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水木君
清华人的视角,剖析人间万象,我是水木君。关注免费领取14天VIP读书俱乐部会员。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润农畜牧报价  ·  2025年2月11日 ... ·  2 天前  
Foodaily每日食品  ·  美味叠加“好彩头”,周黑鸭引领中国卤味新风尚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水木君

杨绛:越是难熬的时候,人越要体面

水木君  · 公众号  ·  · 2020-11-27 21:30

正文


文/ 每晚·一默

来源/每晚一卷书 (ID:JYXZ89896)



杨绛曾说:“在这物欲横流的人世间,做人实在够苦。”


成年人的世界里没有“容易”二字,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难处。


与其被生活狼狈碾过,不如活得体面一些。



衣着体


古人说: “人可以有霉运,但不能有霉相。


运气不好,是上天捉弄;灰头土脸,却是自我放弃。


人不自救,天也难佑。


一个人若是自己都不肯往前走,那谁也拉不动他。


杨绛半生坎坷,吃尽了命运的苦头。


但是她却始终衣着整洁,保持着一份干净与体面。


上山下乡的时候,杨绛被下放到偏远的农村。


每日辛苦劳作,很多人衣服又脏又破。


只有杨绛每日浆洗衣服,破的地方反复缝补,每天早上出门都是干干净净的。


造反派给她剃了阴阳头,她嫌不好看,就拿女儿剪掉的辫子和丈夫的帽子做了一顶假发。


第二天带着假发照常上街。


特殊时期,杨绛始终没放弃自己,出门必定涂上口红,打扮得端庄体面。


这一抹口红,是那个时代的一抹亮色,照亮人心底的希望。


很多人身处逆境,觉得不用太在意外表。


事实恰恰相反,一个人如果灰头土脸,整个人的精气神也就没了。


精气神没了,人也就垮了。


古人说:“礼义之始,在于正容体,齐颜色,顺辞令。”


越是难熬的时候,人越要体面。


保持衣着的干净,意味着一个人依然认认真真对待生活。


保持外表的体面,才能从容面对这个世界的不公和苦难。




谈吐体面


《礼记》中讲:“君子不失色于人,不失口于人。”


真正的君子,举止慎重端庄,哪怕身处困境,也不会说失礼的话。


言为心声,一个人的谈吐,就是内心的修养。


1938年,杨绛一家生活在上海。


当时上海沦陷,日本人四处设卡排查行人,普通人一不留神就有杀身之祸。


有一次杨绛乘车遇到日本兵检查,全员起立,杨绛不愿配合,起身稍晚。


一个日本兵走到他面前,粗鲁地抬起她的下巴。


杨绛大怒,想要骂他,但是身为一个大家闺秀,她却不会骂人。


只是大声说了一句:“岂有此理。”


同车人为这个姑娘的勇气震惊,杨绛怒视日本兵,俩人对视一会儿后,日本兵下车,杨绛侥幸逃过一劫。


杨绛出身书香世家,说话总是慢条斯理,温文尔雅。


面对再多的苦难,从没有一句恶言。


这是刻在骨子里的教养,轻易难以改变。


同院有个大姑娘拿杨柳枝当鞭子打她,抽得她肩背上火辣辣地疼。


她也只是说了一句:“你爸爸也是我们一样的人。”


特殊时期,别人叫他检举揭发别人,说别人的坏话,这样才能明哲保身。


但是那十年,她没说过别人一句不是。


比起骂人,她宁可挨骂。


《礼记》里说:“恶言不出于口,忿言不反于身。”


一个人说的坏话越少,返回到自己身上的坏话就越少。


很多人因为搬弄是非名誉扫地,但是杨绛却因为这份沉默,得以保全。


佛家讲:“两舌、恶口、绮语、妄言,果报自受。”


一个人说出去的话,终究会通过各种方式返回到自己身上。


真正体面的人,无论何种处境,都能管住自己的嘴,说话干净有礼。


这是一个人的修养,也是一个人的福气。




人品体面


知乎有一个提问:


如何去判断一个人的人品?


其中有一个高赞留言是这样说的:


“很多时候,你看什么都没用,只看一点有用,就是看他在人生低处的样子。”


难熬的日子里,坚守底线、相信善良就是一个人最大的高贵与体面。


杨绛是大家闺秀,平时沉默少言,待人温和,很好说话。


但是一旦触及到底线,却是半分不让。


风雨飘摇的年代,很多人劝她和钱钟书一起离开中国,夫妇二人一口回绝。


他说:


“我们是倔强的中国老百姓,不愿去外国做二等公民。”


人生在世,若无法对抗黑暗,可以明哲保身。


若是投身黑暗,助纣为虐,那就是人品败坏了。


这是夫妇二人万万不能接受的。


在最难的时候,他们依然守住自己的底线,不肯投降,不愿妥协。


这样做的结果,就意味着更多的折磨。


然而见识了人性的复杂与幽暗之后,她却更加笃信人与人之间温暖与善良。


干校的时候分宿舍,她特意挑了一个最阴冷的角落,把朝阳的地方留给年轻人。


她随身带着奶糖,有下放新人来了,就每人塞几块,希望可以给他们一点鼓励。


研究所里同事要送孩子回老家,因为没钱而犯愁,她知道后,立马送了三百块钱过去。


她的善良感染着身边每一个人,很多人被她打动,一点点变得温柔起来。


《唐吉诃德》的译稿是她的心血,被收走之后,杨绛心急如焚,是同组的组长冒着风险给她找回来的。


地里干活的时候,她身体差,干不了重活,同队的人就帮她把田里的草都锄没了,只留几个“毛毛”给她。


后来杨绛写了《干校六记》,里面没有控诉,没有怨恨,更多的是日常生活中点点滴滴的善良与温暖。


聪明是一种天赋,善良是一种选择。


一个人见识过人心鬼蜮,却依然相信善良,愿意用心去爱这个世界。


这样的人,即使身处卑微,也依然高贵而体面。




灵魂体面


体面,来自一个人的谈吐、衣着、学识、教养。


但是更重要的是一个人的心灵。


一个人一辈子淡定从容,无论在何种处境中,都保持着一份体面,必然是因为内心的强大。


1945年日本即将战败,对上海的控制更加森严。


日军经常闯入民宅逮捕市民,很多人被抓进宪兵司令部,就再也没有回来。


杨绛的朋友李健吾被抓,受尽酷刑,折磨得不成人样。


杨绛也被日军找上门,通知她去宪兵司令部一趟。


当晚全家人都很紧张,钱钟书更是一晚上没睡着,杨绛却镇定如常,一觉睡到天亮。


第二天早上,她吃过早饭,穿了身黑衣,带了本《杜诗镜铨》就出门了。


到了宪兵司令部,她坐在会客厅,旁若无人地读起书来。


日本人来了之后,见她如此淡定,甚是惊讶,问了她几个问题就让她走了。


杨绛回到家,一家人悬着的心才放下来。


面对人生的种种遭遇,她说:“可作书读,可当戏看。”


这份冷眼旁观的豁达,让她熬过了最难的那些年。


她在书中回忆说:


“我虽然游街出丑,我仍然是个有体面的人。”


女儿和丈夫相继去世后,杨绛一人独居在三里河,过着隐士的生活,整理丈夫的手稿,完成对家人的承诺。


96岁时,她出版《走到人生边上》,写下自己对生命的思考。


她说:


“人生实苦,终其一生,都要不断地修炼灵魂,完善自我。”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