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你是整个地区的高考状元,他们花了多少精力时间和金钱去养你。养大了这么一个高考状元,你知道他们有多高兴吗?”
2015年,33岁的刘琦,在老家湖南益阳,过着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生活。
直到一天,父母带着电视台的记者,强行打开那扇紧闭的窗户。
那一瞬间,他似乎又回到了13年前的那个夏天。
“高考状元”,“寒门出贵子”,“鸡窝里飞出了金凤凰”……一夜之间刘琦成了整座城市的骄傲。
那时的境遇,和现在简直判若两人。
当年他理科考了654分,老师建议他报考清华,不过要去西部工作5年。
可刘父刘母不愿意儿子毕业后离家太远,刘琦懵懵懂懂选择了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都是名校,都在北京,可能在农村人眼中,没啥区别。
可当聚光灯再次打到他身上时,刘琦无论如何也没想到,自己成了别人眼中的“废柴”。
时间回到大学毕业那年。
刘琦的运气不差,被分配到陕西一家大型企业。
不过他心气高,觉得待遇低,发展空间小,干了还不到一年,就炒了老板鱿鱼。
后来他去过很多城市,面试过很多公司,但不是别人嫌弃他没经验,就是他自己放不下身段,始终没能稳定下来。
混混沌沌,四年过去。
刘琦在不知不觉间就成了“家里蹲”。
期间,刘父刘母屡次和儿子发生争执。
他们希望儿子,能走出去,哪怕当个保安也行。
毕竟,他们家境一般,两位老人年过六旬,还要远离故土,四处打工。
刘琦的现状,对于这个家庭来说,无论是经济上还是心理上都是一种负担。
时间长了,老俩口甚至怀疑儿子精神出了问题,还将他骗入医院,送进精神科。
据诊断,刘琦的确出现了精神分裂的症状,有抑郁症的表现,但是也没想象得那么不严重,吃点药控制一下情绪就可以了。
只是接下来的一幕,让人有些瞠目结舌。
刘琦对“精神病”3个字非常敏感,为此他曾几度逃跑,
可父母4次将他抓回,前后“在两家医院关了7个月”。
自此,刘琦的病情有没有更好,不太确定。
反倒是他和父母的关系变得越来越差。
别说走出家门找工作了,干脆就不和任何人沟通了。
于是,便有了开头自锁房门,名校毕业在家啃老的一幕。
这样的情况一直持续到4年后媒体的登门。
面对镜头,刘琦似乎找回了一丝年少时的勇气。
他和父母聊了很久,并且第一次主动去医院做检查。
之后,更是坐进了电视台的演播室。
主持人开口就问他:
“如果有单位看了我们的节目,想要给你提供一份工作,你愿意去吗?”
刘琦表情平静,缓缓吐出两个字:“愿意。”
02
为什么忽然说起这个故事?
因为高考,也因为最近《半岛都市报》的一篇报道:
当年考上985的考生如今在做什么?
和大家分享一位高中学长的故事。
学长的父亲是小学老师,家里也有不少亲友在当地中小学教书。
大学毕业那年,没能找到心仪的工作,父母就想让他回老家考编。
学长有些犹豫,回老家转了一圈,感觉自己不太喜欢按部就班的日子。
于是便一声招呼也没打,直接去了深圳。
刚开始,学长还会在假期回来一两次。
可两年后,就只剩为数不多的几通电话了。
亲朋好友那也渐渐传出一些风言风语:学长工作不顺,没挣到钱,大城市里开销又大,入不敷出。
有一次,学长向发小借钱,被学长母亲知道后,偷偷帮他还了。
紧接着,又传出学长创业失败,家里给他几十万也打水漂的消息。
原来,学长心高气傲,不甘心庸碌无为,就和朋友创业合伙开火锅店。
大城市,做生意哪能顺风顺水。
年轻人没有定性,也没有经验,没坚持一年,事业就黄了。
再往后,关于学长的消息,就越来越少了。
如今算算年纪,也有40了,人还是在南方漂着,干着一份勉强温饱的白领工作,没有结婚,也没想要结婚。
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大丈夫事业未成,何以为家?
偶尔能看到他发朋友圈,依旧是一副“粪土当年万户侯”的模样。
我能读懂他的不甘,也能看到一个985毕业生骨子里的傲气。
只是他自己不明白,这份傲气多少有点不合时宜了。
03
豆瓣上,有一个非常奇葩的讨论小组:
“985废物小组引进计划”
。
里面挤满了很多自嘲“给母校丢脸”的985毕业生。
网友一:
2019年,姑娘22岁,考研失败。
拿着985本科学历证,满京城地推销自己。
历尽千辛万苦,被一家计算机公司录用,月薪7000。
她自己觉得勉强能接受,谁料姐姐姐夫对她说:
“在北京是个人都能拿到一万,这个就是垃圾,不要去。”
一句话把她打入谷底。
此后,简历她没少投,但是工资大差不离。
最后,工作没找着,人还变得越来越不自信。
网友二:
研究生面试那天,他打车去学校(985)。
路上,司机师傅忽然开口:“我也是这个学校毕业的啊”。
望着对方那温文尔雅的书生模样,他一时语塞。
一晃多年过去,如今他自己也成了咸鱼一条。
网友三:
贫困小山村开局,奶奶接生,6岁前没有照片。
奋发图强,高考全县第一,考入top2美院。
后考研失败,调剂到中流985读硕。
毕业后工作两年,遇疫情,失业。
如今一事无成,在学校当合同工。
曾以为考上好学校,就会成为天之骄子,事实是现在早就不是那个“一考定终身”的年代了。
每年高考后,都会有人整理各大高校的录取数据:
2023年,全国39所985高校共录取本科新生约21.3万人,而且这个数字每年都在递增。
说实话,能考上985,只要不瞎混,人生到底能保底。
可我们也无法忽略另一个扎心的事实:
有些人的高光时刻,其实在考上好大学的那一天,就已经结束。
再往后,人生起起落落,都是下坡路。
04
看到一位网友的“深深怨念”:
劝你不要在深夜去看老同学的朋友圈,会遭受当头暴击。
985毕业多年,自觉碌碌无为,心血来潮,她点开老同学们的头像。
曾经坐在她前面,并不起眼的初中同学,成了某部门的领导干部;
曾经喜欢的男生,大学毕业后去考编,前几年跳出体制,成了某互联网大厂的小头头;
一位研究生时要好的女生,扬言要留校,她曾嗤之以鼻,没想到如今她真成了学校的副教授;
还有曾经一起参加考公培训的朋友,也没觉得自己比他们差在哪里,可一个个朋友圈里全在分享北上广的工作和生活……
她有些羡慕嫉妒恨地感叹:
“为什么人生是一片旷野,他们都在旷野上,我却把自己束缚住了呢?三十三岁,我还有希望像他们一样夺目吗?”
老实说,女生的这段牢骚是带着朋友圈的滤镜去看的。
这个世界当然不乏传奇,但平凡和普通才是世界的主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