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芒来小姐
如果你的孩子真有选择出生在谁家的机会,你其实是没什么竞争力的。当你强调自己为孩子付出诸多辛苦时,你也应该感激孩子不曾嫌弃。
作家尼尔·波兹曼在《童年的消逝》中写道:“没有秘密,就没有儿童时代。”作为父母,我们总想在分享中寻找共鸣,有时忽视了界限,破坏了孩子的隐私。而几乎所有的孩子,得知秘密被父母揭露,都会产生强烈的愤怒和羞耻感。就像一位网友吐槽她的妈妈:“妈妈是个偷窥狂……整天像防贼一样防着她,真的很累。”亲子关系的冷却与破裂,有时就是从父母轻易揭露孩子的隐私开始的。下面这三个隐私,父母尽量不要揭露,保护孩子成长的边界和尊严。看过一个新闻:一名大二女生因为不满父母在她的卧室安装摄像头,瞒着父母独自一人来到北京做兼职,又担心父母找她,还向警方提前报备。有网友吐槽:父母不敲门就进自己房间,反复说了很多次都不听,让他觉得很窒息。评论区网友纷纷表达共鸣:“让父母有边界感真的太难了”“所以我一毕业就离开了家”“我宁愿一个人住也不想跟父母一起住”……还有一位湖北妈妈,收拾房间时发现了孩子的日记,忍不住好奇心翻看了一下。孩子放学回家后,妈妈问起日记中的一些内容,孩子得知日记被偷看,火冒三丈。不但冲着妈妈大吼大叫,还摔门而出,直到晚上十点多都没有回来,胆战心惊的妈妈只好报了警。父母打探、窥视孩子的私生活,会让孩子感到尴尬、困扰、愤怒;父母侵犯隐私带来的不安全感,还有可能破坏孩子的自尊心。一个连自己的房间都无法守护的孩子,如何能在内心建立起自我认同?哪怕父母的用意是好的,但当孩子感到自尊心受到践踏,也会采取一系列措施来反抗父母、捍卫自我。就像一些允许家长远程监控孩子的APP,因为被很多家长用来监视孩子使用手机的情况,引起孩子们的强烈不满。
记者采访了一位小学六年级的孩子,孩子说:“我们肯定不希望家长给我们的手机安装远程监控的APP,但是没办法,谁让我们是小孩子呢,所以我们都说要去这个APP下载的链接下方留言、发评价,把它的评分拉下来,最好能退出应用商店。”记者在应用商店里一看,发现很多允许家长监控孩子的APP都被打了低分:10分满分,这些APP很多都在3分以下。为了保护自己的隐私不被家长窥探,孩子们绞尽脑汁阻止父母。然而,很多孩子正处在应该好好读书的年纪,把额外的精力用在对付父母上,还能心无旁骛地学习吗?更别说,隐私被父母随意窥探,也会对孩子的身心造成不良影响。发展心理学家研究发现:3岁左右的孩子就开始萌生出隐私意识;到了六七岁,孩子开始建立自己的隐私体系。如果孩子能建立好隐私体系,内心充满安全感和归属感,会愿意和父母谈论自己的私生活;如果父母没能帮助孩子建立好隐私体系,孩子内心没有安全感和归属感,“家”对他们来说,就成了一个不可信任的、危机四伏的地方。一辆私家车上,一名小男孩被车窗玻璃卡住脖子,怎么也拔不出来,疼得哇哇大哭。几名好心人看到后,立刻联系家长并进行施救,最终成功救下孩子。有人用手机录下了整个过程,剪辑成短视频,发布到网上,获得了很多网友的点赞。谁料,孩子的母亲看到这条视频,立刻联系发布者,要求他删除。理由是泄露了孩子的“黑历史”,对孩子未来的成长不利。这件事被媒体报道后,引发了很多争议,有人认为孩子的母亲“忘恩负义”,但更多的人觉得“就该这样做”。随着互联网、短视频的日益发展,很多人喜欢在网上记录生活。随手翻翻,就能看到很多人在“晒娃”。一位网友说,他的爸妈特别喜欢把他的事当成茶余饭后的谈资,每逢走亲戚,大家都会聊他的糗事和“黑历史”。甚至有人从他爸妈的朋友圈里,翻出他的丑照,当众拿给他看,让他感到尴尬又愤怒。在父母眼里,孩子的一切都是可爱的,忍不住与人分享也是人之常情,但站在孩子的角度来说,这可能会引发一连串“后遗症”:6岁女孩奥利弗的父母特别喜欢晒她的“黑历史”,除了丑照,连洗澡的照片有时也会放到网上。奥利弗懂事之后,对这种行为表现出极大的抵触和愤怒。她认为,父母的职责是保护孩子不受伤害,而不是利用她的“黑历史”博取关注。尽管年纪还小,但父母晒她的“黑历史”这件事,已经给她带来了不可磨灭的心理创伤。新罕布什尔大学法学院教授普朗科特说:“在许多方面,我们用数据抉择,剥夺了孩子们太多的自由。”不晒孩子的“黑历史”,把隐私还给孩子,更有利于帮助孩子形成健全的人格。作为父母,要谨慎选择分享内容,保护孩子的隐私和自尊。只有这样,才能让爱成为孩子成长的助力而不是伤害。一位妈妈偷看孩子的聊天记录,发现孩子和同学说的都是英文。她觉得好玩,把孩子的聊天记录发到网上,吐槽说:“幸好我学历还不错,小学英语还是能看懂的。”还跟网友讨论:“你们帮我看看,跟孩子聊天的到底是男生还是女生?”虽然这位妈妈没有恶意,但她偷看孩子的聊天记录,还在网上进行传播这种行为,其实无形中伤害了孩子。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儿童的尊严是人类心灵里最敏感的角落,保护儿童的自尊心就是保护儿童的潜在力量。”孩子用语言抒发感受、交流情感、诠释自我,原本是一件自由快乐的事;但父母常常打扰这份快乐,这背后,或许是害怕孩子学坏的焦虑,又或许是对孩子内心的好奇。尽管父母不是有意打扰,可孩子还是能感受到:自己不被父母信任,在父母面前得不到尊重和认同。来源:视觉中国
有句话说得好:“孩子是我们明天的种子,有着无限的可能性。”隐私,是孩子自尊心、安全感、表达欲的最后一道防线。这道防线被好好维护,孩子才能明确未来的方向,摆正道路不走偏。孩子的人生,自有他们的精彩;作为父母,我们要做那个不过多干预和叨扰,愿意为他们鼓掌的人。点击蓝字查看往期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