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句话是编剧鲍鲸鲸在知乎回答一个问题时说的,问题是”《闪光少女》中有哪些值得注意的细节“。她说了一些电影背后的小细节。比如如何让”电影团队的大佬们明白二次元是怎么一回事“。
从小就喜欢二次元的她做了一个几十页的PPT,满怀激情地向几位大佬们介绍了她眼中的二次元。梁翘柏老师听完说,这是一个很酷的世界,我们努力跨进去”。《闪光少女》就是一个关于“跨进去"的故事。
影片将二次元、民乐、古风衔接起来,让少女陈惊和小伙伴们组建一支2.5次元民乐团打破次元壁,向取笑、唱衰民乐的西洋乐同学、院长、向质疑二次元的普罗大众证明一个事实:他们热爱的事情有价值还有强大的生命力。
也在暗线里默默证明了另一个事实,自己喜欢的东西,随心坚持下去,它们会把你变成顶厉害的人。只要有舞台,这份热爱和技能到哪里都能发光。
影片中西洋乐看不起民乐是电影剧情的导火线和助推器,片中的高潮爆点一次次来源于这里,这也是编剧一直努力探讨的命题。
片中的高潮之一是民乐乐队和西洋乐乐队在教室走廊里斗琴,从古筝到竖琴、二胡对小提琴、再是扬琴对钢琴,最后唢呐出来演奏《百鸟朝凤》锁定民乐胜局。
电影尝试用斗琴的方式跨越西洋乐和民乐的隔阂。因为学生们不仅能在斗琴中领略对方乐器的魅力,而且看到对方弹奏乐器时自信洋溢的样子就像照镜子,同样热爱的心情反而能惺惺相惜。
许多人也一脚跨进了自己的青春故事里。
因为是音乐题材,真正学过民乐的人对那千百遍的练习磨合感同身受。甚至对影片里弹出的每一段乐曲都熟练在心,正如它们曾经绕在自己指尖。所以有人在评论里说,会因为放弃而遗憾。
第二是二次元的圈层文化。编剧和导演让影片里的2.5次元乐队化作二次元文化的代言人,他们一次次接受肯定、证明自己、登上更大的舞台。仿佛像世人阐释:这样的人,身上有光,这样可爱的文化圈层,就是让人上瘾。
但对于梦想的感受,我们都一样。当陈惊觉得自己不喜欢扬琴时,她跟妈妈说,不想学扬琴了。妈妈说,那你跟它商量一下吧。
陈惊揭开扬琴上的布,听它发出的声音,整个表情清透、稚嫩像在发光。
那种表情我们都有过,深深的喜欢一件事情,陶醉在它的美好和自我感动里。甚至有那种想法,因为有“它”,我才是“我”。
就像陈惊和2.5次元乐队几个小伙伴一次次捍卫自己梦想的力量。彼时渺小如尘埃的我们,心里也有一万分征服世界的勇气。
当2.5次元的乐队,在被人无视的漫展现场弹奏出一曲《权御天下》引爆全场时,我们的血液在燃烧,巴着嘴角眼泪却在飙。
当他们又当众抗议学院取消民乐招生的想法,对院长喊“我们民乐有自己的乐队,我们自己做宣传”,从而争取登上国家大剧院为少年儿童演奏时,这样式的勇气历程才是我们的青春。
初次捍卫梦想的神圣滋味比世界上任何的滋味都美好万分,哪怕拼劲全力做一件傻事。《闪光少女》想告诉观众,美好的青春里,真正闪闪发光的是柔软又坚强的初心。
明明是轻松搞笑的青春电影,却在在电影院里泪像冰雹、心如火烧的大人、小孩们,我们的梦想肯定到现在也还有力量。
在影片最后,历经艰难的民乐乐团终于登上了国家大剧院的舞台,向少年儿童宣传普及。这在某种意义上象征正统文化对二次元文化和民乐的接纳和认可。
民乐西洋乐都是音乐,哪有高下之分?二次元文化、传统文化都是文化,哪有优劣之分呢?像是把问题的作答抛给了观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