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极品投资,与伟大的企业家同行,向伟大的时代致敬!
在总裁读书会精品课上,洪泰创新空间创始人CEO王胜江为我们推荐了《曾国藩》,这周小书僮陪你一起来精读这本书,看看曾国藩跌宕起伏的人生。
我们本周一起跟王胜江一起读了《曾国藩》这套书,通过这周的学习我们发现,许多人都认为人格修炼是空虚的东西,认为修身是虚无缥渺的东西,我们来分析一下曾国藩一生的事业,可以告诉大家,
修身才是曾国藩事业成功最重要的原因,
一点也不空虚也点也不虚无缥渺。
曾国藩的修身主要在以下几点:
在修身的这个时候,曾国藩为自己的人生立下了大小两个方向,大的方向就是效仿前贤澄清天下,就是以古代的圣贤为表扬,要为自己澄清天下,使天下得到澄清,这是大的志向。
这个大的纸箱是中国主流的文化,也就是儒家的文化,是需要他们的子弟应该做的,就是人生极终的追求。
很多儒家子弟在为官之初或者青年时期,也有可能有这样的志向,但是贯穿在自己的一生并不多。
曾国藩说自己这一辈子绝对不以做官来发财,不要靠朝廷给自己的俸禄成为富翁而传给子孙,至于说贪污受贿更是可耻的事情。他后来办湘军,朋友们都知道,军队统帅的钱非常多,朝廷的钱是给统帅的,成千上万两的银子,由他来进行安排。
曾国藩当时提出六个字希望大家监督。
第一个就是不怕死
,
带兵打仗不要怕死。
第二个就是不爱钱,
要大家监督也要神明监督。大家不要小看了志向,一个人立什么样的志向,是以人生大的规划,曾国藩这两个志向的拟定,就将他的生命与社会的事业联成一体。
无论是澄清天下也好,无论是不以做官发财也好,他都是以一种事业作为自己的追求,而不是谋求自身的利益。
因为这样的志向,奠定了他人生的指向是往哪一个方向,就是自身跟社会联成一体。大家都知道诸葛亮有两句最著名的话
“非宁静无以致远、非淡泊无以明志”
,大家都要好好的琢磨这句话,心的安宁才会有远大的事业,淡泊是明你的志,淡泊名利、淡泊名誉等等,表明自己的志向,我的志向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社会,为了拯救这个乱世。
诸葛亮当年隐居茅庐,刘备三顾茅庐才出来,他的出来不是说我要辅助刘备当了皇帝我要当宰相,我有重权或者万贯家产,不是的,我的责任是扶持汉室平定天下。
立志是人格修炼的一个重要东西,会明确你的人生志向,非常重要。
有没有一些做人的原则,以及这些原则受到干扰的时候,能否守得住。
这是人与人之间格调高下一个重要的区别。
曾国藩他有自己做人的原则,他通过自我反思慎独的方式,来保证这个原则的守住。
比如说拿不贪来说,除了不贪钱,还有不贪权、不贪名、不贪地位、不贪享乐、不贪份外所得。这个不贪是属于修身的方面,最终是为你事业的成功把住。
曾国藩早期的时候,有一个人物叫肃顺,他是皇室成员,咸丰的堂弟,是皇亲,这个人非常能干、精明,满人当时普遍不能干,肃顺特别能干,满人当中皇室当中非常精干的一个人,咸丰皇帝非常信赖他,以后曾国藩打仗七八年,没有一个正式的名分。
到了咸丰九年的时候才开始有了两江总督的职位,这都是肃顺在中间的运作,要相信曾国藩,要相信一批能干的汉人,包括胡林翼、左宗堂。
当年曾国藩得到两江总督,他是非常盼望有这样的实际职位,非常感谢朝廷、皇帝对他的信任,但是他旁边的人跟他说这是肃顺办的,应该给肃顺写一封感谢信,这个人才是真正的幕后执掌权利的人,而且这个人非常注重私人感情,如果他觉得你是他的朋友,你今后的事业将会得到他更大的帮助,拿今天来说朝廷有一个很得力的靠山,做官都希望有这样的一个靠山,只是可惜找不到,现在有这么好的人物为什么不靠一下?曾国藩仔细想了一下,觉得不能这样做。
因为从当年来说,所谓朝廷的规矩,从我们今天来说,就是组织原则,提拔我们是要感谢党中央,不能感谢某一个人,当年提拔是感谢皇上,不能感谢皇上身边的人,这是一个组织原则你守不守得住?
曾国藩严格的按这个办事,写了一封信任感谢党中央感谢皇上就可以,肃顺认我或者不认我我都不能丧失这样的原则,于是他给皇上写了一个折子,并没有给肃顺写。咸丰30岁就去世了,谁也没有想到去世这么早,更没有料到他在生的时候所任命的以肃顺为首的辅政八大臣辅助他六岁的儿子登基。
肃顺做梦也没有想到,还有一个人比他更看重权力,还有一个人手法比他手法更高明,这个人就是同治皇帝的母亲慈禧太后,他抓住了肃顺一个致命的缺点没有任命他的亲弟弟来做辅政八大臣,咸丰有两个亲弟弟,因为有隔阂,到死都没有任命。慈禧太后就联合了东太后、联合了咸丰的两个弟弟,一起发动了宫廷政变,将权力夺回来,和皇帝两宫同治垂帘听证,慈禧太后非常厉害,肃顺的哥哥等都被赐死,其他八大臣被削为民,肃顺在菜市口被当众斩首,而且抄家。
在他家里找到一个绝密的大箱子,里面装的都是全国各地的官给他表忠心,以及过去往来的书信,所有的人都有,但是曾国藩没有,所以慈禧太后确认曾国藩是一个忠于朝廷的大臣,所以曾国藩真正执掌大权就是从慈禧太后开始,今后所有的朝廷部长、副部长的任命、地方省长副省长的任命都要先听曾国藩的意见,他当初并没有预计到咸丰皇帝会三十岁死掉,更没有想到以后会有一个女人当家,会将肃顺杀掉抄他的家。
他为什么不给肃顺写信,就是有守,守住了做人的原则,保证了他事业最后的成功,道德和事业的联系就是在这里。
作为湘军的统帅,当时曾国藩是东南战争的领袖,能够用名利笼络人固然很重要,而领袖个人的人格魅力也是至关重要的,严谨的修身使曾国藩在各路统兵将领中有极高的威望,全国各地的优秀人才投入到曾国藩麾下,还包括一批卓越的工程师、科学家。
当时他的幕僚多达三四百人,当时第一流人才都是出自此处,许多人都是出自曾国藩的个人魅力,因为对他的崇敬而来。
野史中记载,许多新科进士不愿意履朝廷之任而愿意进入两江总督的幕府,曾国藩的一个手令就可以使他们千里驱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