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谷雨计划-腾讯新闻
支持非虚构作品创作与传播,致力于耕耘中国故事,分享对现实的理解。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人民日报  ·  官宣!旗手是她 ·  12 小时前  
新华社  ·  美国宇航员滞留太空,有新消息! ·  17 小时前  
新华社  ·  元宵节快乐! ·  昨天  
扬子晚报  ·  突然病危!再次高烧超40℃,已停止进食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谷雨计划-腾讯新闻

赣南乡镇男婴交易:为延续香火宁愿倾家荡产丨谷雨故事

谷雨计划-腾讯新闻  · 公众号  · 社会  · 2017-06-15 18:31

正文

作者家乡 现状


在作者家乡所在地区,人们总认为有了儿子便有了延续香火的后人。改革开放前,没有生出儿子的家庭会通过“过继”的手段认养儿子;改革开放后,计划生育政策变得严厉,生不出男婴 的家庭 超生男婴 的家庭之间,便产生了交易链条。



买卖男婴背后

撰文/李艺泓

编辑/张言颂


在我家乡所在的地域自古至今没有生出儿子或者光棍的人不计其数,但没有生出儿子的人并非没了延续香火的机会 ,相反这背后形成了一套体系和传统,这套体系叫做“过继”。有子嗣者将儿子过继给无子嗣者,请人见证、签订协议、举办仪式,而后光明正大的迎回所认子嗣,等老了便让这个“儿子”来为自己养老送终。这种传统历史悠久,而且兴盛,主要在兄弟之间、族姓之间,既保持了祖宗血脉的正宗,又解决了养孩子还养老人的问题。


改革开放后,尤其是计生政策严厉时期,有人总生儿子超生被罚,有人生不到儿子超生 被罚,前者,担心生多了养不起,后者担心没儿子没人养老,于是就在二者之间形成了一条交易链,中间扮演掮客的往往是他们的亲戚或乡邻。这里,我来讲一讲这个链条之下不同人的故事。


回了这个礼,生育的最后情分也就断了


本县深山坳里的W,从1989年结婚后就一直生儿子,到1993年已经要生第四个了,然而他们最想要的却是个女儿。女儿贴心,小时候可以帮忙干活,出嫁后能得一笔礼金,等自己老了还可以去女儿家坐坐、说说体己话,儿媳妇要是不好,也还能有个去处和倾诉处。


但生男生女这件事,越盼越不来,别人穷尽一切办法只想生儿子,他们则嫌儿子太多天天盼着来个女儿。所以要生第四个时,W想:如果又是儿子怎么办?别人都在说他命好、老婆肚皮争气,他心里却犯愁。再说,家里因为兄弟多, 本来就一穷二白 ,要是再多生几个儿子,个个娶媳妇都用钱,把自己卖了也搞不定。一想,生儿子怎么也比女儿亏本。


想到这,他说:既然再生个儿子把自己卖了都供不起,不如一出生就卖了,赚点钱搞好生活,还能逃超生罚款。况且,还有很多人想买个 男孩 回去给自己做孩子,其中不少有钱人,能出得起价钱。这样一想,他便和妻子商量。妻子一开始不同意,虽然她也想要女儿,但让亲骨肉去别人家还是狠不下心。在劝说的同时,W找了一些接生婆和媒婆,还有消息比较灵通的亲戚,托他们打听这样的买主,一旦生下来是个男孩,价钱谈定了就让对方抱走。


三个月后孩子出生了,是个男孩。一接生完,接生婆就让亲戚 寄了秘密口信给 事先沟通好的买主,叫他准备好钱,过两天抱走孩子。


买主Z先生,来自古龙岗镇,夫妻俩都是政府工作人员,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计划生育政策还未转严时已经生了三个女儿,当时本来可以再生,但他因为做了生意顾不了那么多。别人提醒他时,他说“我有三个女儿,个个教育好,当得了你们有几个儿子的”。


话虽如此,到了90年代,计划生育政策执行越来越严,但为了生儿子宁愿倾家荡产的人反而越来越多。这种现象无意间也触动了那些原本就只有女儿家庭的神经。


神经就像螺丝,一松动就会快速离位, Z先生 要儿子的心被激发出来,形成强烈的渴望,再也刹不住车。但早在十多年前就结扎的他们,已难以实现自己生育的愿望,最好的办法是花钱买一个。于是找儿子的Z和打算卖儿子的W通过接生婆的亲戚联系上了。他们谈定两千元,一手交钱,一手交孩子,事后不来往、不探视、不准亲生父母和孩子有哪怕一丁点地接触。


两千元 ,对于90年代初,一个穷得叮当响的家庭来说是一笔巨额财富,它相当于一个村干部两年的工资或四五头大肉猪的总价,也可以买个旧房子或者最时兴的彩电、轻骑摩托,外加一个收音机。


孩子出生第三天,Z先生夫妇带着弟弟来找W,他们 怕人知道 不敢走大路,约在了一个山坳里见面。W把孩子放在一个扁篓里盖上小被子,上面遮了个蛇皮袋。见面时,Z夫妇和他弟弟三人轮流抱起孩子看了看,觉得一切健康,便给了用红纸事先包好的礼钱。W接过来,从中抽出100元,自己再添2元零钱,凑成102元,多两块钱的意思是祝福孩子以后会出人头地,也用一张红纸包着塞回了扁篓里,口头上说是给孩子以后买饼干吃,实际上是断情礼。回了这个礼,生育的最后情分也就彻底断了。


走完礼,Z先生三人背起篓子,一路上翻山越岭,先去邻近深山里的亲戚家吃午饭,给孩子喂糊糊,然后再往家赶。他们事先带好了电筒,只等着天黑之后再进村回家。回到家后,他们将孩子交给刚刚生育不久的弟媳,让他有奶可吃,对外则宣称自己妻子又生了一个。村民们心知肚明,但谁都懒得戳破,也不愿得罪这家人。


村里的男孩。


后来,因为孩子长年寄养在叔叔家,没有和父母建立起更为亲密的关系,和姐姐们年龄相差太大总受欺负和排挤,这个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总会怀疑自己是否为父母亲生。他不断地和同学打架,不断地更换学校,不断地离家出走,试图通过激怒父母这种极端的方式来寻找真相。但深知这一切的Z先生夫妇,除了生气和愤怒却也不敢说什么。


如今,这个孩子24岁,虽然没有上到好的大学,但凭着大专学历也成为了IT行业的精英人才,和父母的关系也逐渐缓和融洽。只不过他们内心深处的那点伤和痛都总是有意避开,谁也不愿意戳到任何一点。孩子的亲生父母也遵守着诺言,自始至终未和孩子有过任何一点接触。


十二 个孩子和一个男婴

Z先生买儿子的时候将近四十岁,正当年富力强,经济实力也非常雄厚。然而,同样是买儿子的L医生却并非如此,他是在自己将近六十岁的时候才决定买一个儿子为自己养老。L医生妻子的生育故事和前面W妻子的也是一个完全相反的版本。


对L医生夫妇来说, 提起他们的生育经历 是残酷的,采访的时候,我小心翼翼,总怕伤害到他们。经过漫长的多次对话,我才得以梳理出她的生育简谱。


四十年代出生的L医生,在1960年和同样年纪的妻子结 婚,从此开启了一段生育长征。妻子从1961年生育第一个女儿起,在连续近二十年的时间里,一共怀过12个孩子,其中两个流产,一个得病夭折,剩下九个孩子两个送人做了童养媳,七个留在身边养大。


1961年,妻子怀第一胎时正值全国大饥荒,总是吃不饱,只能用清水煮野菜。吃的当口觉得有东西填饱肚子就不错,但吃完不到一个小时问题出现了——缺油少盐煮的野菜格外搜肠刮肚, 刮走了 体内最后一点油水,饥饿就像猛兽抓挠撕咬 她。


就在这饥饿中,他们希望多生几个男孩,多几个劳动力,以后即使工分也能多挣点。最重要的是,多一口男丁就多一份话语权,无论是姓氏族谱还是生产队里,男丁多的家庭说话永远硬气,那些人口凋零、男丁单薄的家庭总是抬不起头。


年轻、骨子里不服输的 L医生 ,自然要在这件事情上暗地里一争高下。但事与愿违,在饥荒中生完第一胎的 妻子 ,第二年又生了一胎女孩,第三年怀胎流产,第六年生了一胎女孩。一胎又一胎的女娃子,逐步击碎了夫妻二人的愿望。


1952年至1961年,县卫生工作者协会举办中西医进修班,当时还是生产队队长的L参加了1961年的最后一期。到了1972年他又参加了生产大队赤脚医生、生产队卫生员的培训,完成了从普通农民到卫生员,再到赤脚医生的蜕变。


在这个过程中,他一边走村串户给人看病,一边暗中收罗中西医提到的各种生男孩的建议和秘方:特定的同房日期、不抽烟喝酒、吃中药、补西药的各种养生;还有民风民俗中提到的内容,如吃掉新生男孩的包衣,吃真君斋、太阳斋,门口挖池塘改善风水等等。 每个建议和秘方都声称绝对有效, 回到家中一一进行试验,但最后都在一次次生下女儿的事实中被证伪。


这个桥头 算命的地方,曾有过无数被遗弃的超生女婴。


他们有些绝望却又似乎明白,抵抗绝望最好的方式便是继续坚持,直到希望最终出现。可他们所认为的希望从没真正出现过。整个七十年代,他们都在怀孕和生育,直到1978年第十二次怀孕,留在身边的孩子已经七个。看着破破烂烂的房子和身上缝缝补补的衣服,他们感到自己再也无力抚养,感到命运的双手牢牢地扼住了喉咙。


既然如此,就放弃吧。孩子生下一个月后, L医生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推荐文章
人民日报  ·  官宣!旗手是她
12 小时前
新华社  ·  美国宇航员滞留太空,有新消息!
17 小时前
新华社  ·  元宵节快乐!
昨天
悦读文摘  ·  2017年度笑到肾抽筋的段子
7 年前
行业研究报告  ·  2017全球人工智能发展报告
7 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