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天下网商
51好读  ›  专栏  ›  天下网商

让十万企业上云!阿里云崛起的最大征候?

天下网商  · 公众号  · 营销  · 2017-04-21 23:44

正文

天下网商

阿里云宣布将全力支持浙江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十万企业上云”。


文|夸克点评

阿里云这次似乎抓住了一个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


4月19日,阿里云与浙江省经信委联合举办吹风会,阿里云宣布将全力支持浙江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十万企业上云”。


就在吹风会两天前,浙江省经信委刚刚印发一个文件《浙江省“企业上云”行动计划(2017年)》,并给出了行动的详细步骤和时间表。


在随文件一起下发的通知里,浙江省省长车俊对“企业上云”工作做出批示:“看准了,又决定了,必须大力推进,实现目标。”


这种修辞,说明“十万企业上云”非同小可,是浙江全省的大事。而阿里云似乎打开了一轮成长的机遇。


你可能会说,浙江是阿里的诞生地,是马云的老家,这行动计划是不是为阿里定制的?这肯定夸张了。


一、夸克点评查阅到,早在2015年下半年,该省已规划“十万企业上云”,并用了同名。自那以后,浙江省多次会议都提及这一战略计划。


对于浙江来说,这一项目被树立为“十三五”规划的开年(2016)战略之一。在《2017年浙江省政府工作报告》中,它被描述为转型升级、供应侧改革、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构成部分。


二、同期,阿里集团与阿里云非但没有与所在地浙江达成如此深入的合作,反而率先牵手与内陆省份贵州省。2015年,后者的“云上贵州”率先落户阿里云平台。之后,其他多个省份与阿里之间也建立了合作,虽没有贵州那般高度,但同样带有自上而下的示范价值。


当然,我们不相信阿里看不到浙江省的更大机会。只是,这种时间错落里,应该有双方各自独立的诉求。


先说浙江。我们观察到,过去一年半,浙江这一行动计划虽然持续强调,但并没有细则与落地节奏。而此次公布的部分,则体现了非常强烈的时间窗口。


比如它将十万家企业任务明确分解给各地市。其中杭州27000家,舟山1500家,都要求年底前完成。具体周期与节奏是:2-4月是宣传阶段;4-6月是启动实施阶段,最重要的任务是各地按2:1的比例确定“试点企业”和“标杆企业”的名单。前者要求5月15日上报,后者要求6月30日上报;而从6月起,将进入规模覆盖阶段,年底统一考核;7月起,每月10日前,各县要将进度报到市;每月15日前,各市要将进度报到省。


你嗅到什么味道了么?它应该是迄今为止中国第一个将云计算或云化进程制定到如此细致、落地周期如此严密的省份。单单这种紧迫性,就让人感受到,它与其他绝大部份省份之间的巨大差异。


你会说当地经济发达,开放意识强。但若没有一种源于产业土壤与未来区域竞争的危机意识,我是觉得,就算重视互联网,也不太可能有如此细致的规划。它一定有危机感了。


浙江制造业发达,过去多年,“小狗经济”模式,机制特别灵活,外向经济也很活泼。但同样,以制造业、贸易服务业为主的经济模式,面临巨大挑战。


不说别的,一个小例子你就能体会到:过去几年,中国几乎每个县城都会有一两个所谓“两元店”,其中小商品绝大部分来自浙江,许多同质化严重,缺乏附加价值。它既体现了浙江制造业的活跃度,也传递了它的结构升级之艰困。当然浙江牛逼的高精密制造业也有很多,我们说的是大部分中小民企。


某种程度上,浙江比广东、江苏甚至长三角制造业更能代表中国大陆本土制造业风貌。后三者营收最大的企业群,仍是外资企业为主。我们说,浙江制造业转型升级,更能体现中国原生制造业的未来。


所以,我们说,“十万企业上云”行动计划不可能是给阿里云单独开小灶,就在这里。事实上,两年前,阿里云只是刚成军。


不过,“十万企业上云”行动计划与阿里云发生碰撞,倒不偶然。事实上,多年来,阿里集团一直持续深入地参与着浙江许多领域的信息化进程。中小企业群就不说了,阿里与它们血脉交织。而去年下半年推出的“城市大脑”,如果没有浙江省政府、杭州市政府的支持,这种涉及政府管控的行业大数据领域、城市治理空间,是不可能开放给阿里作为试验场的。其实,类似的案例还有许多。


结合双方诉求,这个周期,“十万企业上云”行动计划嫁接阿里,确实更有一种紧迫性与现实性。这是一个经济大省融入波澜壮阔的互联网进程的关键大事,也是一个互联网巨头融入当代中国国民经济的光辉通道。


浙江省当然有许多选择。事实上,“十万企业上云”之前多次会议上,华为、百度、网易、腾讯、海康威视等行业巨头都有代表参加。


但是,若着眼ICT基础设施的布局,着眼效率,当然更有亲近感与信任体系,我们觉得,非阿里莫属。开放平台决定了,它比其他同行具有更强的系统集成服务的能力。BAT其他巨头、华为们也有很多机会,但面对一个这样的行动计划,它们可能只能局部参与,不太可能有阿里云的整体机会。


跟阿里集团与阿里云相比,这类企业,也包括海外巨头,更多体现在局部服务上。比如华为确实非常强悍,这半年在许多省份也跟阿里云等展开了博弈。它在电信市场以及若干关键行业市场有不少斩获,但若就一个偌大区域经济体、复杂的产业聚落、广阔的企业群来说,它不可能有阿里云触达底层的服务能力。事实上,阿里云早已是全球最大的中小企业群云服务供应商。


这种动向,将给阿里与阿里云带来巨大的商机。


你体会一下阿里巴巴副总裁刘松昨日这句表态:“政府在中国有极其特殊的意义,政府号召的东西对整个社会有巨大的价值,这是其他纯自由市场经济的国家做不到的事。”


我们也认为,这种与一个偌大区域经济体的广泛而深入的合作,只会发生在中国这类政治体制与经济体制的国家。在自由资本主义社会,也许会有小范围的整体规划,但像浙江区域经济重大战略与云计算企业融合发展的案例,非常罕见。


你再体会一下刘松这句话:“我们的政府,两位省长,非常精明、坚决地推动了这个事情,背后是有一定的艰巨性。这个事情的意义,我们想说,会逐步在未来时间里……体制创新,在政府的机制创新方面,可圈可点,肯定会被历史记住的。


似曾相识的话,曾出自阿里前CTO王坚之口。2015年,“云上贵州”落户阿里平台时,他曾说,这种发生在一个内陆省份的实践,可以说是中国新一轮改革开放的样本,历史会铭记。


这种自上而下的商机,隐含的交易成本,远低于亚马逊、微软等同行。后者不可能有如此大规模的产业渗透机会,更多是以单体企业合作案为主。这就决定了,亚马逊们的开拓成本会很高,在中国更不用说了。


“十万企业上云”无疑会是阿里云一种独特的营销途径。一旦浙江案例成熟,它就具有更大的复制价值。因为,这是一个迷茫期,许多地方政府与行业、企业还没有真正感受到一个前所未有的机遇期,当然也是危机周期。


你再体会刘松这句话:“今天中国有巨大的工业机会,但是有很多要素没有被唤醒。谁来唤醒?”


琢磨一下“唤醒”一词。昨天,他多次提到这个词。我们的感受是,他有深深的紧迫感。我从他的演讲体会到,中国线下生态丰富、土壤深厚,互联网生态许多方面胜过美国,许多先进信息化案例也很成功,但整体的云化进程依然艰巨。


当然,他也是在为阿里云代言。因为,很快,昨天,阿里云再度披露了许多成功的云化案例,再度证明它才是当代中国制造业新一轮信息化的整体玩家。


其中橡胶轮胎厂商利用阿里云ET工业大脑实时判读橡胶块的“出身”的案例,上次深圳云栖大会上披露过,不多说。只提一句,橡胶质检和匹配算法开发出来,该厂产品合格率提高了3%—5%。


另一家年产值200亿的光伏材料制造商,光伏切片很复杂,仅切片机就有上千个影响质量的参数,有一个参数控制不好,良品率就会下降。当时这家厂商遇到了麻烦,一波工人轮岗之后,良品率直线下降,损失巨大。厂商最将任务交给山景博士团队,限两周交方案。


“在这两个周当中,我们自己都捏了一把汗,不知道能不能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于将倾,但事实上做到了。”回顾当时场面,阿里云资深大数据专家山景充满感慨。


参数数千个,但山景他们分析数据时发现,所有分析指向同一环节:切片机导轮。他们马上将这环节放大分析,结果锁定几个因素:来件、安装、更换等。


经过针对性改进,良品率上去了,该厂每月增加几百万利润。最后,山景团队将该厂数千质控参数精简为63个,后来再次精简为3个。“就盯着三个数就行,像老中医看病,看几个大的穴道,找到病灶,然后做重点的监控。”


这就是上云的意义所在:用数据解决人脑无力解决的问题。


山景另一段表述,更是打动了我们。


他坦承,“聪明如阿里云的BAT的优秀工程师们”,“都觉得这事好象跟互联网没关系,为什么要做这些事?我们做互联网的,都喜欢讲点击率、转化率、广告等等。但是互联网+更性感的地方,是当它的技术沉到车间里去的时候,和机器的对话发生的时候”。


山景反复强调,上云不是目的,不要为了上云而上云,上云的目的是再下来。


“打个比喻:把我们传统的生产线嫁接成虚拟的神经网络,在线实时感知每个环节的数据,然后通过云上的人工智能,分析、解读这些数据,再发出指令,回写,从云端下架,再落车间。这是一个数据的闭环:起至生产线,上到云上,再回到生产线,这样一个全链度的过程。”他说。


他描绘了阿里云的ET工业大脑去年刚启动研发时,在一家企业落地的情景:“我们第一次拿到的一份数据,对于我们来说是一份天书,不懂啊,数字的每一个字段都不懂,隔行如隔山,确实是这样的。”


他们最后还是坚持了下来。一是因为这是行业代表性企业,二是大家都在问一个问题,我们的产业在工业4.0的时候,究竟应该怎么干?如果能在全球行业老大身上做出1%的成功,就回答了业界问题,所以开干。而当找到数据后,一一对应之后,一切别有洞天。


“我们固化下来的工业大脑,不会因为工人的跳槽而丧失,也不会因为工人的退休而绝迹于江湖、失传,所以是一个可传承、可进化,而且是永不退休、下班的大脑。”山景总结说。


结合上述具体案例来看,阿里云的竞争力,根本不在单一环节,也不在于纯粹的技术,而在于它借助技术、方案、人力,真正深入现场,深入微观的世界,触达了一个产业与企业的深层。


这在过去的企业信息化案例中,是绝不可能实现的。


案例有些啰嗦,但我们要说,阿里云已经探到了产业的微密之处。就从这点来说,至少在中国,亚马逊们甭想与阿里云们缠斗。后者的参与感,只会体现在哪些补充性、辅助性机会。


我们不是否定亚马逊们的竞争力。而是说,云化与ICT的升级,需要融入各个行业底层的旅程,涉及到许多本土化的要求,比如深入车间现场、流程改造、组织管理变革、智力资本匹配,涉及到文化的改造、落地服务,所谓大数据、云计算服务,不是纯粹技术工具,整个服务都是血肉之身。


亚马逊们,怎么可能深入到中国本地企业的深层?它们更多依靠技术、工具平台,依靠太过标准的西方管理思想,想在本土突破阿里与阿里云的整体生态防线,这怎么可能?


这也是刘松对德国“工业4.0”不以为然的原因吧。在他看来,后者有点像“信息物理系统,偏重于自动化,把自动化设备跟信息设备去结合”,但这些东西不是云计算的本质,“真正的制造业,在云上发生的粘性,和IT时代有根本不同”。


他讲出了云计算服务的精髓与动人之处。几年来,太多行业人士从技术、架构、产品角度持续谈论云计算,渲染多多,但恰恰没有对即将云化的企业以及后者的微观运营表达敬畏。


当然,阿里一家不可能吃掉整个云计算市场。它也没有这个能量。就算它自身所能参与的部分,也需要诸多合作伙伴的支持,整体上,阿里云也是以生态方式、开放的平台参与竞争。


截至目前,阿里云已定义出“新制造”、“新零售”、“新技术”等多重完整的解决方案,每个领域都有完整的服务链条,覆盖了培训、咨询、诊断、上云方案、流程改造、应用、新技术赋能、部署、升级改造等方面。


也正是如此,我们也给阿里云这家公司的商业模式重新做一个定位:它绝不仅仅是一家技术公司,方案公司,而是一家融合咨询服务能力的新型ICT开放平台。而“云计算”不过是它在进一步从阿里集团独立前夜的初期服务形态。


前段时间,传闻说甲骨文可能收购埃森哲。虽然甲骨文做了澄清,但这个动向本身符合一定的产业逻辑。无论是ICT升级,还是全面云化的过程,它们都是新一轮信息技术的升级过程,会重构各种商业要素,形成不同的流程、结构、组织管理模式。这其中一定伴随着相当深远的组织与管理变革,从而推动阿里云这类云计算企业融入行业咨询与组织管理服务。


本质上,阿里云们未来会与现有的各种管理软件企业发生深刻的融合。


两年前,当用友与阿里建立战略合作时,我曾预判这两类企业之间,未来会发生融合,不排除资本层面的深度关联。截至目前,虽然没有重大案例,但阿里早已通过小规模的资本动作,涉足管理软件领域。我们相信,未来的阿里云一定会重塑管理软件市场,而不仅仅是云计算服务。


我们同样相信,阿里云与浙江省政府战略规划的碰撞,会重塑当代区域经济的产业结构,驱动供应侧改革落地,并有复制到更为辽阔版图的价值。


这对阿里云以及阿里集团也是化解危机的行动。人口红利弱化,移动互联网虽然改造了大众生活方式,迎合了消费升级,但并不能真正驱动B端产业变革,互联网并没有大规模变革中国各个行业的生产方式。没有B端的活力,移动互联网也失去了血色。


从这个角度看,我们也再次作出预判,未来一个周期,在阿里云支撑,阿里集团B2B版图应该会有新一轮崛起。伴随着它的进程,阿里云自身也会进一步壮大、独立,真正扮演阿里集团“履带战略”的关键角色。


当然, 我们更是相信,阿里云与浙江省政府战略规划的碰撞,也会驱动浙江乃至中国在全球化时代沉淀下新的竞争力。4年前,中国制造业规模已超越美国制造业的规模,但我们仍然缺乏许多核心竞争力,还不是制造业强国。随着阿里云等中国本土云计算企业群的壮大,中国“两化”融合会走向新的阶段,推动中国从制造业大国走向制造业强国。


美国前总统奥巴马曾在2010年提出“云优先”(Cloud First)战略,川普前段拉美国科技业大佬聚会,互联网、云计算企业比传统的IT企业光鲜甚多。


是的,这场国家的博弈,绝对不是杭州与西雅图之间,它是整个经济体内部融合后的综合国力的竞争。中国的改革会大幅受益于互联网业的参与,后者能驱动一个经济体实现所谓“换道超车”。


来源|夸克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