人的解读都不太一样,我个人觉得,一个系统应该是有重点、有分支、彼此还有关联性,这才能称为是一个系统。


今天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个我最近的得到:怎么从做手账开始,搭建自己的知识系统。


每次开始搭建的原点一定都要从发现问题开始,问题就好像地基,问题越大,困扰你时间越久,你搭建这个系统的基础越扎实,效果越好。


川叔最近遇到的一个问题是:我想开始玩手账,因为我买的本子太多了!!!多到我都焦虑,我很想用完我的本子,我为此还去学着怎么去做手账呢!(此次插入广告:乌素老师的《轻松学手绘》这门课,是我手账课的基础课)


但是,有多少人和我一样,学完之后,反而更焦虑了?


因为学是一回事,但是貌似和问题不对位啊!

我是想学如何做手账,但是我更想知道如何用手账,甚至是,如何把这一堆本子用完,而不那么焦虑。



本来拥有本子是一件很幸福的事,它不应该成为负担呀。

但是焦虑的来源是,我的很多本子,都是开头记了几页,后面完全空白,而里面记录的内容也五花八门,有涂鸦,有待办事项,还有工作笔记。

在家被通知第二天一早开会,临时从家里拿了一个本子当会议记录。(呃……我忘记说了,这些本子只是在办公室的一批,家里还有这个的两倍,有一些因为封面很好看,连写字都舍不得。哭哭……)


总之,本子这件事困扰我非常久,每次看别人用本子简洁干净,我都羡慕的要死。


于是这次我决定要和自己面对的问题,死磕一下。

发现问题只是第一步,之后要尝试着自己检测。

这里就需要思维导图啦!


没有一本书是为了你的疑难杂症对位的,所以不要指望读完一本书你就豁然开朗了。

醒醒,别做梦了。


所有解决的根本都先要自己先明白,你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你尝试做过什么解决方法。

这才是正式解决的第一步。

首先我要分析一下,为什么我要用本子,我在焦虑什么?



记录,本身一定是提醒作用,写下记录的人内心里其实是怕忘记的,隐含的倾向也可能是因为觉得压力和焦虑巨大,所以写出来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减压的一种方式。


我自己偏偏又是焦虑症和强迫症患者,所以有时候我把东西写在本子上,但又担心本子没随身携带,万一错过了事情怎么办?于是又在手机日历上做了同步,可这样的话就变成双方都有点鸡肋。


太多的手账都在暗示我们,人家的手账怎么那么好看,怎么那么美,怎么那么有逻辑,那么花心思,这无形中就会让打开本子发现一团乱的我心里觉得沮丧,进而产生了自卑心理,觉得画得没有别人好,处处不如人家。

尤其是一个本子只写了几页,之后再打开的时候可能是一个月之后,会更加生出一种自责,仿佛这个没写完的本子在提醒自己,嘿!你就是一个没长性的蠢货,你根本做不到坚持。


明白这些情绪,是梳理问题的第一步。


接着我尝试自己想点解决办法,请先不要傻乎乎的拿着书去找答案,因为你很容易读着读着忘记了当初自己是在哪里出的问题。


我做的第一个解决办法是分类,既然本子这么多,可不可以每一个本子都做一个主题,比如有的本子是记录句子的,有的本子是专门画画的,有的本子就是做工作列项的,有的本子就是做日程本,甚至还觉得有的好看的本子可以专门用来写每日的反省,我的失败日记,我的打卡日记之类的。


在纸上很兴奋地,自己做了解决问题的路径,困难就来了,看着好像是挺有道理,可是不是太多了点,能不能整合到一个本子上?


想到这里,我又画了一个思维导图。



这张图让我把之前发散的思维联系起来,也把面临的问题聚焦了一下,那就是:我弄了这么多本子,我到底最需要的哪几个主题?


我总结之后是只有三个我最需要的主题:


1.日程本(随身携带)

关于日程本我自己做了一个脑内沟通,手机日历是最方便的即时性记录工具,所以日程本最大的意义不是提醒,是复盘。


我这个月的工作是否超标,我这个月的咨询任务是不是太多了?我这个月有没有好好陪家人,有没有好好遛狗,用日程表来复盘,提醒自己下一个月设定咨询上限,提醒自己下个月需要调整运动的计划和增加时间。

这才是日程表的意义。


而且我这个日程表后面还有很多小格子,就完全可以用来做打卡了。

这样妥妥的搞定。


原本还想着把待办事项列入日程表,但是后来尝试执行了一下,发现日程表的格子太小,还是直接转移到工作笔记里更好。


2.工作笔记

这基本是一个流水账,就是记录每日的待办事项,排版的时候尝试把公事私事分开。

如果可以,再顺便做好时间记录,就完全可以搞定了。


3.手账本(随身携带)

这里再次说一下优酷的本子真的是嗷嗷好用,可惜已经没有了,希望他日再有机会再遇到这样小开本,能够180度打开,且不洇墨水的本子。


手账本可以写最近的一些计划,自己的愿望清单,存款的进度表,还有画好玩的涂鸦。


这里我还尝试自问自答了一个问题, 手账本、日程本、工作笔记的关系是怎么样的?

我的回答是: 手账本里写的更多的是近期甚至是这一年的一些想法,日程本则是有具体日期的可执行列项。


比如我在手账里写,今年很想去日本。

那就需要琢磨一下,是五一去?十一去?可以列一个待办事项导图,比如:查看假期安排、咨询旅行社费用和流程,准备好旅行用的钱。

列出来这些之后,那就可以列到日程本里去做提醒了,本周可以搞定哪个任务,周几前我要完成什么。


明确这个,每天早晨写工作笔记的时候,就参考日程本的提醒把这个工作列入今日的待办事项。


小结一下,这三个本子的关系是: 手账本定目标,分解在日程本里,记录在工作笔记里。



搞清楚这些之后,索性就顺便把打卡表也做完。

于是就果断列出需要打卡的各种列项,再把它挪到日程表背面。

为了防止互相干扰,测试了几个不同的组合版本,比如前面第一页写日程,最后一页写打卡,还有就是同一页的正反面分别写日程和打卡。


最后测试找到了自己最顺手的方式:在这个月写日程,用上个月的日程表背面来做打卡表,这样涂鸦的颜色和日程表不会互相影响。



解决完以上所有的问题,我的手账貌似也就成型了,但这些还不够。

还需要补充一些原理知识,土方法会有自己的效果,但是前人的总结也一定有很多道理。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