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彭浩林
北大纵横
缘起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发展,人们健康意识不断加强,消费观已由过去的“吃饱”转变为“吃好”,追求营养均衡和健康消费的理念逐步提升。
水果是天然的维生素和微量元素营养来源,在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和特色效益农业大发展的背景下,我国水果产业发展迅速,果园总面积和水果总产量常年稳居全球首位,已成为继粮食、蔬菜之后的第三大农业种植产业,也是许多地方经济发展的亮点和农民致富的支柱产业之一。
经整理国家统计局数据,我国果园面积自2014年至2019年变化趋势如图1所示。
农业农村部副部长余欣荣曾表示,到2020年我国果园面积要稳定在2亿亩左右。
另据媒体报道,2019全国水果总量愈2.6亿吨,预计2020年达到3.08亿吨。
图1 2014-2019年我国果园面积和水果产量变化
资料来源:
根据公开资料整理
另有数据显示,2018年,我国水果行业市场规模约24524.4亿元,对GDP贡献率达2.72%。
然而日前,笔者看到两篇文章——《年前最后6天,四川资中150万斤血橙急盼销路……》和《心疼更心急!
苹果丰收,客商死命压价果农无力反驳……》,似曾相识。
似乎每年,不论何种时节,不论哪个地域,都有这样的文章为果农奔走呼吁。
在百度搜索引擎,以“水果、急盼销路”为关键词,查询结果令人惊讶,相关搜索靠前的也与寻找销路有关(图2)。
图2 以“水果、急盼销路”为关键词的搜索结果
资料来源:
根据公开资料整理
由此可见,虽然水果产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但作为水果供应链生产环节主体的果农,生产经营规模小、分布较散、组织化程度低、缺乏供应链管理意识,与渠道难以及时、有效匹配,导致
种植者们难以应对复杂多变的市场形势,更使水果流通陷入小农户与大市场的矛盾中,水果产业供需不配套,丰收不增收。
立题
以“胡焕庸线”为分界,过去这些年,东部聚集了大量国内领先的物流企业,组织化、自动化水平较高,是支持中国物流发展的最大动力;
看向西部时却会发现,这里聚集着我国最多的煤炭、能源、钢铁等矿物质、生产资料、农产品等,水果种植方面,西北、华北、西南区域水果产量比重之和占全国三分之一强(图3)。
但该区域的物流产业几乎未发生重大变化,产业之间也很少互联网化,欲依靠本地物流企业解决水果流通问题简直难上加难。
图3 我国各区域水果产量占比图
资料来源:
根据公开资料整理
因此,无论是从我国当前水果流通现状来看,还是从国外水果产业发展的成功经验来看,将水果种植者纳入供应链管理是大有裨益的。本文将
以水果种植者的供应链参与行为为切入点,
探索如何借力“互联网+”和“智慧供应链”,
运用物联网、云计算等信息技术,解决水果产业的供需配套问题。
亮题
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
可见
水果生长对地理气候有着特殊的需要,因而呈现出种植集中但消费分散的特点。
随着我国水果生产量、销售量和消费量的增加,水果流通中多种模式并存。以核心企业或组织的类型区分,可以将水果流通模式分为以下7种,如图4至10。
图4 以市场为中心的流通模式
图5 以中间商为中心的流通模式
图6 以合作社为中心的流通模式
图7 以龙头企业为中心的流通模式
图8 以直采基地为中心的流通模式
图9 以物流企业为中心的流通模式
图10 以大型连锁超市为中心的流通模式
资料来源:《基于供应链管理的中国鲜果流通模式研究》(张艳,2013)
以上七种流通模式的主要特点如表1所示。
表1 水果流通7大主要模式特点描述
资料来源:
《基于供应链管理的中国鲜果流通模式研究》(张艳,2013)
解题
供应链通过资源整合和流程优化,促进产业跨界和协同发展,有利于加强从生产到消费等各环节的有效对接,降低企业经营和交易成本,促进供需精准匹配和产业转型升级,全面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
笔者拟以上一章节中的第四种水果流通模式(图7)为基础进行改造探索,将水果种植者纳入供应链管理,采用先进的物流技术改善物流水平,提高物流效率,规避市场不确定性,降低交易成本和物流成本,增加水果种植者的收益,进而帮助提高水果种植者与消费者之间的供需匹配。
综合前文分析可知,
当前水果流通环节各参与主体明显分散,在不同的环节均由不同的主体执行相关活动,每个环节交易目的均为谋求自身风险最小化和利益最大化。
在这种分散交易的背景下,几乎很难出现追求供应链整体绩效最大化的交易意愿,因而不可避免的导致了流通效率低、交易成本高、流通过程损耗大等一系列问题。为此,笔者基于成熟供应链智慧物流企业平台和成熟供应链智慧物流信息服务平台,对图7的水果流通模式实施改造后如下。
图11 水果流通智慧供应链改造示意图
由上图可见,水果流通供应链管理涉及水果生产资料供应者、水果种植者、龙头企业以及销售地批发市场等多个主体参与,由于各主体信息系统独立、编码标准不统一、供应链不可视、信息难追溯,必然存在编码异构、信息不透明、协同性差、流程不统一、成本控制难度大等问题,若想准确对接供应链智慧物流企业平台和供应链智慧物流信息服务平台,必须利用信息技术提高供应链的智能化水平。
当前物联网标识技术作为物联网的基础核心技术和最重要的基础资源,已可在一定范围内唯一识别物联网中的物理和逻辑实体,并由网络或应用基于此技术对目标对象进行相关控制和管理,同时获取、处理、传送与交换相关信息。而且,专家研究表示,物联网标识技术可全面兼容现有二维码、RFID、GSI等异构编码规则,在不改变已有信息系统的基础上快速、低成本地对接供应链上下游企业的信息系统,有效解决信息“孤岛”问题,进而打破供应链各主体之间的业务“孤岛”,实现供应链各主体之间的数据互联和协同共享,有效缓解“牛鞭效应”造成的成本压力和运营风险。如图11中,
水果生产资料供应者
可以根据历史数据预估生产资料储备量;
水果种植者
可以根据销售地的市场需求联系不同的龙头企业;龙头企业也能根据市场需求量科学管理库存,甚至可以实现低库存或零库存管理,降低损耗;
智慧物流平台
内的企业可以根据系统信息合理部署配送至销售地批发市场(B2B)或者消费者(B2C),提高时效性和准确率,减少物流过程中的坏果损失;
销售地批发市场
更能根据数据有效避免库存积压或断货;甚至连
消费者
都能知晓本地近期水果到货信息。以上,均为供应链可视化的充分体现。
至此可知,
基于当前的物联网标识、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区块链等等先进的新兴技术,水果流通供应链改造完全可以实现。
未来的水果流通智慧供应链体系通过集成产业链各方核心能力和优势资源,有望打造出新型价值链生态圈,重塑产业链、供应链和价值链,带动上下游主体降本、提质、增效、节能,促进传统产业升级。
圆题
综上所述,水果流通智慧供应链可以将所有参与主体横向连接,提升供应链可视化水平,消除供应链内部壁垒,打造协同生产一体化模式,重构供应链主体合作共赢新态势,进而助推传统产业新生态。除此之外,
将地域集中度低、组织化程度低、抗风险能力低的水果种植者们作为主体纳入水果流通智慧供应链管理,也有利于提高水果市场供需匹配度,提高水果种植者们的管理水平,有效避免果农们因信息不对称蒙受经济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