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9日,恒生银行举行2020年媒体沟通会,对宏观经济及市场进行了回顾及展望。
恒生银行(中国)有限公司首席经济学家王丹认为,2020年中国宏观经济最值得关注的三个方面:首先是消费重启困难;二是就业市场严峻;三是出口持续超出市场预期,中国的产业链在世界地位提高。
关于GDP增速,恒生银行预计2020年在1.7%,2021是7.5%,略低于市场共识,在“十四五”期间GDP平均增长达到5%。预计2021年美元对人民币汇率平均为6.1,美元对人民币汇率呈现前高后低的态势,由于资本流入中国的动能很强,甚至有可能在第一季度向下破6。
在王丹看来,人民币汇率会在2021年甚至未来几年保持强势的原因主要有几点:
一是中美贸易顺差居高不下,2021年中国很可能出口的动能仍然会保持,甚至会更强,所以在这一点人民币没有贬值的基础。
第二个原因,作为相对价格,人民币和美元来比的话,美元弱势、人民币强势。
第三,央行的货币政策在2021全年基调仍然是审慎为主,甚至偏紧。
第四,从生产力的对比来看,中国的科技进步,还有产业链的升级是要快于美国的,所以在比较实际人民币价值的时候,实际人民币升值的压力会很大。
恒生银行(中国)有限公司副行长兼环球市场业务主管吴英敏认为,2021年央行的货币政策大概率会延续2020下半年的态势,央行会在稳增长、防风险中寻找一个平衡,大的政策方面不做调整,局部会根据国内外经济形势发展进行一些改变。
恒生银行对2021年基本金属的看法还是相对乐观,他们认为,疫情如果能受到疫苗好的控制,基本金属价格会受生产复苏等乐观的因素推动。
以下为恒生银行的主要观点
出口是2020年的一个亮点。
2020下半年的表现一直超出市场预期,也超出我们的预期,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抗疫物资的出口带动,差不多占我们出口的15%。
与此相对的,进口其实一直在减速,这也是内需疲软的一个表现。
2021的出口强势会继续,至少要持续到6月份
,
原因一个是国外的疫情控制和疫苗分配进展缓慢,疫情有一定的反复,所以抗疫物资的出口强势恐怕至少会继续到2021上半年。
下半年假如疫情控制住了,国外复工复产的需求以及居民消费需求也会推动中国出口
。这从另外一个方面体现出全世界制造业生产对于中国产业链的依赖。
2020年3月很多人还在讨论产业链离开中国,但是现在有很多生产工业零部件和最终产品生产线其实又回到中国内地。
在未来几年,企业产业链全球布局的趋势不会改变,这也是贸易摩擦以来的一个大趋势,就是说必须要分散风险,尤其是跨国企业,一定要把部分生产线移出中国,但是并不代表对于中国制造业产业链的依赖会下降。
未来的总趋势是中国会更加重视中间品的生产,而把某一部分生产最终产品的生产线搬离到其他国家
,
比如东盟,最近签订的(RCEP)也会加强这个趋势。
这对中国产业链的影响并不大,
因为在全世界的贸易里有90%是中间品贸易,只有不到10%是最终消费品贸易
。
生产中间产品,比如说汽车零配件、半导体、棉纱等,更容易实现大规模生产和自动化,比起生产最终产品来说,生产中间品是更加容易自动化的,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也是中国产业链的转型升级,这是比较积极的方面。
我们觉得2020年值得回顾的是美联储的路径,美联储为了应对疫情,在2020年3月史无前例在一个月里紧急降了两次利息,而且幅度非常大,第一次是50个基点,第二次直接降了100个基点。美联储的降息实际上也是引领了全球央行史无前例的降息潮,导致了更多国家进入了负利率。从现在来看,全球大概有1/3国家进入了负利率。
关于美元利率2021年的展望,我们认为2021年美联储会继续维持目前的利率水平不变,这个态势有可能会维持2-3年时间
。英国央行、欧洲央行,日本、澳大利亚、新西兰的央行,大概率也会追随美联储的步伐。
欧美央行的货币政策,主要的一个外部因素会是疫情的控制,疫情的控制目前来看实际上就是有效疫苗的推广。从具体利率水平来看,联邦基金利率会维持目前低的水平。从更长期的美元十年期国债收益率来看,我们认为整条收益率曲线会变陡一些,十年期美元收益率会从目前的0.94%上升到2021年底的大概1.3%的水平。
简单回顾一下2020年国内货币政策大概的情况,我们认为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4月份之前,4月份之前中国央行有过一次全面降准、两次定向降准,还有是时隔12年再降超额准备金利率,这对金融市场的影响非常大。另外4月份之前也同步降了两次MLF和LPR利率,这些都是央行在疫情冲击下的特别举措。
但进入5月份以后,央行货币政策重心就转向了打击资金空转套利上,资金利率中枢被抬升。
进入下半年,随着国内疫情控制有效,生产和消费稳步恢复,央行更强调“稳健的货币政策更加灵活适度、精准导向”。实际上货币政策进入第三阶段,央行更强调稳健的货币政策,更加灵活适度、精确导向。
展望2021年央行的货币政策,我们觉得大概率会延续2020下半年的态势,央行会在稳增长、防风险中寻找一个平衡。大的政策方面不做调整,局部会根据国内外经济形势发展进行一些改变。
2021年的准备金利率我们觉得不会调整,LPR利率应该也不会进行大的调整,
如果有的话我们认为应该是二季度以后,可能有5-10BP的微幅下调。十年期国债收益率,我们倾向于2021的态势是前高后低,因为上半年经济会有回升的动能,后半年会走弱。
过去一年,外汇市场就是弱美元。
全球主要货币除了巴西、土耳其、印度、印尼的货币之外,其他对美元都是上涨的,上涨最多的是欧元和澳元兑美元过去一年涨了接近10%。人民币的话,2020年兑美元升了7%,所以从幅度来说是中等的。
2020年美元的弱势主要是由于美国长期的货币宽松取向
,以及美国巨额的财政刺激政策驱动的
,
这些政策短期都不会变化,所以展望2021年的汇率,我们认为2021年弱美元的态势还是会持续。
人民币汇率2020年也是录得不少的涨幅,
一定程度上也是触发了国内相关政策方面的调整,包括大家看到的外汇风险准备金调为零、人民币汇率逆周期调节因子淡出使用、跨境融资宏观谨慎调节参数的下调,这些都可以视为政策制定者一定程度的信号。
从另外一个方面来说,人民币兑美元2020年的升幅在全球来说是中等的上涨,从货币篮子的角度来看人民币汇率,不管是对外汇交易中心的货币篮子还是对国际清算银行相关货币篮子,升值的幅度全年看下来,大概不到4%,所以目前人民币汇率的点位我们认为并不具政策制定者强力干预的前提。
我们认为,人民币还是有进一步升值的可能,到2021下半年升值的动力会有所缓解。
回顾大宗商品市场,疫情爆发之初时油价跌的非常厉害,原油期货甚至跌到了负值,当然后面的反弹也比较迅速,到今天为止油价本年跌了大概15%。
对2021年油价的展望我们是温和看多,可能会在目前的点位上下波动,或者再略微再涨一点,视全球经济的恢复情况。
基本金属这一块,大家可以看到疫情爆发以后,受到后期中国因素的推动,基本金属在疫情期间也跌的不多,甚至从这个时点回头再来看,基本金属LME的铝,过去一年涨了12%,铜过去一年涨了25%。
2021年对基本金属的看法还是相对乐观的,疫情如果能受到疫苗好的控制,基本金属价格会受生产会受到这些乐观的因素推动。
再看一下黄金。疫情期间避险的情绪非常高涨,黄金在避险资金驱动下涨的比较多,2020下半年涨势是回落的。
2021年我们的看法是持平。
2020下半年黄金涨势回落。环球资金泡沫推动了不少包括全球一线城市房地产的价格,全球权益(或者说是股票)市场的上升。黄金相对于房地产、权益(股票)类的资产,实际上下半年是失去相对竞争优势的。
问:最近大家非常关心铜,铜从3月到现在反弹了75%那么多。但是看海外的核心通胀和实际通胀还是比较低的,你认为这个市场可持续性是怎样的,还是说你们觉得供给方面的瓶颈以及流动性这一块的刺激给商品提供主要基本面的支撑呢?
王丹
:铜方面的需求和全世界财政刺激有关,在中国的背景下其实就是国内基建起来了。一方面是市场需求被供给所局限,供给存在瓶颈,另一方面现在期货市场有投资的需求。再加上国内经济复苏,把市场的乐观情绪给带动起来了。
因此我感觉对于铜这种金属本身,2021年一年可能还是会比较强劲
,但是超过2021年我感觉后续是会有问题的。
问:对于2021年黄金金价的走势有没有具体的预判?
吴英敏
:黄金有两个功能,一个是避险,一个是保值。我们看到2020年疫情爆发的时候,避险的功能是很明显的,但是实际上进入下半年,保值这一块,黄金相对逊色。价格这一块走输了全球一线城市的房地产,包括股票市场,甚至极端一点的,大家看到比特币涨得很厉害。
从这个角度来说,黄金保值这一块的光环有所褪色。从我们的观点来看,2021年黄金没有太多的看点,可能的水平就是目前的水平波动。
问:目前业内讨论比较多的是2021年货币刺激政策的退出问题,如何逐步实现正常化?监管部门前一段时间也作出了表态,你们对2021年货币政策正常化预期是怎样的?对于2021年银行信贷投放,特别是一季度是开门红,会投在哪些重点领域,有什么样的预期?
王丹
:
关于货币政策退出的问题,我们的基本观点是货币刺激政策不会退出。
因为现在看市场上尤其是私营部门的恢复,会发现从8月份之后私营部门的投资在加速。
市场出现了一种情况,在经济复苏的过程中,其实中小企业缺乏信贷支持,就是他们贷款难并且市场缺乏流动性,这对他们来说是一个瓶颈。随着未来几个月中国经济复苏步伐的加快,其实市场是需要更多的信贷投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