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哈佛商业评论
《哈佛商业评论》( Harvard Business Review,简称 HBR )创建于1922年,是哈佛商学院的标志性杂志,被全球商界誉为“管理圣经”,众多耳熟能详的管理思想家、管理理论均出自《哈佛商业评论》。更多管理智慧,请登录官方网站:www.hbrchina.org。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北京这点事  ·  新年东城区五大商圈将推出特色活动 ·  2 天前  
北京这点事  ·  新年东城区五大商圈将推出特色活动 ·  2 天前  
哈佛商业评论  ·  杨之曙:如何通过IPO加速企业创新 ·  2 天前  
FT中文网  ·  为何中国清洁能源产业无需害怕美国关税? ·  3 天前  
21世纪商业评论  ·  小杨哥团队悄悄复播,一天卖出1000单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哈佛商业评论

深度连载三:经济转型期的普惠金融——技术变革提升风险管理水平

哈佛商业评论  · 公众号  · 商业  · 2016-09-07 08:25

正文

随着金融改革和利率市场化的推进,以及以互联网渠道和产品入口的新型金融体验方式的确立,大数据技术正在逐步冲破金融领域的技术壁垒,改写金融业的竞争格局。风险管理与控制一直被认为是互联网金融发展的关键环节。


风险管理是指在降低风险的收益与成本之间进行权衡,并决定采取何种措施的过程,包括对风险的量度、评估和应变策略风险管理的过程包括风险识别、风险建模与评估、选择风险管理技术、风险预警机制与风险应对和评估风险管理效果及信息反馈等。广义的风险管理包括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操作风险等全面风险管理体系,但对于主要从事于新型信贷业务的互联网金融企业来说,信用风险是其中最为关键也最需要严格防控的风险要素。


大数据对风险管理的各个环节均产生了改良与优化。在风险识别与量化过程中,大数据推动了风险信号的捕捉与量化识别技术的发展;在风险匹配与分散转移过程中,大数据通过设计与风险匹配的金融产品,对未来风险进行预测及转移;在风险监测与预警防控方面,大数据提供了风险监测的技术环境,也为预警系统奠定了基础。大数据挖掘技术和风险管理与控制到底是什么关系?互联网金融将怎样建立有效的风险控制生态体系?我们将就此展开论述。

技术变革优化风险管理流程

风险识别与计量

客户风险的产生和识别一般包含产生、发展和暴露的演化过程,风险识别的目的是在客户风险演化的初期,对各种风险信号或可能导致产生风险的交易行为等进行及时判断。值得注意的是,普惠金融业务中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仍然是风险识别的弱点,前期的信贷审查往往不能准确把握客户风险暴露情况,潜在风险难以识别。愿意支付较高贷款利息的贷款者往往更加容易获得贷款,但由于其经营方式或投资活动的高风险性往往面临较大道德风险。因此,风险识别与计量应该作为风险管理的关键起点,无论对传统商业银行,还是对互联网金融企业,风险识别都是未来重点探索与扩展的主打方向之一。

 

经过大量的数据资源,包括商品流、资金流、信息流资源在内的大数据整合,抓住风险因素暴露出的特征,并抓住风险新规律和新特征,及时调整优化信用识别模型。对于已识别的风险,利用互联网数据运用风险监测数据对风险进行量化与建模,比传统方式更有依据。以前的风险管理往往用的是抽样样本。而大数据是全样本,所有的数据都纳入这个分析之中。


大数据技术对企业历年生产经营数据的深度分析,能真实反映其经营、成长发展现状。大数据技术在准确掌握企业发展状况的基础上,设计出量化的企业风险,极大的加强企业风险可审性。应用大数据技术为金融机构控制和防范风险,能够实现24小时全天候、量化地进行风险跟踪。

案例分享
大数据实现风险识别与量化——金电联行

金电联行基础产品为大数据分析模式下的“客观信用评价体系”,并以此研发出系列产品,如客观信用融资、小微企业增信债、贷后风险辅助管理和企业优选等。


作为民生银行、招商银行、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等多家银行的信贷管理服务提供商,金电联行经过多年运营实践,利用大数据技术和风险监控模式已为超过千家的中小微企业提供非抵质押的纯信用融资服务。而在贷后风险监管方面,金电联行已经为国家开发银行、广发银行等多家金融机构提供价值数百亿元的监管服务。


金电联行从2013年下半年开始针对产业园区的企业进行调研,主要对于人力资本的信用和风险评估进行了建模,借助大数据信用分析,能够为科技型园区的企业做风险评估,以便对这些企业的资金应用效率和风险做出预判。


风险匹配、转移和分散

风险匹配即风险与收益的最优匹配,在同等风险下追求更高收益,在同等收益下追求更低风险。在大数据技术运用之前,对于特殊人群、项目等的差别分析,都是靠文字描述,并不能有效地把它的风险收益特征揭示出来。而大数据的出现使得风险匹配与风险定量成为可能。利用大数据信息与技术,可以搜索到借款人的区域及该区域借款人的特征;借款人的行业及行业特征、行业运行状况等,都可做成定量或者可视化的东西。对于借款人以前的记录、尤其是借贷方面的,可以马上生成弹窗式的风险提示。这就是一个方便审贷的很好的辅助工具。通过这一工具,就能设计出与风险匹配的金融产品,也可用于预测风险,提醒企业及时转移、分散风险。


运用大数据设计与风险匹配的金融产品

大数据使用实验设计,可以更好地识别产品收益和风险之间的关系,更好地进行产品设计和销售。金融产品的风险和收益都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正确地认识这些因素,准确地度量这些因素的影响力,我们才能更好地进行产品设计和调整。大数据恰好可以提供一系列实验设计模型,帮助根据定义的因子和响应,自动地进行试验模型的选择,并提供设计评估工具集,帮助进行模型评估,确保实验设计的正常性。最终设计出与风险相匹配的产品,并结合对用户信用评估进行销售。即对不同信用级别对象,销售与之相适的、不同风险与收益的产品,在提高销售成交率的同时,降低销售风险。所以,基于大数据的应用,可将金融产品与其客户有机结合,设计出与风险匹配的金融产品,帮助金融平台在提高收益的同时降低风险。


大数据预测未来,帮助风险转移、分散

风险的转移与分散最直接的体现就是借款客户数量众多,如果采用传统的信审模式,在还款能力、还款意愿等难以统一量度的违约风险判断中,风控成本会高至业务模式难以承受的水平,这也导致很多平台铤而走险做大额借款。大数据为风险控制提供了新的技术与方法,其对风险转移、分散的作用和意义十分重大:

1)大数据帮助实现金融服务对象的极致分散。

2)大数据可以为分散金融额度。

3)大数据帮助实现自动化决策风险控制,及时转移风险。


风控监测、预警和防空

大数据助推风险预警机制构建

在大数据时代,利用企业内部积累的大量数据和互联网上的海量信息,建立风险预警机制,使得用自动化的预警系统替代大量人工成为可能。但是,在普惠金融业务中所面临的规模失控与违约风险却不可忽视。多头负债是小额信贷业务中最显著的问题,随着小额信贷业务的快速发展,部分金融机构重复放贷,借款人由于盈利能力不足而无法弥补利息本金支付,出现大面积违约,造成小额信贷市场的规模失控,违约风险暴露加剧。在解决多头信贷问题中,风险预警机制的构建与风险的监测、防控系统的紧密配合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大数据实时监测风险保障资金安全

无论是传统金融机构还是互联网金融企业,依托于网上平台和线上系统,均可开发风险实时监测系统,使客户在不同渠道的交易历史在系统内得到汇总,打破各个系统间的信息孤岛问题,为全面、准确进行风险评估和分析提供了有力支撑。依据客户交易的风险评估结果,平台可以选择最适合的后续措施,包括对客户进行二次认证、对客户进行现场核实及直接放行等,在保证风险得到有效控制的前提下,保证良好的客户体验。


大数据分析可视化展现风险防控过程

大数据为传统金融机构带来风险防控的新机遇。大数据分析技术可以对海量数据的复杂关联关系进行有效的梳理、分析、并且可视化展现,大数据技术在内控合规、反欺诈以及信用风险防范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大数据成为互联网企业风险防控的根基之本。

案例分享
官方大数据风险监测平台——北京市金融工作局监测平台

对地方金融来说,过去很难监测预警民间金融和不同领域的金融机构。但通过大数据把所有的数据汇集起来,就能够进行有效的风险监测。在大数据风险监测方面,北京市金融工作局已经做出了有益尝试。


第一,舆情监测的平台。运用大数据进行全网式搜索,对于每一个民间金融的机构的赞赏、批评等评价信息全部归集到数据库中。针对平台跑路的涉嫌非法集资行为,北京市金融工作局开发出特定模型,并设立了“冒烟指数”,可以及时发现疑似非法集资的经营行为。冒险指数从特征词命中指数、传播力指数、投诉举办指数、收益偏离指数和合规性指数五个维度来考量。


第二,云风险观测平台。基于云数据,要求各个P2P平台将数据备份到云存储空间中,并进行统一检测,以监测该区域民间金融运行情况。通过全网式分析,也可获得与正规金融连接相关的信息,并对行业及平台提供预警支持。

技术变革引导风险管理创新

大数据获取海量数据原料

依托于互联网的广阔数据含量,大数据为风控数据挖掘指明了方向,并运用新兴互联网手段及方法对数据进行筛选和清理,为后续风控数据分析与风险评估提供充足的原料素材。在海量且庞杂的互联网大数据中,与风险控制相关的大数据主要有以下六类:

1,电商类网站大数据。

2,信用卡类网站大数据。

3,社交类网站大数据。

4,小贷类网站大数据。

5,支付类网站大数据。

6,生活服务类网站大数据。

大数据与风控数据加工

大数据为风控提供了良好的数据原料,为风险管理与风险评估提供支持与保障。风控数据的加工作为风险决策的前导环节,在风险管理中的地位不可小觑。在面对海量的数据素材时,大数据保证了用于风控的历史数据具有一定的广度和深度。数据广度即风控数据来源的多样化,数据深度即风控数据是否具备还原真实业务流程的数字逻辑。其次,大数据准确定位了风控数据的边界,即自动化定位风控的主体、行业,深耕其主要特征与风险控制要点,如大学生消费贷应明确大学生人群特征,农机农具贷款应考虑行业定位与需求方向等。最后,大数据技术助力数据加工与信用评估过程。在获得明确的数据后,通过模型计算或机器学习可以对不同类型的数据进行智能化归集和处理,为信用评估与决策奠定坚实基础。


大数据推进风险决策模式

大数据的应用为金融企业带来了风险决策模式的创新。结构性数据和非结构性数据总量越来越多,加上分析工具的日益复杂化,都促使决策形式朝着以数据为导向不断转变。一方面,通过多渠道采集数据,更加全面、准确、实时地掌握借款人信息,能有效降低信息不对称带来的风险。另一方面,利用大数据技术可以找到不同变量间内在关系,形成更准确的决策模型。同时,大数据的使用也提高了风险决策的效率和质量。伴随着其它技术进步,大数据的兴起极大地缩短了响应时间,显著地拓展了实时决策的范畴。

案例分享

基于大数据的风险管理与控制平台——宜信“致诚阿福”

“致诚阿福”是专门为P2P、小额信贷机构和银行信贷部门设计,将致诚信用评分、借款数据、风险名单数据结合形成的小额信贷行业风控解决方案。

(1)风险识别与违约管理

依托宜信丰富的风控信审经验与大量数据积累,致诚阿福能够帮助信贷机构方便、清晰地查询个人信用状况。在获得调查对象授权后,查询机构只需提供客户的姓名、身份证号码即可获知该调查对象是否是欺诈类客户、是否在其它信贷机构申请过借款,是否产生逾期,有没有其它机构正在查询他等等,还会将客户逾期90天以上的记录做出重点标注。除了这些明确的线索,“致诚阿福”还会综合所有的信用信息,为机构提供一个致诚信用评分以及相对应的违约率,用来帮助机构预估调查对象的违约概率。


(2)反欺诈与信用风险管理

“致诚阿福”拥有以近四百万真实信贷数据为基础,建立的信用评分系统和庞大的数据网络,将用户的多维度信息、宜信的风险名单以及网络上抓取的信息,进行多重关联匹配和关系搜索,通过多层逻辑关系判断,将风险客户逐一筛查,提升反欺诈支撑能力。


(3)贷后预警解决多头负债难题

“致诚阿福”针对多头负债的风控难题,提出“贷后预警”业务解决方案,该业务在查询借款人信息之后,对信息内容进行持续监测,一旦借款人被其它机构再次查询,将及时向定制了“贷后预警”服务的机构发送提示,帮助机构及时了解借款人的信贷变动情况,有效预判和防控“一人多贷”风险。


“致诚阿福”通过提高风险管理的效率和实用性,逐步构建起涵盖风险匹配、风险识别、风险监测预警全流程的风险管理与控制应用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