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一席
来自新浪微博认证资料:一席论坛官方微博 @一席YiXi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阑夕  ·  百度,出局!根据The ... ·  昨天  
界面新闻  ·  娃哈哈集团要转让“娃哈哈”商标 ·  2 天前  
界面新闻  ·  现货黄金站上2900美元/盎司,续创历史新高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一席

这些城镇化造成的脆弱的碎片,我们要怎样用设计去缝合 | 林君翰 一席第577位讲者

一席  · 公众号  · 热门自媒体  · 2018-05-12 22:05

正文


林君翰,建筑师。


在发展农村的所有努力中,最大的悖论之一,是那些为了连接新型城镇而建的大型基础设施,比如高铁、高速公路等等。当我们建立这些基础设施的时候,对周边环境产生了什么影响?生活在沿线的居民的生活又发生了什么样的改变?





向乡村学习


大家好,我叫林君翰。我在香港大学教书,我也是一名设计师。

我其实一直都对建筑不怎么感兴趣。高中毕业的时候,我申请到耶鲁去读医学,后来也在医院工作过。快毕业时有个朋友对我说,我知道你不喜欢建筑,但你可以试试跟我一起上一堂建筑课。

没想到这堂课的老师给了我很大的启发。他有一张照片贴在墙上,是一个人站在地平线上,他说这个就是建筑。那时候我才发现,建筑其实不只是空间材料,建筑也可以是生活的延续。

在那之前我一直学习医学,考虑的是身体,而从那时起,我开始考虑生活。于是我就开始学习建筑,一直到现在。

今天很多人都在讲怎么样去发展农村,我回国已经十年了,这段时间一直在农村工作,做一些项目。但今天我不想讲发展,我想讲我们可以从农村学到什么。

首先想跟大家介绍这本学生时代对我影响很大的书,《没有建筑师的建筑》, 这本书讲述了在设计师和建筑师出现之前,建筑是如何存在的。这也是一本关于创新和创造的书,也关乎我们日常的生活方式。更重要的是,这实际上是一本关于乡村建筑的书。



所以我想谈谈什么是乡村建筑。就像游牧民族的帐篷一样,它其实支持着我们的生活方式,与环境融为一体,成为了自然景观的一部分。 为什么会这样?这是因为经常被使用的都是当地常见的材料。


摩洛哥阿特拉斯艾吉迪尔高原


除此之外,我们也会利用自然力量。 像这个地方是在巴基斯坦,一年四季都很炎热。但风总是从一个方向来,所以这些房子都有这样伸出屋顶的风斗,用来接收风,把风引到室内,像一个天然的空调。


巴基斯坦信德省海德巴拉


但是乡村建筑最重要的一点,也是我认为最有力的好处就是,它是一个合作的过程,它是由社区中的每个人齐心协力一起建造起来的。结果就是,这座建筑把整个社区的人 凝结在了一起。


这就是后来我开始对建筑发生兴趣的原因,我所在乎的是这个建造的过程,而不是最终的结果。

这是河南省的地坑院建筑,传统的庭院和当地可供使用的材料结合在了一起。



陕西省渭南市潼关县地坑院


如果我们今天回去这里,会看见什么样的场景?


河南省三门峡市陕州区张汴乡窑底村


成片的工厂,人们在地面上修了新的房子。那原来地下的处所是不是就被废弃了呢?

让我们惊讶的是,我们发现有的人冬天跟夏天还是会回到地下去住,因为夯土的地方会保暖,夏天也比较凉快一些,其他时候他们再搬回地面上住,是非常环保的一种想法。



生活跟建筑会一起改变,当我们意识到他们如何用传统的建筑去适应今天新的生活方式时,我们受到非常大的启发与鼓舞。

这是广东的围楼。如果我们现在去这里,会发现它的景观中有很多的冲突与碰撞——高速公路与农田之间的冲突,传统生活方式与现代生活方式之间的冲突。


▲ 广东省梅州市


下面这个是福建的土楼,你们可能都知道。土楼最初的设计是为了防御敌人,但到最后它其实营造出了一个社区的公共空间。


现在土楼的家庭都住在一套垂直三层的单位。因为每一个家庭都想要 自己的厨房、自己的厕所 ,所以他们就把中间的公共空间划分开来,建起各自的厨房和厕所。集体利益开始让位于每个个体的利益。



▲ 福建省龙岩市永定土楼

像土楼这样的案例处处体现了传统与现代建筑方式、生活方式的冲突。 所以我们最大的挑战就是,怎么样用设计来应对这些矛盾,不是只是处理建筑的问题。



在发展农村的所有努力中,最大的悖论之一,是那些为了连接新型城镇而建的大型基础设施,比如高铁、高速公路等等。当我们建立这些基础设施的时候,对周边环境产生了什么影响?生活在沿线的居民的生活又发生了什么样的改变?



这是在陕西,他们建了一条新的高速公路,这条公路切断了许多原本连接山谷两侧的小步道和路桥。农户的家与田地失去连接,分隔两岸。


他们第一次带我们来看的就是这里,这里曾经有一座过路的小桥,以前 农民可以直接过桥到达农田。但现在如果他们想去地里,需要先下坡,走到高速公路下面,过河,再爬上对面的坡才能到达。



近百座大大小小桥梁被切断了,我们可以做些什么来修复这些连接?我们和村民一起为新桥出了很多点子。


我们在高速公路的下面搭建了新的便民桥,农民可以通过这座桥抵达他们的核桃田。但同时我们还做了一个小通道,让他们也可以下到河边去洗衣服。


▲ 陕西省商周区岭子底便民桥,2012


这个角度看得更清楚,这座桥就位于高速公路的正下方。即使只是一座桥,即使是这么小的空间,也可以成为一个很好的公共空间。


在另外一个广东的项目里,我们遇到了高铁,它刚好切入了一所学校。

▲ 广东省怀集县琴模村木兰小学,2012


这个高铁的铁轨修在学校后面,一下子破坏了周围土地的稳定性,于是需要建一面挡土墙来稳定斜坡。



政府已经投入了一部分钱,我们借着这个机会,又加了一些钱,建墙之外给孩子们添加了新的活动区域。看上去只是处理一个斜坡的问题,但我们可以利用这个钱在挡土墙上添加一个环保的基础设施,所以我们建了一个环保厕所,还给孩子们建了一个游戏场地。



现在高铁仍然每天在学校背后飞驰而过,但这面墙已经不仅仅是一面墙了。



我们在农村就是想尝试 寻找一种和谐的方式, 将这些复杂性、这些城镇化进程中造成的脆弱的碎片缝合在一起。


我们大概是从2005年开始在农村工作。过去的三十年里,人们的目光一直锁定在城市,但在这段时间里其实乡村也变化得非常快。

一个奇怪的现象是,越来越多的人离开村庄去城市工作,但越来越多的钱寄回了村子,用来修建自己的房屋。所以在乡村,虽然人口密度在下降,但建筑的密度却在上升—— 每个人都想着最大程度地去利用自己的宅基地,建最大的房子。结果就是,一个村庄里人口很少,但是却没有留下一点公共空间。



因此在2006年做的第一个项目里,我们思考的是,如何使学校建设可以回馈农村社区。


现在这座学校为这个村提供了唯一的公共空间,当村民们回来过新年,或者有其他庆祝活动、婚礼、葬礼的时候,他们都可以使用这个空间。学校的建筑形式取自于梯田,使它很好地融入周围的环境里。


▲ 广东省怀集县琴模村小学,2008


我们当时问自己的问题很简单:学校能为村庄提供什么,而不仅仅是为孩子们。 学校面向稻田敞开,后方楼梯 底下是半室外的走廊 ,孩子们也可以在这里玩耍。


新学校建起来了,那旧学校怎么办?旧学校位于村子的中央,是典型的庭院式建筑。


▲ 广东省怀集县琴模村社区中心,2008


我们与来自香港慈善机构的蔡逸美女士合作,决定将它改造成一个社区中心,在这里可以组织一些有机农业的工作坊。这样就延续了它的教育功能,并把这个教育功能延续到了整个村子。


我们的策略实际上是城市策略,城市化是无法避免的,而乡村站在第一线。我们不尝试去保留乡村现有的模样,而是想办法和村民一起合作,帮助乡村转型。这个转变是如何进行的,将显著影响村民的生活质量。


乡村的情况都很相似,村子里留下的都是老人和小孩。打工时代的经济体系改变了农村家庭和整个村子的人口构成,但是我们的建筑还是跟过去一样。也就是说尽管房子的使用方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但建造手段却让所有建筑看起来还是差不多。

这是在 湖南省。像 这栋楼,如果我不告诉你,你可能根本无法从外观判断出它是什么用途。



这是一个卫生所。看起来就像一个学校。香港慈善机构沃土发展社找到我们,希望我们在这里重新设计一个新的乡村卫生院。

这栋楼有三层,没有电梯。如果你生病了,你需要请强壮的亲戚把你一层一层背上楼。所以我们想要处理的第一个问题就是怎么样上楼。


▲ 湖南省湘西自治州保靖县昂洞村卫生院,2013


我们意识到,修一部电梯的钱其实和修一个盘旋式的坡道的造价是一样的, 后来这条盘旋式无障碍坡道成为了这个村子的一个公共空间。


在马路对面有一个老人院,老人家经常过来利用这个坡道做运动,小朋友也过来玩,院子也变成活动的空间。



最后这里成为了村里的健康中心,所有人都来这里锻炼,而不仅仅是生病的人来这里。



立面用的青砖来自于一个拆掉的旧工厂。我们的项目都一直尝试将新的和旧的融合在一起,当乡村在不断地演变,设计也要应对这样的演变。


而且乡村的转变还在不断地加速。一年前,广东的一个村子还是这个样子的。


仅仅过去了六个月,它就变成了这样。



现在,这里的建筑密度甚至比大多数城市还要大。


为什么会这样?传统的村子是一个集体生活的模型,村民们一起来讨论决定一个村子的布局。但在今天, 每个人都想尽可能地扩大自己家的房子, 演变成了共同利益需要向个人利益让路的情况。

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有没有可能去平衡这些不同的利益?我想讲一下金台村的这个震后重建项目。


这要追溯到2008年汶川大地震之后,这里的村庄已经重建起他们的房子,但是就在他们搬进新居之前,一次山体滑坡再次侵袭了金台村。 而此时捐款的资金已经用尽。


我们收到了当地慈善组织的邀请开始参与到这个项目中。我们感到我们的责任不仅是为这个村子再次重建家园,更是要借助这个机会为他们重建一个更好的家,重建一种生态的、可持续的乡村生活方式。


我们和村民们一起合作设计新房,满足他们的传统需求和现代需求。


在这个村子的规划中,房屋密度非常大,房子之间的间距只有3米,所以房子最终的形态源自对采光和通风的最大化利用。



今天这里看起来是这样的,所有村民都决定将屋顶当做自家的菜园,种植一些日常自己吃的蔬菜——农民种的粮食其实很少是自己吃的。于是当我们让村民选择需要多少屋顶种植面积时,他们无不例外地选择了最多的那个方案。

四川省巴中市南江县金台村牡丹园重建项目,2017


通过运用芦苇床净水系统,生态可持续成为这个设计的特色。另外 在一楼,我们在每家门前设计这个半开放的空间,他们可以自己开小商店或是开展小工坊。因为这个村庄处于一条旅游线路沿线,他们希望游客路过时能来这里游览。



所以这也是一种将农业经济与新商业经济结合的方式。今天,这个村庄就是介于农村和城市之间社区的一个案例,它充分利用农村的条件,并与城市的特点相结合。

在这个项目中最重要的是这个社区中心。



它提供的不只是屋檐下的空间,更重要的是 在屋顶上的一片有机生态示范田。我们和秦巴乡村发展研究中心的周文国先生合作,他致力于帮助村民学习生态种植技术。



左边这位就是周文国先生,他正在给村民教授生态农业。


提到周先生我会稍微有点感动,因为他是这个项目的核心,没有他我们的建筑都没有意义。建造完成之后,其实金台村的故事才刚刚开始。


我们后来还一直回访金台村,超过30多次,持续地记录着他们在怎样慢慢地改变房屋,去适应他们自己的生活方式,就像最开始提到的地坑院的案例。这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他们的想法,之后再做得更好。


最后我要讲到的这个项目,也是一个震后重建的项目,一个不太一样的设计。在2012年云南昭通地震之后,我们第一次去现场考察时就是照片上这样:传统的土木结构的房子都倒塌了。


▲ 中国云南省双河村The Pinch, 2014


村民们已经在帐篷里住了将近一年了,后来他们用混凝土和砖建造了新的房子。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