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豆瓣阅读
豆瓣阅读专注于高质量的数字内容,提供小说、美食、旅行、科幻等不同类型的作品和图书。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上海书评  ·  魏向东︱斗庐直率缶庐狂 ·  3 天前  
单向街书店  ·  摇摇晃晃,逛逛酒鬼诗人的小酒馆 ·  5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豆瓣阅读

老板说:不准备 ALL IN 的,你就准备离开吧!

豆瓣阅读  · 公众号  · 读书  · 2017-05-31 21:09

正文


 

第一次听到 ALL IN 这个词,应该是在某个互联网创投圈的媒体上,孤陋寡闻的我特意百度了一下怎么理解——百度翻译告诉我这得理解成「疲乏到极点」,而百度词条告诉我这是一个棋牌类术语,意思是押上自己全部的筹码。一般互联网创业谈 ALL IN 的,应该取的是后一种意思吧,不过的确让员工达到了前一种的效果。


一个朋友最近离职了,去办离职手续的时候,路过公司开发部,看到一条标语叫:

不准备 ALL IN 的,你就准备离开吧!

她说当时内心里就充满了吐槽弹幕。而且她并不是这个公司唯一这么想的人,陆陆续续有人离职,老板经常性的神出鬼没都让这条标语显得十分嘲讽。我没进过互联网公司,我们这个小公司也松散,不挂什么标语,不过这让我想起我还是个孩子的时候看到父母所工作的厂里的标语:

厂兴我荣,厂衰我耻。

以及,后来我倒了找工作的时候看到的另一条标语:

今天工作不努力,明天努力找工作。

想着想着,我就觉得吧,如今这互联网行业不是标榜平等创新人性化管理了么,怎么喊起口号来比血汗工厂都狠呐?然而之前喊过那些口号的企业,如今安在?

还听到过一个例子,某家公司对员工说,我们不能慢下来,否则被人分分钟替代。所以你们如果加班到晚上 10 点也干不完的话,就加班到 12 点,必须 ALL IN!作为旁观者我有一种难以言喻的感觉——如果一家公司的生死存亡系于员工每天是否要多加班,那么它活下去的意义是什么?传统制造业所谓「血汗工厂」当然也有很多加班,甚至机器连轴转,人换三班倒的事儿,可一般来说也是明明白白用加班费啊,宿舍啊,餐啊来吸引员工——当然这几招现在也不大灵了,所以出现了招工难这个现象,有些没有竞争力的企业也就一关了之。互联网企业的工作起薪是高,可是这种不拿人当人而当劳动力使的架势,还是熟悉的配方,还是熟悉的味道。

第一次听到 ALL IN 这个词,应该是在某个互联网创投圈的媒体上,孤陋寡闻的我特意百度了一下怎么理解——百度翻译告诉我这得理解成「疲乏到极点」,而百度词条告诉我这是一个棋牌类术语,意思是押上自己全部的筹码。一般互联网创业谈 ALL IN 的,应该取的是后一种意思吧,不过的确让员工达到了前一种的效果。

如果一个创始人真的赌上自己的全副精力以及身家性命去创业,大概可以算是一个有点儿励志的故事,但一般来说我们也不太提倡,创业应当理性而不是赌博——这两者的区别在于在创业的时候目标、资源(人财物信息等等)和行动计划三者得有个基本的匹配度吧,好歹得设计个盈利模式,算个盈亏平衡点吧。创业计划从逻辑上没问题了在实施中还会遇到千难万阻,逻辑上有漏洞的实际中想补,一边干一边调整,大概就更难了。

当然 ALL IN 作为一种姿态,展现给合作伙伴、下属和投资人还是非常正能量非常重要的——这是你一心想要实现的理想,所以百分百甚至一百二投入去干不是很应该的吗?在现实中我们也看到有些人会兼职创业,几个人合伙开办一家公司提供服务或者产品,但创始人中有人因为无法放弃稳定的收入啊、需要保持一些资源啊,因此不能全职创业,这种后期出问题的概率会更偏大一些。

但对我来说 ALL IN 这个词儿似乎还是充满了在赌桌上孤注一掷的不祥之感。虽然我不算迷信,但中国人做生意,毕竟传统上还是讲究好口彩好意头。孤注一掷的事儿经常是英雄末路的最后一根稻草。孤注一掷的事儿虽然也有可能能赢把大的,可是要是手风不顺的话,后面的事儿简直可以脑补一出「浙江温州江南皮革厂倒闭了」。毕竟商业就是商业,企业不会因为员工上有老下有小有房贷车贷而雇佣他,市场也不会因为一个创始人倾尽全力就买账。所以 ALL IN 适当提提,可以感动他人,但不要迷惑了自己,更不应该成为一种道德绑架勒索他人跟你一起上赌桌。春药虽好,可不能多吃哟,就算一夜十次,可第二天起不来了,也不是啥可得意的事儿。

干我们这行的,其实十分相信企业文化、氛围、老板 CEO 之类的个人魅力对企业发展的影响,一个人除了工资,总归还是想求发展求归属的。但是 ALL IN 这种文化,总觉得不太符合人之常情,而不符合人之常情的东西大概难以持久。如果我们开办企业,招募员工,我们不是首先要假定员工是个中等能力的普通人么,随之我们才能制定相应的制度、流程、薪酬激励方案等等。而互联网行业似乎倾向于假定自己的员工全是能力和意愿都十分超群的高绩效员工——也许那是谷歌,但肯定不是目前国内的互联网创业公司。

我理解互联网行业的高起薪和后面较为平缓的涨幅,这是一种薪酬策略解决的是这样的问题也就是从市场上先掐尖新生人才(应届毕业生),把优秀又年轻的人才聚拢到行业和企业中,然而因为业务模式相对单纯,岗位成熟期相对比较短,因此并不需要太多综合性和资深人才。鼓励这样的年轻员工 ALL IN 也更容易激发他们「我们在完成一件伟大工作」的使命感和雄心。

然而 ALL IN 最大的问题是解决不了经营的问题。一个企业的创始人\CEO 们要解决的问题并不是内部,而是市场、是用户、是快速的增长、是现金流烧干之前投资能到位续命。如果一个企业兴旺蓬勃,员工所做的工作都能反映出他们的价值——能从数据上看到用户的增加和活跃、好评如潮、营收的增长等等,那么不用特意打鸡血,员工会自然而然被这种大好形势和盼头激励,奋勇前行。然而讽刺的是,特别强调员工要 ALL IN 的企业,往往却是做不到这一点的。可是员工又能比企业傻几分钟呢?如果跳槽能带来更好的收入,为什么要傻傻的 ALL IN,今天的 ALL IN 如果不能带来真实的价值,明天的裁员也并不会因为曾经的辛勤工作全情投入而有所宽容。

 - 本文来自豆瓣阅读专栏 - 

槽意人生

作者 懒人老猫

没有槽点就没有段子手,有段子手也解决不了满怀槽点,有了槽点怎么办,我们一起吐啊一起吐,适量吐槽有益身心健康。

↙  点击阅读原文,阅读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