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似的对华认知尽管是美国排华时代的非主流,却不时提示着有这样一个深具潜质的神秘国度,虽然它当时处于极度困境,但并没有彻底丧失曾经的种种优势特质,捉摸不透又令人敬畏。这种时隐时现的积极中国观使得美国社会自身在遭遇危机或有待重构之际,多次轮回般地兴起对中国文化的兴趣,试图探求可能作为其自身发展的补充方案或某种替代性的路径。“丁龙传奇”的生成和发展,既与积极中国观在美国20世纪三次的上升密切相关,也呼应着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在近代化过程中建构自身文化主体性的种种实践,成为“‘我们’和我们‘自己的问题’与他人和他人的问题”彼此交汇并从中产生符号对话的事件媒介(
金惠敏,2019
)。
(一)重新“发现”儒教圣徒
第一次中国形象的上升是在20世纪初。庚子年以来,中国发生的种种巨大变化,尤其光绪新政的实施,使得西方世界开始“刮目相看”,认为一个具有自我更新能力的“觉醒中国”正呼之欲出。积极中国观的内部由此分化出两种形象:古典时代的兴盛中国与近现代正在觉醒的中国。这一新生的积极中国形象主要出自美国传教士倪维思(
John Livingston Nevius
)、丁韪良(
W.A.P.Martin
)、明恩溥(
Arthur Henderson Smith
)等人的作品(
李霄鹍,2015:134-144
)。传教士的态度转变事实上与义和团事件之后大为改观的传教环境直接相关。此后,“在中国的外国人终于摆脱了几十年来他们所过的艰难的、被骚扰的,并经常是危险的生活,开始了令人愉快的、有保障的新纪元”,此后数十年间,西方在华传教事业进入黄金时代(
伊萨克斯,1999:196
)。就在这一时期,哥大先后迎来了两位旅华传教士家庭出身的“Dean Lung汉学讲席教授”。
第一位是博晨光(
Lucius C. Porter
),生于天津,为美国公理会传教士之子,童年在中国读过书,对华情谊深厚,曾与其叔父一起捐资修建北大未名湖畔的博雅塔(
李好,2016
)。1922年,博氏成为继夏德之后的第二任“Dean Lung汉学讲席教授”。任职期间,他不仅翻阅了哥大保存的通信档案,并积极寻访当事人,写成“卡朋蒂埃与Dean Lung”一文。文章强调了二者亲密真挚的情谊,首次援引了卡氏对丁龙的赞誉:
他(
即卡朋蒂埃,引者注
)说丁龙身上完全展现了中国人的优秀美德。他曾亲笔写道,自己希望美利坚的年轻人能有机会了解和学习中国文化,以明白究竟是什么样的文化土壤能够养育出丁龙这样的人。他还曾写道,自己与丁龙相识已
30
余年,深知其忠厚的性情品格。在他看来,丁龙
“
生为华人,论修养是儒者,论信仰是佛教徒,论灵魂则是基督徒
”
。
第二位是第三任“Dean Lung汉学讲席教授”傅路德(
Luther Carrington Goodrich
)。与博晨光一样,傅路德也出生在美国旅华公理会的传教士家庭。他生于直隶通州(
今北京市通州区
),幼年在山东度过,义和团运动后归美就学,本硕博皆就读哥大(
朱东方,2013:9-13
)。傅路德(
Goodrich,1931
)对丁龙的浓厚兴趣其实早在就任汉学讲席教授以前就已萌生,他在《美国的中国研究》一文介绍了“Dean Lung汉学讲席”的来历:
贺拉斯·沃尔卜·卡朋蒂埃是那批跨越大陆的勇敢淘金者之一。在他漫长的西海岸生涯中,曾有一位服侍其多年的忠心耿耿的中国家仆。但在世纪之交,这位忠仆溘然长逝。卡朋蒂埃为他不凡的美德以及培育了这样美德的伟大文明深深所动,遂于哥伦比亚大学成立汉学讲席,以纪念这位来自中国广东的谦逊忠仆——丁龙。这名中国农夫的肖像如今高悬在哥伦比亚大学的图书馆中,与西方学术殿堂里那些闻名遐迩的显赫人物并驾齐驱。即使只是丁龙这样的普通农人,都能在我美利坚缔造者的心目中如此大放异彩,我由衷地认为,中国应对自身文化在世界民族之林中的地位充满信心,永无忧惧。
文章披露了丁龙的广东籍贯及死亡时间,但未说明具体出处。无论这些新出现的资讯确凿与否,可以肯定的是,这一时期对捐赠事件的关注重心已经开始从卡朋蒂埃向丁龙转移。而实现这一转移的行动主体,正是出自长久主导西方中国观的旅华传教士及其后裔。他们对卡朋蒂埃笔下丁龙“儒教圣徒”形象的重申以及对卡朋蒂埃被中国雇员之美德深深打动的强调,流露出叙述者内心对中国积极的道德想象。之所以“丁龙这样的普通农人,都能在我美利坚缔造者的心目中如此大放异彩”,是因为丁龙与其他中国人一样,是公民宗教领袖“孔夫子”的信徒,他们于是“比我们这个自以为在各方面都有教养的民族过着更具有道德的公民生活”(
莱布尼茨,2005:2
)。这些认知的深层逻辑,仍旧受到早期欧洲中国观的文化影响。尽管中国当时早已脱离儒家范式下的王朝政体,且西方社会也已经认识到一个“觉醒的中国”正破土而出,但由于这一新生的积极中国形象尚未产出具有足够影响力的文化符号,旧的符号象征遂在刚刚开始受到关注的丁龙身上被再度复刻。
第二次美国的“中国热”发生在“二战”中美反法西斯同盟时期。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中华民族遭遇空前危机。“中华民族复兴论”迅速成为凝聚人心的强势话语广泛传播,直接引发了一系列立足中国本位来建立民族文化自信的运动(
黄兴涛,2014;俞祖华、赵慧峰,2014;钟天娥,2018
)。1937年的“卢沟桥事变”标志着抗战全面爆发,凝聚着亿万国人生存信念与强烈斗志的“中华民族兴论”成为最主流的时代强音。知识分子也纷纷著书立说,涌现出一批如冯友兰的《论抗战》、张君劢的《我们要说的话》、梁漱溟的《中国文化要义》等弘扬民族文化、增强抗战信念的经典之作。国共两党及社会各界人士积极响应,所以,在美国旅华人数达到峰值的20世纪30年代,正值此风炽盛之时。当时美国的在华人士对中国印象几乎一致地积极(
伊萨克斯,1999:204
)。斯诺的《红星照耀中国》即为其中代表,他所塑造的勤劳、朴实、坚毅且充满生命力的中国人民形象,极大地更新了美国乃至整个西方世界对中国的认知,从而成为战时叙述中国的一种主流象征。
20世纪40年代初,丁龙的事迹开始引起旅美中国知识分子的注意,这可能与战争事态的发展有关。1941年底,“太平洋战争”爆发,美国立即启动了一个对华文化关系项目。1942年1月,时任美国国务卿的科德尔·赫尔(
Cordell Hull
)给当时的驻华大使克拉伦斯·高斯(
Clarence Gauss
)发电文,称美国国务院将从紧急资金中拨出15万美元启动对华文化项目,以促进两国的文化交往,其中包括“让美国人了解中国的习俗、制度和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