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悦网美文日赏
美文日赏,每日一次的阅读之旅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单读  ·  西瓜保甜,种西瓜保苦 ·  昨天  
新周刊  ·  多少返程打工人,抢着体验春运“红眼高铁” ·  23 小时前  
三联生活周刊  ·  中年人最好的救赎是健身?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悦网美文日赏

“我25岁, 死的那天银行只剩5块钱”

悦网美文日赏  · 公众号  · 杂志  · 2018-05-14 20:30

正文

作者:李八书+维小维

来源:维小维生素(Weixiaowei6)



我最近搬了个新家,发现附近有一个位置很特别:行人走过总是绕开,明明有停车位却没人停在那,位置后面的商铺也关门了,根本租不出去。


一打听,才知道原来那个位置,两年前跳楼死过一个人。


那个男人才25岁,在清晨6点,选择用一声震惊邻居的巨响结束了他短暂的一生。


几乎每个月,他白发苍苍的妈妈都会带着一个盆,默默坐在马路边烧纸钱。


烟火袅袅,白发灰烟,路人看到了都动容。


“他找了3年都没找到工作……太抑郁了,就跳楼了” 邻居阿姨一脸遗憾地说着, “听说,死的那天,银行里只剩下5块钱。”


我顿时语塞。我彻底明白了那个年轻男人的焦虑。


可以说, 这种焦虑,1亿90后都在被催促、被压抑、被寄望中体验着,无处可逃。



和那个跳楼的男人一样,我有一个朋友也是毕业3年了,还没有找到稳定的工作。


然而他并非没有选择。一毕业,他拿了一个不错的offer,月薪5000,坐标某东部省会。


但是,加班有点多,地点有点偏,主管有点严。这么多“有点”加起来,没多久就忍不住辞职了。


从那以后,他就再也没找到理想的工作,面试屡屡受挫。后来,当他打算回原来的公司时,被原来的主管送给他一句“你还想回来受虐?”一脚踢开。


我建议他:先尝试工资低一点的工作,先稳定下生活。


他说,我是个奔三的人,工资低?还谈什么生活?


我对他那种无可奈何、又不甘妥协的心态非常理解——几年前我们还能挑三拣四地找工作,一眨眼25岁,就只能被吹毛求疵地被选择。到了30岁,不快点做出点业绩,好像这辈子也就这样了。


30岁好像是青春彻底的诀别线。


不论是生理上的衰老,还是是心理上的疲态,焦虑总是如影随形。


确实,城市太大,竞争太强,物价太高,在“大城市”的深井里起早贪黑地挣扎拼命,常常会被深深的无力感笼罩着,也要强颜欢笑地做一个体面的月光族。


尤其是90后,这是一出生就面对着房价飙升的一代,也是一出生就沉浸在互联网世界里享受着信息透明的一代。


胡玮炜27亿美元卖了公司,茅侃侃创业自杀,抖音突然一夜崛起,房价又翻了几倍……这些,我们都轻易知道。


因为知道,我们更加焦虑。


江湖复杂,颠沛停留,焦虑丛生。这是闯荡在大城市的90后常态。


刚毕业的骄傲早就被洗成了憔悴,剩下的,只有“什么都想要,但是什么都要不起”的无奈。



结婚生子这些程序,把我压得喘不过气。


我曾在一个论坛上看到这样一个这样一条评论:


“我打算尝试三次恋爱,第一次懵懂,第二次深刻,第三次携手到白头。但是我都26了,还没有开始懵懂,怎么破?”


我当时为这个小姐姐的幽默泯然一笑,码着字回复说,要不去抖音让国家给你分配一个吧。


结果,我还是失策了。原来国家根本分配不过来啊!


前段时间,微博上“工作差、生活穷、还嫁不掉”不经意成了热搜话题,大批网友上演了一场比惨大赛,他们纷纷晒出自己工资有多低,状况有多惨,吃透了多少苦头。


看来国家不包分配对象是个正确的决定。



在找对象这件事上,每一个人都跑不过的,就是青春。


今年前一段时间,微博上一位家长说,儿子41岁了还没对象,他愁得晚上睡觉都睡不着。还有一个妈妈说,女儿明明是年近30的博士,但相亲时可以谎称是硕士,怕年龄太大吓着男方。


我们就是这样,在父母的担惊受怕里,在世俗的三个步骤里,单纯地想找一个人结婚,谈带着明确目的的恋爱,刻意追求着他人眼里的幸福美满。


被年龄吓坏了的人,终究只是怕输给了眼角的鱼尾纹。


这已经不仅仅是婚恋焦虑,而是对尚未掉下的另一只靴子,深深的敬畏。



致焦虑的你: 真的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吗?


我有一个高中同学,高考失败,工资2400,却走了一条非常独特的路。


她一直都不爱上课,别人认真听,她在下面带着耳机悄悄地叽里咕噜。


每一次老师提问题,她只会用哑口无言,双手一摊地应对。


高考以后,没考上大学。她留在小镇上做手机售卖员,月薪2400。


这工作够廉价了吧,简直是大城市甲级写字楼里面白领嗤之以鼻的工种。果然,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我们同学中还不少人背地里嘲笑她。


即便如此,只有高中学历的她,依然每天戴着耳机叽里咕噜地念着,一下班人影就没了,原来躲去了图书馆。


她悄无声息地攒着劲头,我们都不知道她准备发什么力。


今年初,她欢喜地发了一条朋友圈:自学考过了日语N1证书啦!


原来,她一早就知道自己是“学历不够”,但是可以“专业来凑”!


日语N1考到手之后,她去上海的日企找了一份翻译工作,以此为起点,接下来准备再走上自考本科的路。


她足够勇敢,也明白自己想要什么。一开始就部署了逆袭的起点,而不是在挑挑拣拣中浪费时间。


对于这个女生,我真的是由衷地竖起了拇指头。 她起点很低,却和焦虑的我们不同。


我们受了9年的义务教育,却常常不知道自己是谁,和隔壁桌子那个人有什么不同,可以做什么,走什么路。


我们的目标,常常变成了“甲级写字楼、漂亮女朋友、五位数工资、北上广房子”。


被这些目标深深桎梏,我们自以为是,急功近利,在挑挑拣拣中消耗了所有的势能。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