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未读
未读之书,未经之旅…… 从未读,到已读,陪你度过碎片时光中最美的一段旅程。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深夜书屋  ·  读完这本书,停止了我的精神内耗! ·  昨天  
青年文摘  ·  十多年了,我还是无法准确分辨N和L的发音 ·  2 天前  
青年文摘  ·  运动鞋的鞋跟为什么越来越高了?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未读

当北京味儿遇上伦敦腔,您猜怎么着? | 话剧福利

未读  · 公众号  · 美文  · 2017-05-04 21:33

正文


「英国人那社交障碍般的寒暄开场白

“今天天气真好”,

哪怕雾海茫茫根本看不清对方的脸。

这就像中国人见面的那句

“吃了么您呢”,

哪怕是在茅房里磕头照面。 」



如果说有哪部作品能让伦敦社会和北京生活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之间迸出神奇的火花,那非老舍的小说《二马》莫属。


房客与房东,中国人与英国人,北京与伦敦,父与子,母与女,鳏夫与寡妇,小伙与姑娘,黄昏恋与失魂落魄的单相思……这部折射人间百态的小说,源自三十年代老舍在异邦的真实生活体验。


中国人和英国人到底有什么不同?那个年代的留英党过着什么样的生活?最近同名话剧《二马》又要在上海拉开帷幕了,听说这是一版“连老舍先生自己看了都会乐出声”的改编,今天未读君送上一记安利,感兴趣的朋友不要错过文末的福利哟~



一口纯正的京片子,倍儿有面儿!


在冯小刚的《大腕》里有段台词:“门口再站一英国管家,戴假发,特绅士那种,业主一进门,甭管有事儿没事儿都得跟人家说:May I help you, sir?一口地道的英国伦敦腔,倍儿有面子!”这段话有名归有名,但其实误导了不少人:“一口地道的英国伦敦腔”就等于“倍儿有面子”?在北京,或者说在中国,最有面子的事儿绝对不是洋腔儿,而是京味儿。当然了,有人以为京片子太俗,太贫,近于贩夫走卒的俗鄙。姆们语言大师老舍老爷子就不干了,为京片子撑腰:“我一点也不以此为耻!”




说起这口儿京片子,得往回倒到“五四”运动会儿。中国文学走上了用白话文写作占主导地位的新阶段,但最初的白话文是一种欧式语法的白话文,对于平头百姓来说,这种白话文不仅拗口,简直就不是人话,当时要是有装X这个词,形容这种白话文就再合适不过了。老舍老爷子当时做了一件事儿,迈开腿,走了一条新路,成了纯粹用北京口语进行文学创作的第一人。他的头四部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赵子曰》《二马》和《小坡的生日》给当时的文坛刮进一股亲切的风。


老舍 | 原名舒庆春,生于1899年的立春,北京满族正红旗人。中国现代小说家、作家,语言大师、人民艺术家,新中国第一位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的作家。


可不,正红旗出身的老舍先生无论是生活还是创作都离不开故土北京这个地方。走到哪儿如果听到一口浓浓的京片子,心里都觉得是那么舒坦、有着落。几部广为人知的佳作,也将北京人的北京味儿一股脑儿地摆到了全中国人的面前:《茶馆》《四世同堂》《骆驼祥子》......有时候脑子里会来回浮现一个疑问,要是这《茶馆》有一天不用北京话演了,《茶馆》还是那个《茶馆》吗?



答案不用明说,相信每个人心里都有数。


当纯正的英国伦敦腔儿遇上了京片子

您猜怎么着?


纯正的英国伦敦腔遇上京片子,听起来就会有一出好戏,这好戏还是老舍先生带给我们的。1929年老舍先生正在伦敦,他感受到的跟今天出国党的体验完全不是一回事儿。加拿大留学生真人秀《公主我最大》中展示了中国留学生炫富的生活。老舍先生怎敢想象,中国人有一天竟是以这样的形象出现在洋人面前。当年的老舍,作为一个倍受帝国主义欺凌的弱国学者,最大的愿望就是中国人胸怀一份自信和洋人的一个平视。敦伦和北京的种种差异在老舍脑海中不断碰撞,《二马》就在这样一份焦急的期待中诞生了。





光是从这份短短的剧情介绍,就一下子把你拉回了30年代。浓浓的京味儿好像能把整个伦敦都搬到北京的胡同儿里。


老马上过洋学堂,还入了洋教,却始终胸怀中国人的传统大志——当官!可一不留神就从待业青年混成了待业老年。大哥客死,老马和儿子小马,前往伦敦接手马家古玩店。官迷老马不情不愿地变成了小商人,用他自己的话说:“做买卖?俗气!”



小马与父亲最大的不同,就是他愿意融入新的环境,开始新的生活。小马在英国最好的朋友,是父亲口中那个俗气的伙计,既能向他学习经营方法,还能跟他交流恋爱心得。年轻人的世界无非事业和爱情,小马执拗地努力着,却似乎都不顺遂。




二马父子与温都母女,房客与房东,中国人与英国人,父与子,母与女,鳏夫与寡妇,小伙与姑娘,老房着火的黄昏恋与失魂落魄的单相思,能否修成正果?而老马的一次无心之失,给古玩店招来灭顶之灾,二马父子又将如何应对?


当老舍遇到方旭,老搭档的新默契


在今天,无论是话剧舞台还是电影电视,还是少不了老舍先生的作品。那些大作品大舞台,让观众百看不厌。可是有这样一位,他对老舍先生的作品有着特别的感情,他改编老舍先生的作品,以少胜多。老舍先生的女儿舒济曾经这样描述他:“用一个人演出了老舍的《我这一辈子》,用两个人演了一出老舍的《离婚》,用三个人演了老舍的《猫城记》,都赢得了很好的口碑。这些戏作的成功,建立在他对老舍的了解和喜爱智商。”没错,这说的就是土生土长的北京戏剧人,方旭。


方旭 |生于1966年的北京,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导演系。导演、编剧两门儿抱,影视剧里混个脸儿熟。而他最自豪的身份,是中国小剧场话剧里硕果仅存的六零后老炮儿话剧演员。


方旭打小儿跟着姥姥在老北京四合院生活,这让他有着不一般的京味儿情结——操着嘎嘣利落的京腔儿,爱穿对襟盘扣的小褂,喜欢老北京特色的文玩鸣虫……他说自己从没指望通过戏剧成名成家,更没想过用戏剧赚钱,演戏就是为了“玩”。众多京味儿作家中,方旭独爱老舍:“在中国近现代文学史上,老舍最接地气,不矫情。他在社会底层长大,对北京平民甚至贫民的关注和所注入的情感是别人没法比的。他笔下的那些人物,好像就是我身边的人。”于是,改编老舍的作品成了方旭的首选。


这样说来,老舍和方旭算是一种跨越时空的搭档了。他们因为北京结缘,几部作品下来,大家认可了一种由方旭所传达的老舍美学,这是小而精致的,原汁原味儿的北平,它不同于那种宏大的,厚重的表达,而是回归到了老舍街头巷尾的北平,回归到了小人物小心思小细腻在命运、时代中身不由己的沉浮,同时又有着一种坚定的目光审视着整个民族。



于是方旭和老舍先生成了忘年挚友,他们在今天仍然联手起来,再度深沉地爱抚着我们:“老舍所有文学创作的背后都是希望通过教育来改变这个民族和国家。包括《二马》,其实也是在探讨民族性的问题。从他的作品里可以看到他对这个民族的生命和个体是有爱的,他希望这些个体能够摆脱贫困。”方旭如是说。



- 我是福利分割线 - 


上海的小伙伴们看过来啦!

为了让你能有机会走进剧院,

亲自感受这场英伦风情和北京味儿混搭的好戏,

我们将挑选4位幸运读者,每人赠送两张门票。


具体参与方式参见文章下方第一条评论哟



2017上海·静安现代戏剧谷展演项目

老舍经典作品-话剧《二马》

演出场次:2017.05.12-13/19:30, 2017.05.14/14:00

演出场馆:上海美琪大戏院

演出票价:80/180/280/380



▼ 点击“阅读原文”购买《二马》话剧门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