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读者
《读者》杂志官方订阅号。 中国人的心灵读本,全家人的精神纽带。
目录
51好读  ›  专栏  ›  读者

人物 | 阿涩:他要做第一个走遍全世界的中国人

读者  · 公众号  · 杂志  · 2017-06-25 19:59

正文


文 | 虢雪



“走到玉林路的尽头,坐在小酒馆的门口……”一首《成都》让人对市井街头有了神往,今天文章的主人公阿涩,也是且行且走,且看且思,在遍寻着世间的美景。

 

不一样的是:他要走要看的,是整个世界。

 

2001年07月,背包自助游历了欧亚24国家和地区;

2004年09月,带父母游历欧洲;

2008年,48个国家;

2012年,63个国家;

2014年,100 国家……

 

“现在是163个国家,明天出发,还有十几个。”

 

环球旅行家阿涩说。

 

他的回答轻松自在,丝毫没有因为临近跨越洲际的旅行奔波而表现出半点仓促。

 

据统计,全世界只有200多人,曾亲身造访过200个国家。而这其中,尚无一个中国人走遍全世界。2014年,阿涩创立“国家收藏者”俱乐部,启动了他的“走遍全世界”计划。他将用5年时间造访这颗星球上所有的国家和地区,把“第一位走过247个国家和地区的中国人”的荣誉,收入囊中。

 

这是一个听起来有点疯狂和不可思议的事——在很多人看来只发生在儒勒·凡尔纳的《环游世界八十天》里的故事,真的能在这个北京爷们儿身上变成现实?


(在南极)



想看不一样的风景,就要走一条不一样的路

 


“我更愿意在人生的旅行当中,让自己看到的更多一些,更丰富一些,角度不同一些。”

 

2001年7月6日,32岁的阿涩背上背包,“(背包旅行)是当时比较浪漫、时尚的旅行方式”,开始了他的人生旅行。

 

他乘火车从北京到南宁,然后改乘国际列车到达越南首府河内。按照设想,他将在接下的10个月里,完成48国的游历。但因为签证问题,他不得不改变行程。当时,还没有那么多国家对中国实行免签,加上签证本身有期限,需要精准的计算到达和逗留的时间。这一切都对行程产生了影响。


(在帕劳)


比如印度之旅。

 

他将材料交到印度驻北京大使馆,但签证却要到印度去,一个周期是45天,按国际惯例,他可以从尼泊尔坐火车穿越印度抵达巴基斯坦,这样就能获得过境签,可计划终究没能实现。

 

背的是旅行包,住的是青年旅社。为了不让别人笑话一个32岁的人还住青旅,他特意找老师办了一张国际学生卡。在旅社,他跟来自世界各地的年轻人一起喝啤酒,聊天,通过这样的交流,来分享彼此的经历和故事,很多时候,他的下一个目的地和路线的规划,都是从这些聊天儿信息中获得的。


(与“寿司之神”小野二郎在日本)


走出去,感受到这个世界的广大,同时,又感受到这个世界最真实的一面。

 

“我感受到来自这个世界的冷漠,并且感到痛苦。”

 

原来这个世界,和书上描述的,不太一样。

 

在巴黎这样的大城市,你的相机丢了,居然会有贼!

满大街都是凌乱的涂鸦!

青年旅社一出来,满大街的狗屎、破房子、孤寡老人……

 

想要问路,却遭到白眼或者嫌弃,有的人更是根本就不愿理睬你,每个人都行色匆匆做自己的事情。


这个时候,那种异国他乡的孤独感便油然而生。

 

苍穹之下,你是一个人孤零零在大地上行走。


(在澳大利亚)


但孤独并不是旅行中逾不过去的屏障,你也可能遇见一个洞穿你窘迫的人,他特别关照地转身,用蓝洼洼的眼睛看着你,“what can I do for you?”并且为了照顾你,会选择用流行的第三方语言进行交流。

 

“你会觉得,你一下子就抓到了一棵救命稻草。”

 

孤独,往往是浩瀚呼啸而来,而温暖,却总是不期而遇。

 

冷暖人间,大概如此。

 

这似乎是每个旅行者,都必走的漫漫长路,正因为这条路的与众不同,也才因此有了更加别样的风景。

 

 

“人生,就像是一场旅行”

 


“因为山就在那里。”

 

在完成人类第一次登顶珠峰的壮举后,新西兰登山家埃德蒙德·希拉里(Edmund Hillary)在回答记者问题时说了上述的话(原文是“Because the mountain was there.”)

 

为什么我们要旅行?因为风景就在那儿。

 

你走过去,在路上,靠近它,才会发现,原来人生和旅行是如此的相似——从生到死,每个人都在完成这样一个旅行。


(在土库曼斯坦录制——地狱之门)


“我小时候看《简爱》,女主人公简爱在庄园做家庭女教师,她爱上了庄园的主人罗切斯特先生,她跟他说:我们的精神是平等的,就如你我走过坟墓,平等地站在上帝面前。‘在人生的旅途中,归根结底人们是一样的。”

 

就在阿涩第一次从尼泊尔返回拉萨的路上,因为身上没钱,又患上重感冒,司机将他拉到定日的时候他开始高烧不退。到了晚上,他熬不住了,于是就向同屋住着的人求助。对方很热心,披着被子买回来一罐氧气,而且还带回来一截蜡烛,让他借光看说明书上氧气管的用法。

 

阿涩不敢睡觉,生怕睡着以后就醒不过来了。

 

扛了一夜,他晕晕乎乎离开的时候,连钱也忘了还对方。

 

“但愿那大哥还认得我,再见面时还记得我欠他40块钱。别看钱不多,但那罐氧气和蜡烛救了我一条命。”至此,阿涩明白一个道理:生命就像一根蜡烛,从点燃到熄灭只是转瞬之间的事,做任何事情都千万别留遗憾,一定让生命之烛充分燃烧。

 

他左胳膊上有一个蜡烛纹身,也是在那件事之后刻上去的。


(阿涩在玻利维亚)


还有一次,因为一个疏忽,打了一个小盹,他错过了换车的站。好心的老乘务员给他支招,他“背挎拎抗”着五件行李爬上爬下,才钻进停靠在二站台的正确列车。

 

在人生这趟旅途中,没人能准确预测下一秒会发生哪些意外,会邂逅哪些惊喜,可能山重水复疑无路的你,忽然一抬头,碰见柳暗花明又一村;也可能春风得意马蹄疾,一刹那就变成黑云压城城欲摧;你会沉浸在土库曼斯坦的“地狱之门”中震惊又颤栗,你会奔跑在玻利维亚的“天空之境”里兴奋而肆意;你会在南极叩问生命的意义,你也会在赛马拉体会生活的奥秘——

 

故事,都在路上埋下伏笔,也在途中等待垂青。

 

生命如想蜿蜒跌宕,大开大阖,必由故事穿插其中,承上启下。

 

“(通过旅行这件事)证明我们的生活并不仅仅是忙着今天的工作,忙着揣测老板开不开心,忙着为何采访者沟通而挖空心思。类似于这样的事(太多了),很多基础的东西大家反而忘掉了。”

 

 

“旅行,是为了让精神获得愉悦”

 

 

2014年,阿涩笃定信念:拿着中国的护照,走遍全世界所有的行政区划。


2016年,43个南北美洲国家和地区阿涩完成了38个。

 

2017年他想将大洋洲全部走完,想去新西兰感受毛利文化,追寻霍比特小镇的风光和蒂卡波湖的星空。

 

“旅行是为了我自己,满足自己人生最大化的一种体验,而不是秀给别人看的,所以我不会做很冒险的事情。我希望在2019年,可以走遍全世界。有句话说“路的尽头是超越”,因此这不是终极目标,也不是终点。旅行改变生活,我的旅行不是走马观花,而是试图在路上寻找精神世界的诗意。

 

在旅途中,阿涩更愿意把自己当做一个“旁观者”,他不太愿意打扰别人和生硬地介入他们的生活。在一个适当的距离下,你可以更加清楚地看到人们真正的生存状态,而不是你架起一台机器这么简单和一概而论。

 

哪怕这种状态,并不是人和人之间真正的沟通方式,而只是在特定环境下接近于真实的一种世故。“最真实的状态是你背着包,走进一个城市,但这个地方可能并不在乎你,关心你,甚至欢迎你”但即便是作为一个主持人的身份,或者游客的身份去和大家进行简单的交流,也是人生的一种真实状态。


(阿涩在肯尼亚马赛马拉)


很显然,阿涩享受这个状态。


“你在整个旅行的过程当中,你的目的是为了赏心悦目,获得满足感。无论他是为了征服还是什么,都是这样的一种感觉。”

 


“无需逃离,生命自有诗意的栖息”

 


阿涩是北京人。

 

“作为一个北京人,任何城市都无法替代北京。无论是上海的现代化还是西安的兵马俑。”

 

谈及当下年轻人“逃离北上广”的现象。

 

阿涩反问:城市是什么?

 

“以前我们的北上广还没有发达到现在这个样子的时候,你会发现很多人移民去一些先进发达的国家,去哪儿呢?去那些地方的城市,为什么?城市是人类文明的智慧,它跨越了第一生产力,聚集了很多的能量、闲暇时间和一些有才能、意趣、情趣的这些人。我们老说小隐于野,大隐于市。为什么企业家和那些成功人士都会聚在城市?我们不管这件事(逃离北上广)对或者不对,但我觉得在城市当中,如果你选择逃离,或选择另外一个地方,可能是因为个人的能力和心智水平所限。因为这个世界不会在意每个人个人的喜好,自己没有达到或者没有满足这个层级的时候,应该反思,为什么不在这里产生最大的价值,而去选择逃离呢?压力谁都有。”


(阿涩在法国)


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就是看清生活的真相之后依然热爱它。

 

他同时反对年轻人辞职旅行。

 

2001年,32岁的阿涩尝试以背包客的方式去旅行,住青旅、住小旅馆、用火车通票,觉得很有趣。但回过头来,他非并鼓励年轻人辞掉工作去看世界,也不太喜欢背包客、沙发客和穷游的方式。

 

“年轻人应该学会的是如何成熟起来,应该学习如何担当、如何给予别人,而不是一味地张手去要。应该利用年轻的优势,去多学习、多掌握自己的生存技能,获得更多更好的发展空间,给予自己的父母、爱人、孩子最重要的生活保障,而不是辞职,在街上流浪。”


在马耳他


我们无需逃离城市,就像我们无法走出青春的困惑和中间的踧踖,这些都是宝贵的财富,和积淀。我们更无需逃离任何地方,因为生命自有其诗意的栖息。


阿涩认为,一个真正的旅者,应该是知识的、社会的、道德的和政治的。但最首要的:他应该是思考的。所谓“行成于思,而毁于随。” 


正是这样的思考,形成了一位旅者的世界观。


也即他对这个世界的看法。

 

采访临近尾声,他说:“今年走遍大洋洲,明天出发,14个国家。明年是重头大戏,非洲!全是小地方,一个接一个。”非洲被他这么一形容,似乎变得格外有趣起来。

 

这个让别人直呼其“阿涩”的北京爷们儿,真是太有意思了。


编辑:虢雪


《读者》30年最棒的文章!点击图片,购买《1000个故事:30年最美的风景》品味读者创刊以来最经典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