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华夏基石e洞察
这是华夏基石管理咨询集团的官方微信自媒体,管理专家彭剑锋、包政、吴春波、陈春花等是其主要撰稿人。我们努力提供最具原创性、思想性和实践意义的管理文章;我们深度剖析最佳实战管理案例;我们零距离互动答疑解惑企业各种管理问题,提供咨询解决之道。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生信菜鸟团  ·  ChIP-Seq 分析流程-上游 ·  昨天  
生物制品圈  ·  盘点 | ... ·  昨天  
BioArt  ·  Nature | ...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华夏基石e洞察

干货!是时候展开一场高质量的人才盘点了

华夏基石e洞察  · 公众号  ·  · 2024-06-23 08:50

正文

  • 文 / 夏惊鸣 ,华夏基石高级合伙人、业务副总裁,华夏基石首席人才官CHO导师

  • 来源:华夏基石e洞察(ID:chnstonewx)

  • 根据华夏基石首席人才官CHO《打造干部铁军》主题授课内容整理 ,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未经本人审核

我们说,商业逻辑往往决定了组织 ‍‍ 。组织往往会有一些关键岗位。管理岗位当然重要,还有一些 ‍‍ 业务和专业岗位也很重要。包括针对干部也有两种说法,狭义的主要是指 ‍‍ 管理干部,广义的会把专业类、业务类人才也纳入干部管理的范畴,即 ‍‍ 人才管理体系。

在干部管理体系的基础上,往往存在两类评估:一,目标管理,即业绩评估;二,数字能力模型,即数字能力文化评估。

评估的结果要 ‍‍ 形成内部档案。内部档案中,可以用九宫格的方式,或称为员工曲线九宫格,把 ‍‍ 每个人的评估结果表达出来,并进行人才盘点。

有了人才盘点,整个组织的人才状况、继任情况、个人情况就都可以做到心中有数。接下来,还要做 ‍‍ 继任、 ‍‍ 选任、晋升、调整、淘汰等动作。 ‍‍ 这些动作的 ‍‍ 背后,是成长体系、培养体系的建立与完善,其中有培训、自我发展教育、挑战性任务,等等。当然,我们 ‍‍ 也可以做一个专项的或专业的培养计划——这就 一个框架模型。

‍‍ 人才盘点是一个关键,但其流程并不复杂,是在战略分析之后,即分析组织现状 ‍‍ 以及构建人才的标准之后,召开所谓的人才盘点会议,输出盘点结果,制定人才规划,之后再 跟踪进度、结果、应用,是这样一个大的流程。

01

如何开人才盘点会?

其实, ‍‍ 组织现状 ‍‍ 就是组织盘点,当然它和个人盘点不一样。个人盘点是基于这个人的能力、 ‍‍ 业绩经验、经历进行的盘点,而 ‍‍‍‍ 组织现状是盘点组织到底有没有出问题,效率高不高,协同有没有阻滞, ‍‍ 梯队是什么情况,等等,是按照管理的结构来组织的“会诊”。如果组织有问题,下一步我们应该怎么办?要调整。要在哪一梯队上强化建设?激励机制、组织结构怎样优化?都是组织盘点。

盘点会怎么开?会前 ‍‍ 准备盘点资料,从下往上, ‍‍ 每年都要按照一个既定的时间节奏、套路展开。

通常,盘点会的起始时间在上一年的年底,因为这个时段要完成战略解码。当战略目标或者说组织绩效确定之后,从第二年的春节开工后就要按步骤进行。也就是说,目标确定之后,要盘点我们的组织和人才能不能支撑 ‍‍ 目标实现。这是人才盘点会要做的一些准备工作。

‍‍ 盘点会有几种方式,通常要对 ‍‍ 比较好的、比较差的、有意义的、有不同看法的、 ‍‍ 大家分歧比较大的评估结果进行全面拉通、盘点。对一些重点的人才,要召开述能会,要对个人的业绩,所解决的问题和所达成的效果给予总结、论述,把自己的能力和水平充分展示出来。最后是校准,对于结果持有异议的情况,要通过一个小规模的拉通会来校准。很多企业 ‍‍ 也使用了人才测评工具,但其实并不如人才盘点更加有效率。

02

盘点结果如何用?

有了盘点结果,就可以应用于组织优化和个人优化了。从组织的角度,可以应用于组织结构、晋升、岗位调整、关键岗位竞争、人才培养、人才招聘等。从 ‍‍ 个人层面,人才盘点的结果要反馈给对方。

注意,这里 不是反馈继任计划,而是反馈盘点得出的个人的优势与不足,以便个人制定未来一年的基于自身的提升与发展计划,也可以明确教练给予辅导。

1. 九宫格表达

‍‍ 盘点结果的表达 ‍‍ 往往会采用九宫格的形式,一个人 ‍‍ 的潜质、素质、能力甚至文化都会包含其中。

‍‍ 九宫格实际上是一种思维表达方式,它既可以用九宫格,也可以用四宫格、五宫格、十六宫格,但都不外乎 ‍‍ 两个维度,一个是绩效维度,另一个是素质能力维度。

格子的多与少,表达的是人与人之间 ‍‍ 差异的程度。

总的来说, ‍‍ 我们应重点关注两端:一端是超级明星、 ‍‍ 明日之星,即表现出色者,另一端则是 ‍‍ 绩效欠佳、不能胜任者。中间是什么?是稳定的贡献者, ‍‍ 这一类人通常较本分、踏实、敬业, ‍‍ 能够按照我们的要求完成或更好地完成既定的任务。

我们所示例的是阿里的“五宫格”,相对应的,华为采用的是十六宫格。不论形式如何,如果我们对前面介绍过的那些底层逻辑有充分地了解,对这类数据自然会一目了然。 ‍‍

人才盘点有什么好处呢? ‍‍ 首先,九宫格可以表达公司的人才状态。

如上图,该公司的明星人才有5个,占比6.4%,相对还算正常,核心人才数量也基本符合要求,但明日之星占比 ‍‍ 6.4%就显得太少了。这种情况属于青黄不接,‍‍有可能会导致人才断层。 ‍‍ 另外,骨干人才的比例在50%左右比较合理,比例不当的结构很可能会影响执行力。再看,这家企业的核心人才,即绩效比较好, ‍‍ 潜质平平的人才有15%左右,这个比例相对不低。

从上述比例看,这家企业一定是总监在干经理的活,经理在干员工的活。为什么呢?因为 骨干人才较少,有可能存在结构失衡的问题。继续年, ‍‍ 稳定人才比例为24.38%,这是指潜质平平,绩效也一般的才人情况。这个比例也不低,说明组织可能出现了板结,大家都不够主动。低绩效人员的比例偏高,说明企业 ‍‍ 缺乏竞争流动的压力。其中最核心的是前面三个问题。可以一目了然地看出企业的状态。

上述状态被表达出来之后,每一个层级的状态 ‍‍ 也可以表达出来了。 ‍‍ M1×1是什么?M2×1、M3×1 ‍‍ 大概会有什么问题?人才结构合理不合理?人才梯队的整体情况就得到了简洁而又清晰的整体描述。

2.继任地图

‍‍ 再看这家公司的梯队的情况。

‍‍ 从公司整体到所有部门,从 ‍‍ 总经理到研发、销售、生产,可晋升、可培养、可继续、可淘汰的比例分别是多少?很显然,他们极度缺乏 成熟的、准备好的接班人员。

具体到 ‍‍ 每个关键岗位的接班人状态呢?

如上图,它只针对关键岗位,不针对一般岗位。首先,‍‍颜色代表着胜任度。这家公司 ‍‍ 能够胜任的是A总经理、a1总监、c2总监、D总经理; ‍‍ 有待观察的是 ‍‍ a2总监。c2总监不太胜任,还存在明显差距;B总经理也不合格,接班人也 ‍‍ 空缺;b1总监目前缺位。这是当前的现状。

‍‍ 接班人的角度,总裁岗位有1、2、3,既有 ‍‍ 一年可以接班的,也有1~2年、3~5年可以接班的 ‍‍ ;xx ‍‍ 中心的A总经理只有1~2年才能成熟的接班人,没有能够立即接任的;xx部a1总监有近期和远期成熟的接班人;xx中心C总经理有离职风险,要关注, 但他也 缺乏随时能够继任的人。

‍‍ 接下来,我们就可以让公司、部门 ‍‍ 指导个人,把每一个 ‍‍ 岗位用表格的形式表达出来,比如 ‍‍ 国家代表、公共关系高级经理、总监、研发总监等现任干部的名字,以及他的人岗匹配程度。当然也包括马上可以接任的、1年内可接任的、2~3年可以接任的,等等。 ‍‍ 用表格的形式,我们就可以形成重点培养的后备人才的人才库。

‍‍

接下来,我们再看个人地图。

这是一张个人记录。它也是一份个人档案,因此非常重要。 ‍‍ 很多人才档案收录了许多无意义的信息,并不能反映这个人行与不行,因此也不能为用人决策提供依据。真正有效的人才档案一定要围绕赢的标准来记录,使我们掌握某一个后备人才的基本情况和目前情况,他的 ‍‍ 业绩、核心素质,是不是敢打仗、会打仗? ‍‍ 表现如何?打胜仗时的表现是什么?格局情况、关键经历、业务经历及其宽度,是否 ‍‍ 管理、激励过队伍?经过0~1年的观察培养,看他有没有扭转局势的经历,是否处理过复杂问题,等等。

通常个人档案 ‍‍ 掌握了这样一些信息之后,我们就应该能够得出结论:此人的优势是什么,发展方向是什么,也可以判断需要给予他哪些方面发展建议。这样做,才便于人才的分类管理。比如, ‍‍ 明星员工重点培养,个性化激励——这是重中之重,也是管理的重点; ‍‍ 未来明星加强业绩辅导,讨论职业的匹配度; ‍‍ 高绩效贡献者合理激励与保留,保证他在原有岗位创造更好的绩效,但不考虑如何升迁;低绩效这部分人降薪或者辞退,同时寻找继任人选。

‍‍ 3.一号位是重中之重

前段时间有一个热点事件,即网传的俞敏洪和东方小孙联手,希望在新东方去董 ‍‍ 宇辉化。如果真相果然如此,显然就是一个愚蠢的做法。 ‍‍ 对于一号员工,我们的工作重点是打造一个不依赖个人的组织。但在东方小孙这里,则演变成了“去一号化”,‍‍说明这个组织已经失去了战斗力。怎么能“去一号化”呢? ‍‍ 这是一种错误的导向。“一号” ‍‍ 是企业管理的重中之重,是需要倾斜激励和重用的人才。如果企业把这样的人才排挤出局,‍那么它一定没有未来,因为它在人才理念和人才策略上犯了 ‍‍ 导向性错误。

面对一号员工,正确的做法什么?

是委以重任,扩大职责范围,提供更多的锻炼机会。 ‍‍ 物质上要提升待遇,精神上要给予表彰,将他们 ‍‍ 树立为标杆,并且倾斜资源去培养。因为董宇辉就是这样的一号员工,所以新东方可以“多董宇辉化”,不能“去董宇辉化” ‍‍ 。当然,企业可以开辟不同的频道,让更多人升上来,成为一号员工。 ‍‍ 董宇辉继续说他的天文地理,可以让另外的人才去推美妆、谈足球,让将星始终闪耀在企业平台和客户、消费者的心中。反之, ‍‍ 如果一个人崛起了,就要把另一个人排挤出局,其结局注定会很悲哀。

‍‍ 对于这样的理念,我其实是一以贯之的。曾经,我与一个电力设备企业合作。他们有一个副总能力很强,但老板比较防备他,认为他 ‍‍ 未来可能会做出不忠于企业的行为。 ‍‍ 我知道以后,曾经和这位企业家做了一次深谈,告诉他,这样对待下属,从方向上看是错的。为了不挫伤他的自信,我把他比喻为清朝的第一皇帝皇太极,把他的副总比喻为少年时代即跟随皇太极东征西战,曾立下赫赫战功的鳌拜。历史证明,从努力哈赤时代到被康熙治罪,历经后金、前清两朝四任皇帝,最终权倾朝野,被皇帝视为最大威胁。假如皇太极有准确的历史预见性,是不是可以替少年玄烨,未来的康熙皇帝提前把他杀掉?不能,因为在皇太极继承后金汗位,到后来改国号为“清”,再后清军入关,正式结束明王朝统治的阶段,他主要的工作是衷心辅佐皇太极“平定天下”。此时的皇天极,不可能会料想到有朝一日,他的孙子康熙会认为这个人会造清王朝的反。所以他任用鳌拜,主要的原因是因为他能打胜仗。

而对于这家企业来说,老板现在所能做的,就是激励这位出色的副总,把他的能力发挥出来,带领组织打胜仗。如果能人一上来,仗还没有开始打,就要考虑如何防范他将来会不会造反, ‍‍ 那么试问,还有哪个能人能为这样的企业家所容呢?

当年,蒋介石就犯了这样的错误,兵马未动,就出现了所谓嫡系和旁系的区别对待。在这种情况下,军队的战斗力从何而来? 企业家要想办法激励多的一号位涌现出来,而不是仅着眼于“防患未然”。

所以,如图所示。 ‍‍‍‍ 绩效好的1号宫格应当竞升、加薪;2号的潜质尚好,但还应有差距,所以可以 ‍‍ 加薪,但要在有机会时再给予晋升;4号是只加薪,不晋升。

‍‍ 6、8、9应该降下来。其中,6号的潜力还可以,但他的绩效不好,是不是意味着职位与人的不匹配?所以要 ‍‍ 先调整职位; ‍‍ 8号潜质中等,只是技巧不够,能力是可以认可的,所以可先降薪,不降级;9号要降薪降级, ‍‍ 未来如果连续两年保持在这个水平上,就要考虑淘汰。

4.输出人才优化计划和组织优化计划

‍‍ 这只是一个示例,但它说明,要根据图表判断结果, ‍‍ 提拔一批、调整一批、优化一批、培养一批、引进一批——这就是人才计划。

这些内容就是 ‍‍ 人才档案,可以根据每个人的情况,对 ‍‍ 谁能打胜仗,谁不能打胜仗了如指掌。在企业的实践过程中,有些模型过于复杂,过于追求形式,语言特别漂亮,但却把最核心、最具质感的内容掩埋了。 ‍‍ 我的建议是,做人才档案要内容重于形式, ‍‍ 至少区分出敢打仗、会打仗、打胜仗和有格局的人。 ‍‍ 另外,还要把每个人管理的经历、带队伍的经历、做业务的经历,以及宽度都表达出来。 ‍‍ 老板或是人力负责人一页页地翻过去,通过这些经历就能发现员工背后的潜质、能力,‍‍就能摸清人才情况,对谁能做什么事、怎样调整,做到心中有数。

‍‍ 所以,在这里我想问题大家,人力总监怎么做 ‍‍ 业务的伙伴?组织优化计划要求我们做什么?一是调整人力体系,人力太过分割、效率慢会阻碍业务发展。

‍‍ 上图是我刚刚辅导过的一个公司,他们的 ‍‍ 人力 ‍‍ 分了很多部门,结果公司最重要的管理部门的管理效率最低,而且这 ‍‍ 居然变成了企业的重点问题。

‍‍ 另外,打造铁三角的营销体系是一个重要的组织变革。要做好客户经理、技术经理、教务经理的角色认知建设和变革。组织变了,考核激励也要跟着变化。 ‍‍ 组织要求谁来完成,要落实于计划,明确责任人,这件事就可以落地, ‍‍ 并形成抓手。

03

盘点即评价

人才盘点的流程关键在于评价 ‍‍ 各部门以及盘点会议。

首先,前面这些表格,都是结果出来以后的应用,能让人 ‍‍ 一目了然。而人才盘点的 核心在于评价,在于盘点。盘点也是评价 ‍‍

第二,‍‍大家对盘点标准的理解 ‍‍ 可能不一致,因此要加强认知建设, ‍‍ 要反复地宣贯,用来统一认知。这个工作并不简单。我一直认为,绩效管理在一个企业没有三年的时间根本做不好。 ‍‍ 绩效指标管理流程,可能3~4个月就可以设计出来, ‍‍ 但是要做好做顺,一定要有三年的时间。 ‍‍ 第一年,工作任务繁重,还要叠加考核,员工肯定有抵触。他需要逐渐才能体会出考核的作用。第二年,员工可能刚刚上道,但对于做得不好的人,还是需要辅导。到了第三年,绩效管理 ‍‍ 才可能 ‍‍ 真正上轨道。这里存在一个认知和建设的过程。如果企业认为时间紧迫,不能等三年怎么办?就要加速这个过程,把里面可能出现的误差总结出来,把教案 ‍‍ 设计出来,集中时间培训。但这并不是说,培训之后就会马上进入康庄大道,问题永远会存在。所以,还需要不断地复盘。这就要求管理者一定要把评价能力、绩效管理能力 ‍‍ 作为重点,甚至专项考核。一方面是培训、复盘,来回折腾,另一方面要考核。

‍‍ 第三,绩效评价对素质、能力的要求。首先,我们 ‍‍ 不用对每个人做评价,只需把前20%、 ‍‍ 后10%区分出来,重点 ‍‍ 确保准确,就能减少难度。前20%是我们提拔的人,后20%是可能会降职降薪或者淘汰, ‍‍ 中间是那些老老实实干活的人。树立了这种思维, ‍‍ 事情就容易操作。

同时 ,我们评价一个人的能力素质,要看的一定是他在做事时敢于担当的一致性,不分业务、不分专业、不分场景。 ‍‍ 比如,我去俄罗斯做销售,市场久攻不下,我敢于担当; ‍‍ 研发 ‍‍ 有个技术一直攻克不了,我不惧流言,敢于继续深耕;生产有质量问题难以突破,我能挺身而出,穷尽一切方法攻克瓶颈……这些都是敢于担当的表现。我们要看到,评价背后,人才的关键历练和经历,比如周期性经历,是否 ‍‍ 经历过0~1的突破?有没有 ‍‍ 经历过扭转局势?有没有解决过复杂问题?等等待。

但是在这个过程中, 也存在程度不同的行为。比如,相比较对攻克技术难关,敢于和某脾气古怪的研究员打交道,就是相对比较小的能力了。所以,我们对 ‍‍ 这种程度的不同,也要有区分的能力。

怎样区分程度的不同呢? ‍‍ 要通过关键事件具体分析。当然,关键事件不是考察到每一个人,我们只要盯住前20%和后10%,以及关注那些有意义的、 ‍‍ 有不同意见,并且分歧很大的人的关键事件就可以了,对他们给出评估报告即可。尤其是针对前面的20%,因为我们最终要提拔的是这部分。 如果像过筛子那样,把企业中的每一个人都梳理一遍,那我们管理的本末就倒置了。 ‍‍

‍‍ 评价要怎么做才好?第一,‍‍评价本身是个世界级难题, ‍‍ 没有什么工具方法能帮助我们实现100%的公平。要想把每一个人都区分出来也是不可能的,没有人能做得到。其次,要想把评价做好,‍‍一定要追求导向正确、 ‍‍ 数量精确。一定是由人来评价,而不是用表格把人“算”出来,它只能为我们提供一些依据。

华为一直这样操作:先有主观判断,再来计算,但不打分,就按照他的指标完成情况和述职报告情况来评议、区分。最终区分出哪些人是前20%、哪些人是后10%、哪些人在中间。 华为一定要把绩效管理作为管理者的一个重要的考核指标,这是企业管理能力的体现。 ‍‍

我们为什么认为绩效管理是世界级难题?因为它不是工具,不是方法论,它的背后需要管理人员具备高超的领导力,‍‍需要人去评价。原来备受推崇的KPI受到过批评,平衡记分卡和OKR也是如此, ‍‍ 那么问题到底出在哪里? ‍‍ 在于评价不应该由工具和方案来主导,而是我们人力资源的从业者,是各个直线经理人作为将军人才对人的评议。

绩效管理作为一个 ‍‍ 角色认知的专项培训和建设项目,没有捷径, ‍‍ 没有深造,只能 ‍‍ 老老实实地提升每一个人打胜仗的能力和他的绩效管理能力。再次强调,绩效管理一定要导向正确,不要追求数量,首先是大致区分出前20%和后10%;第二是区分, ‍‍ 不是衡量;第三,要确保组织绩效好定义、好衡量。

‍‍ 比如,今年的利润增长了200%,这个组织绩效说明,团队打了胜仗。如果 ‍‍ 组织绩效不佳,就证明团队打了败仗。所以首 ‍‍ 先是确保判断正确。判断正确了,结果就不会产生过度的偏差——反正将军 ‍‍ 带着这个队伍 ‍‍ 打了胜仗。至于我们给这个仗打多少分,怎么评价还在其次。

‍‍ 后面是指标,要事前约定、动态调整和秋后算账相结合,不让KPI绑架我们的行为。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