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车缓缓驶入了站台,看着窗外静静流淌的松花江和沿着江边一路延伸到远方的路灯,逐渐找到了那种熟悉的感觉。这个在我18岁前每天都生活、了如指掌的小城市,自从我上了大学之后,停留在这里的时间越来越短。(图片来自豆瓣@隔壁山田组组长)
这里有从小在上面放肆打滚还偷偷大口吃过的皑皑白雪,有弥漫着被烧着的稻草气味、门窗前挂着一串串大蒜辣椒玉米的村庄,还有自带幽默、说出之后再也不用担心会引起大笑的东北话……
吉林的冬天,大雪不难见,尤其在临近除夕那几天,风雪尤其猛烈。上大学之后走南闯北也见识过全国不少地方的雪,很多地方下雪都是稍稍“意思”一下,但始终都觉得单薄寡淡了些。
今年踩着新年的脚步,终于赶在除夕之前从北京回到吉林,走在街上偶尔能感到扑面而来的风一阵冷、一阵暖,果然第二天窗外卷起了不小的风雪。大雪足足下了一整天,大风在居民楼之间转着圈儿地吹,大雪伴着风也打着旋儿地落。一下午的时间,雪就下到了脚踝处,厚厚的雪使走路变得困难,每走一步都有清脆的“咯吱”声,听起来像是小时候用力咬碎的糖果。
家乡的马路很宽,上面行驶的车却不算多,大雪压下了汽车尾气的味道,只剩下寒冷,仔细闻一闻,凛冽寒风之中裹挟着淡淡煤火气的味道瞬间盈满鼻腔,甚至还有一丝冰凉的草木的清香。心中不禁暗叹一句,对了,就是这个味儿。
我之所以觉得其他地方的雪太过寡淡,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满大街和雪相配的貂皮大衣使得老家的雪多了几分厚重和血性。年前与母亲逛菜市场,天上还飘着清雪,菜市场里不论大姑娘小媳妇,大爷还是小伙子,路过十个人有六个人身上穿着貂,貂毛迎风微微飘动,阳光下那叫一个油光水滑。
(网络配图)
新闻里一直在讲着貂皮生意的血腥和没人性,但是东北冬天穿貂的人却越来越多,人们也舍得在貂儿上花钱,最便宜的也要七八千,好一点的皮毛三五万不等。一件貂儿穿在身上整个人的精气神挺拔了一个不止档次,走在路上都比裹着大羽绒服的要昂首挺胸。
看到豆瓣上有人说,过年表扬亲戚都是“今年最给力的就是你家,在市里买了楼、买了车、买了貂!”可见貂皮大衣的重要性可以和进城、房车等人生大事相媲美,是一个东北人财富和地位的象征。至少,在许多东北人的心中一直是这样以为的。
提到东北农村的民居,给人们留下最深刻印象的就是一通到底的大炕。影视剧中时常会看见一个东北老太太在农闲的时候,裹着被子歪在烧得火热的炕上抽烟卷。春节回到农村,觉得这里的空气又干净了许多,一问才知道,原来曾经给空气造成一定污染的烧火炕,变得低碳环保了!
从前烧炕的材料除了煤就是山里的树,可是近些年国家封山育林,山里的树都不许砍,一些穷人家没办法,烧起了留下的稻杆。不过,更多的人家现在将炕里埋上电阻丝,靠电来烧炕,保护环境、造价低,而且还十分安全。
不仅如此,东北农村近年来变化之大令人惊叹,尤其在基础设上大大方便了农民的生活。原本有风便扬尘的泥沙路变成了水泥路,危险的木板无栅栏桥变成了水泥铁栅栏桥。
原本一到晚上便漆黑不见五指的村路两侧现在已经有了明亮的大路灯,整齐的杨树也早已取代了路两侧杂乱的灌木乱草。马路两侧住户的房子齐整高端,连院落的围栏也是统一标准,新农村的面貌令人看着实在欣慰。
虽然农民的生活改善了许多,但靠天吃饭的农民更关心的还是辛劳一年的庄稼能不能买个好价钱。新年在出租车里,听司机讲去年家乡的很多玉米都被屯在农民手中,卖不出去,心中还是十分震惊的。
黑土地曾经是世界上最肥沃的土壤,吉林的农村是典型的黑土地,玉米产量很高。对于一个有地的农村家庭来说,种植玉米是每家每户一部分固定的收入来源,玉米卖不出去,损失都由农民自己承担,这意味着一些农民这个年会非常难过。
听说2016年整个伏天,东北很多地方近45天不下雨,而东北的夏天并不凉爽,38、39摄氏度很正常,也就导致玉米叶子变黄枯萎,只有洼地的庄稼侥幸生存得好一些,因此秋收产量、质量都大幅度降低。
姐姐家就在农村,她还向我透露了一些其他的情况——以往玉米价格大概是一元一斤,最不好的时候也能5、6毛钱一斤,但是今年被压价到了4毛甚至3毛还卖不出。国家近年来推行农业结构性供给侧改革,要求去库存,以政策干预玉米价格,甚至给农民以补贴,但从今年玉米销售的情况看实在不容乐观。
“姐姐说,玉米的销路都被当地的贩卖商恶意垄断了。这些贩卖商一边对农民压低玉米的价格,一边对外来购买的商家宣传这个村子里卖价贵,外来人也就不敢收粮了。更有甚者,村子里一个大妈自己和外面的商家谈好价格了,结果遭到了垄断商贩的恐吓。
上千年了,农民改不了靠天吃饭的命运,辛勤一年种下的庄稼、蔬菜,稍有一些风吹草动就有可能做成了赔本买卖,在这之中,有可能有天灾、有可能像上述的恶意人为,无论怎样,最辛苦的还是生存在“食物链”底层的那些脸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
但愿今后能借着国家农业结构性供给侧改革的东风,大规模、有计划、科学种,改善这种现象;或者在技术上教授农民利用网络建立起产后直销的通道,杜绝这种被第三方恶意垄断却由农民自己承担损失的情况。
每次一离开就会想念,一放假就会奔回来的老家,此时站在这片熟悉的土地上,还有一种很奇怪、难以忽视的陌生感。曾经玩耍的大院、躲猫猫的自行车棚、甚至是村庄里一直令我恐惧的深坑厕所都不见了。那时的家乡,存活在那时的记忆,即便努力回想也只能得到越来越模糊的感觉。
老家会一直变化,但却一直存在,无论何时,它都会像儿时奶奶叫孩子吃饭的呼唤声,带着熟悉的烟火味,张开双臂欢迎游子们回家。
社场、祖母、柿子树丨回不去的老家
小县城居然可以体验“VR购物”丨回不去的老家
供稿者:拳拳
编辑:付慧敏
图片:制图—齐逸凡、其他无特殊注明的均由供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