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这是中国电影的黄金时代,有人,有钱,有市场;有人说,这是中国电影的战国时代,有烟,有雾,有泡沫。
现实印证了这些评说:今年前8个月,中国电影交出了一份糟糕的答卷——170部国产影片在豆瓣上的评分,7分以上只有11部(包括4部基本算是重映的老电影、2部港片、3部合拍片),5-7分47部,3.5-5分58部,3.5分以下多达64部。5分以下占比72%,垃圾片占据绝对优势啊。
真的应了那句话:“给你金箍棒,却做搅屎棍。”——没有赶走妖魔鬼怪,迎来艳阳天,反倒搅出了更多屎尿屁,发出阵阵恶臭。
中国电影多有顽疾,因而难出好片;两岸三地电影人多有抨击,毒药君挖出了30条。
现在大陆的演员,随随便便一个小姑娘,可以拿一两千万的片酬。我们香港拍戏拍了那么多年,不要说片酬了,一个电影全部成本都没有两千万。两千万的电影是成龙那种电影,而且大概两千万都是他的,然后我们拍戏大概几百万就拍完了,你明白意思吗?
我们在学习好莱坞的思路,但好莱坞的演员费用只占整个制作费的四分之一,中国反了过来,大概四分之一是制作费,四分之三都是演员费。
香港从来没出现过这种现象,这是不可能的,没有人允许的。除了比如说成龙这种,但是有成龙的话,都已经有国际投资了。
我很高兴演员赚那么多钱。但是也希望投资人稍微也多一点钱给制作,给默默的工作人员,那就很公平了。(严浩 香港导演)
背景:前段时间金星在节目中爆料:某女演员演戏不讲台词只用数字代替,十分不专业,对手念完台词,自己就用1234567等数字代替。“数字小姐”自此成为素质低下的代名词。有人猜测或是徐璐,或是杨幂,或是刘诗诗。
目前中国的许多影视剧之所以不好看,观众不满年轻演员演技差,主要问题是文化素质普遍低,缺乏塑造人物的能力,甚至连台词都讲不清楚。有的影视剧很浮躁,只要求女演员漂亮,男演员帅气,忽视了演技和艺术创造力。(张仁里 中戏教授)
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国进入价值观紊乱的时期,它所制造出来的一代人的价值观迷茫,已经呈现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电影只是一个角落。电影里还能看到传统的价值观吗?没有了。英雄主义、爱情至上、诗意和浪漫都消失了,充斥着搞闹搞笑,完全为了感官刺激这个最低级的需求。
中国电影已经完全放弃了对于价值观的追问,成了一种软性毒品。High是有了,也有获得感观满足的,唯独没有感动、情怀和价值观。
电影有两重功能:娱乐和文化表达。娱乐已经畸形发展起来,非常庞大了,但是文化价值的追寻却萎缩了,这个不正常。
在各种各样的价值观里面,我觉得有一点始终可以依靠的——在学术上叫人本主义,在社会上叫人道主义,站在人性的立场,坚持人性的表达,这是我的底线,也是我对电影的一贯的基本之点。(芦苇 著名编剧)
电影在所有文化传承和输出的载体中,是非常具有时代性和实际价值的一个。很多国内影人已经认识到,也都不遗余力在做了,但是知道利用老祖宗的遗产是一回事,能够很好的将遗产发扬光大则又是另一个课题。
环顾当今影坛,利用得最多的莫过于武术和古代历史故事,可是随着热钱的涌入,捞一把就走的心态在国内影人当中是很普遍的,这就导致了“中国式大片”的不断产生,众多的明星,粗制滥造的场面,不加考究的剧情,不仅不能在文化传承上做出贡献,反而将优秀的文化遗产作为快消品,走向了反面。
长此以往,将是对中国电影业的最大打击,也是对传统文化的一个重大摧残。(吴姗 知名评论人)
背景:不少电影开始在所谓的特技、视觉和营销上下功夫,却似乎都忘了——一部影片,投资不论大小,应以内容为王。
我认识《富春山居图》的导演,很不明白为什么他花那么多钱请了好莱坞团队,但不请好莱坞的编剧来写剧本。不分大片还是小片,在我看来只有好故事和烂故事,有烂剧本的大片,也有好故事的小片。我觉得一个小孩给同学送作业本的小故事也是一部惊心动魄的大片(阿巴斯《何处是我朋友的家》)。(徐峥 著名导演)
华语电影近两年在水准上未见显著提高,营销运作却花样翻新。但电影就是电影,而不只是吸引眼球和资本的一个媒介。倘若界限模糊,由此产生的错位与乱象就毫不奇怪了。随着市场以及观众消费习惯的成熟,“内容为王”从长期看仍然是最有意义和价值的法则。(电子骑士 知名影评人)
背景:段子本来是非叙事性表演的相声小品中的元素,近年来却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了电影里,譬如《后会无期》、《夏洛特烦恼》、《陆垚知马俐》。
你在微博上以片段式的文字营造一个复杂的多面形象是没问题的。而在电影作品中,尝试风格或性格多面,却很容易吃亏。因为电影终究是个整体,观众也不能分段看完,刚刚由一段伤感建立起的情绪,很快就被一个段子(有时还是不那么好笑的段子)破坏,这样是很影响观影情绪的。最终,观众也无法在影片中把一种感情很顺畅的延续下去。伤感一下,笑两声。再伤感一下,再笑两声。如此循环反复,最终好像什么情绪也没有留下。
这就是韩寒的《后会无期》,你能看到导演的努力,甚至希望能在他传递的情怀中找到共鸣,却又由于各种遗憾和不足破坏了你的观影心情。作为一部跨界导演的处女作,这样的电影能拿到一个及格的分数,却也只能拿到一个及格的分数了。(桃桃林林 知名影评人)
背景:近年来,许多华语电影在北美市场遭遇败绩(以美元计):《金陵十三钗》31万,《投名状》12万,《辛亥革命》13万,《泰囧》5.7万,《血滴子》5290元,《致青春》1.1万,《西游降魔篇》1.8万。有“鱼刺”太多、回报递减、类似不清、语言短板等多重原因。
电影如果想打入海外,要讲中国故事,还要讲中国人的故事。好莱坞电影为什么能风靡全球,他们讲的是人类故事。
我们许多主旋律片,就是白给,人家都不看。因为我们的许多的所谓的“良心巨制”,完全是中国故事,跟人类没有关系,跟人家没有情感的相关性、文化的相关性、价值的相关性。
什么是人类故事?好莱坞战争片像《乱世佳人》等,往往都有反战的灵魂;而我们的战争片大多是在讴歌战争,或者把玩。
比如《金陵十三钗》。没有明确的价值取向,还在把玩甚至狎玩人类的悲剧,消费国殇,消费国耻,这对人类和生命是一种亵渎。张艺谋为了吸引海外观众,用了奥斯卡影帝贝尔,在美国照样没有人买账。故事内核和价值取向不行,你让奥巴马来也白搭。(周铁东 电影专家)
太多的国产电影悬浮于中国社会现实之上,完全不接地气;太多电影人已经太久没和中国社会的任何阶层发生互动了,没有生活的切身体会。他们所处的“电影国”相当封闭和稳定,这使他们难以分享社会任何阶层的日常生活、所思所感。
说到商业化,人们常常仰慕好莱坞,但大家没意识到,好莱坞的常胜因素也并非仅仅是资本、奇观或者明星,而是他们对社会生活,尤其是其变动的高度关注和敏感。比如他们近年来的B级片,会直接呈现金融海啸、失业、伊拉克创伤等等内容,在打开伤口同时,再以好莱坞特有的形式遮蔽或包裹起来。
当今中国的社会生活充满了戏剧性,中国电影人如果能真切地关注并体认社会生存状况,从中寻找故事,延展其讲述方式,那么,哪怕一位偶像、一群粉丝的电影也可能妙趣横生。(戴锦华 电影学者)
背景:近年来,编剧与导演的矛盾频发,譬如“王芦之争”(导演王全安与《白鹿原》编剧芦苇)。而在中国电影独有的“导演中心制”下,编剧多处劣势。这个问题,可以跳出两岸三地,听外国人怎么说的。
导演首先不能篡改剧本,第二不能偷窃编剧的创意,这样的事情在好莱坞不可能发生。编剧是一个电影中最具创造力的部分,如果不能保障编剧的权益,就无法建立真正的电影文化。(麦基 好莱坞著名编剧)
背景: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底,全国影院总数超过6000家,银幕总数31627块,距离全球最大的北美市场只差约7000块。因为新建影院大多向三四线下沉,人口密度低,带来的票房增长十分有限。而且,银幕数越来越多,恶性竞争也越来越多。
电影行业有自身发展规律,影院应根据人口、城市发展来布局,让它有良好的经营环境,而不是这个行业火了,一窝蜂来建电影院,甚至连开洗脚店的老板也说要做电影院。有的人将电影当做股票、邮票来炒。现在都来开影院,这些人对电影院没有要求,变成一个恶性竞争,导致大家都降低要求,随便搞几个喇叭和银幕,然后逃税、偷票房、灌水的情况出现了,炒到一定程度,一定就会变成泡沫。(吴思远 香港电影工作者总会会长)
背景:动画片《摇滚藏獒》票房惨淡。因在万达院线排片极低,被质疑“华谊遭遇万达封杀”。理由是:年初,叶宁从万达离职,出任华谊兄弟CEO,而《摇滚藏獒》是他到任后华谊发行的第一部重要电影。对于“院线霸权”业界早有异议。
现在中国电影市场进入了垄断,这其中包括一些强势垄断甚至黑市垄断。一些现在市场上炒得火热的作品,他们垄断各剧院和院线,只许观众看他们所创作的那几部作品,而不允许大家看到千千万万艺术家所创作出的好的作品。同时,在这些垄断的作品中有很多确实是在急功近利地去赚钱,形成了现在的观众看了再看的又大又烂的没有文化品位的片子,而大量的有品位,且好看感人的作品,观众却看不见。
这种现象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电影人和艺术家自身上面缺少大家的艺术和文人的风范。(冯小宁 著名导演)
背景:《叶问3》放映仅两天就因涉嫌票房造假被查,结果证实该片存在虚假排场7600余次、涉及票房3200万元。2015年度票房冠军《捉妖记》也被爆出“幽灵场” 、“十分钟场”等造假疑点。
追求高票房,频频“放卫星”,不仅误导观众,而且容易产生“劣币驱逐良币”效应。一些质量不错、口碑较好的片子只因“措施”不到位就票房惨淡,而一些粗制滥造的所谓“影视佳作”却能大放光彩。长期如此,还有谁愿意沉下心来搞创造,还有谁愿意投资一部严肃的、需要付出很大努力的电影。
透过现象看本质,票房造假只是表象,其背后反映的是电影行业扭曲的价值取向,一切以票房为最高标准、一切以利益为最终追求的行为本质都是拜金主义。追求经济利益本身也无可厚非,但相关各方须明白,电影的商业价值必须建立在艺术价值之上,思想艺术是根,票房收入是叶,不能本末倒置。(焦伟 知名评论人)
背景:方励为吴天明遗作《百鸟朝凤》下跪求排期,引起巨大争论,也将中国艺术院线建设问题摆上了桌面。
一个艺术院线每年至少要有100部艺术电影支撑。我们没有那么多的艺术电影,没有足够的体量去支撑艺术院线。不妨以大众文艺片为先导,建立和培育基础艺术电影的受众群和提升片量,再循序渐进引入艺术院线,给更多在电影语言上更先锋的艺术电影以空间。(李春 电影学者)
背景:中国影业投资热潮在2015年可见一斑:A股与影视相关的并购超过70起,涉及资本高达2000亿元,不少公司一再亏损却仍被估值几亿或几十亿。
现在各路资本,包括房地产,包括煤炭、餐饮,特别是互联网,我有两个形容词,就是他们以百米赛跑的速度,以不计成本的方式疯狂的进入电影界,特别是金融资本的进入,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电影游戏规则,改变了电影原有的逻辑,《叶问3》事件给我们敲响了一个警钟。(饶曙光 中国电影家协会秘书长)
整个中国电影从初期走进商业时代,但是控制它的东西太多,困难重重。在创作时被束缚,在发行时要挣扎,很多时候结果和想象不一样。更离谱的是,烂片都可以收钱,而且收很多钱。认真工作的人真的伤心死了。这个生态是完全错误的。
因为主导性的东西太多,根本利益太集中在某些人身上。很多人都是看钱,不是看发展和未来,为了经济效益不顾一切,没有远见。观众不一定都懂得看电影,但是我相信观众不想看烂电影。中国现在根本是不懂电影的人在搞电影。他们只了解官场,或者商场,但不了解电影。
中国电影与西方比,从艺术和创意方面,差距很大。未来二三十年,我看不到希望。(杜琪峰 香港导演)
背景:2015年4部票房过10亿的国产电影都被指抄袭(《港囧》、《捉妖记》、《煎饼侠》和《夏洛特烦恼》),让光鲜的国产电影票房蒙上阴影。
如果仅仅是一部高票房的电影被指责涉嫌抄袭也就罢了,数部高票房电影涉嫌“集体抄袭”就很不正常了,当看到国外的电影被“借鉴”和“本土化”而获得巨大的票房成为一种“振兴电影”的捷径的时候,所产生的负面“羊群效应”和“公地悲剧”也就产生了,最后形成了电影创作和制作的“塔西佗陷阱”。
说白了,涉嫌抄袭成风,就是一些编剧和电影工作者缺少文艺耻感,一意孤行,不在乎别人怎么说、怎么看、怎么议论。在耻感文化下培育出的艺术作品,像极了现代化工业流水线上制造出来的标准品,缺乏个性,缺乏灵魂,缺乏纯真,缺乏诚意,让厚脸皮代替了害羞感和内疚感,长此以往,伪艺术泛滥成灾,真艺术日益萎缩。(魏青 知名评论人)
背景:中国电影的模仿、跟风、抄袭现象近年来越加突出。在毫无建构性的批量复制拼贴中,消解了原作模本本身的价值和内涵,成为名副其实的山寨商品。尤以喜剧为甚。
中国的电影许多是模仿移植的,是“搬”过来的,换个名字、情节、人物就完了,包括几个卖得大火的电影都是模仿秀,你一看就是“克隆”过来的,名牌仿制品,就跟服装一样,山寨货,满大街都是。(芦苇 著名编剧)
依靠肢体搞笑、时髦流行语、古今穿越、低劣模仿和特效等来制造单纯廉价欢愉的喜剧电影,就其本身的形式和意义而言,虽然迎合了普通观众释放压力的心理欲求,但是因为电影本身内容的低俗混乱,使得观众在实现压力的宣泄后,并未得到意义的生成和重建。(梁振华 著名制片人)
背景:影视圈潜规则横行,如献身上位、干爹照应、裙带关系等;黄赌毒流行,《监狱风云》一再增加新演员。
我曾亲见多位演员在拍摄间隙蹲墙角聚众吸大麻。艺人涉“黄赌毒”,特别特别糟糕。圈子里风气不正,很多人劝我尝尝摇头丸,还苦口婆心对我讲“这是灵感来源”。(张艺谋 著名导演)
成长是很自然的事情。在中国这是一个新兴行业,一个黄金时代的开始。年轻人不要浮躁,学好基本功。编剧、故事处理、表演,每一个细节都要浸淫在里面。
我是36岁才开张,很晚熟的人。任何东西要感人、成立,本身有自然的力量。生长本身需要孕育的。我希望你们不要急功近利,这个花花世界很诱人,不是一蹴而就。现在医学那么发达,我们都活那么长,急什么呢?
现在市场好,大家想出头,给人家印象是在抢钱。过去港台都经过这个路子,抢明星抢题材恶性跟风,大家不要重蹈覆辙。(李安 台湾导演)
背景:各国80后导演攻城掠地,中国年轻影人却缺席各大知名电影节。特别是导演、编剧和监制等高端人才极端匮乏。
作为一个电影公司的管理者,我有我的痛苦。我们手头有很多项目,却找不到好的导演、好的监制、好的编剧。我个人的判断,目前中国电影市场需要300个成熟的电影导演。但我自己心目中觉得能合作的成熟导演大概五六十个而已,可能还加上别人合作觉得也不错的,最多100个。所以,我们缺200个导演。(王长田 光线传媒总裁)
背景:电影投拍离不开标准化和专业化的制片决策体系。在美国等发达电影市场,一部片子要有明确的主创班底、精细的拍摄计划、准确的风格和题材、健全的担保和保险体系等,但中国的制片决策体系还很不健全,一些一线影视公司,拍出好片仍有凭运气的成分。
中国大片要像好莱坞一样采取“制片人中心制”,将电影制作发行的过程标准化,同时对观众和投资人负责。以导演为中心,把制片过程神秘化,外界不知道剧组在干什么,剧组动不动就超时超支,这是非常不专业的做法。(庞洪 麒麟影业总裁)
背景:综艺大电影《爸爸去哪儿》和《奔跑吧兄弟》连创票房奇迹。但被多数业内人士斥为“怪胎”。后来效仿的多个综艺大电影也遭到失败。
“综艺电影”是电影的自杀。
美国综艺那么发达,但美国人不把它弄成电影。韩国综艺也很火爆,但要拍成电影,韩国电影公会集体抵制。为什么?因为他们都要保护电影。一部电影,5天或者10天拍完,挣好多个亿,让投资人心都乱了,他们只会去抢这种项目,不再有人去投那些需要耗费几个月甚至几年的时间才能完成的电影。这让电影人心都凉了,今后还会有人去好好的拍一部电影吗?这种钱,很畸形。
港台电影被黑社会统治的年代,也是十几天拍一部,也挣钱,但是后来呢?台湾电影死了,香港电影业衰落。这种野蛮地挣钱是对严肃电影的挑战和冒犯,对于导演来说没有技术含量,对于演员来说更谈不上演技,是丢分的,掉价的。(冯小刚 著名导演)
背景:中国电影85%以上的收入靠票房,最具有商业价值的后期衍生品开发做得很差,千亿级巨大市场正在等待探路者。而在美国,衍生品收入高达电影总收入的70%,远超票房的2倍多。
中国电影全产业链建设不完善,电影的收益仍然过度依赖于国内票房,院线之外的其他发行渠道及电影后续产品开发仍然十分薄弱。
中国电影产业的高速发展,迫切需要寻求新的突破口和新的经济增长点,当前中国电影观众的消费能力不断提高,电影衍生品正不约而同地成为观众和投资人共同关注和消费投资的热点。 (喇培康 中影股份董事长)
背景:台湾导演蔡明亮在网络上先后发现盗版商和资源党未经授权发布了他的作品下载链接。他决定与盗版发布者打一场“消耗战”。从7月底起至今,已在微博上写了十多封《对贼念经》及其他相关文字,表达抗议和不满。
我是非常认认真真,踏踏实实,因为爱电影而做电影,我甚至在思考电影可以怎样更好地发展,培养更高素质的影迷,让社会价值观走向更正的方向上去。有人觉得被盗就是少赚一些钱,这不是赚钱的事,是生存。尤其是艺术片导演,被盗版商拦腰一斩就没了。(蔡明亮 台湾导演)
背景:中国电影的一些奇葩做法已经为了众多影人诟病。比如,保守的扎堆创作仍是市场主流,个别影片的成功带动了同质化创作的风潮,缺乏类型创意元素。
中国电影能像《007》一样,在近半个世纪的时间里,把一部电影做成系列、获得成功并历久弥新的几乎没有,即使拍成续集也是少之又少。究其原因不外有三:
一是缺乏可以再创造的艺术空间——对待任何故事都追求结局圆满,使得作品难以留下再创新的接口和节点,大部分电影在收尾处,不设任何伏笔,也就没有了可供日后再创作的艺术天地和曲径通幽的层面。
二是缺乏情节立意的多侧面创新——系列电影应有某种连贯性,主题走向有趋同的地方,但(应当)在情节上反转多变,悬念出乎预料,情节扑朔迷离,引领观众渐入胜境,从续集中又获得了不一般的艺术揭示。
三是缺乏高妙的技术手段和灵幻的想象力——似乎总比科技的现实慢半拍,更不能以科技的想象力超越实际的技术手段。(张丽卉 知名评论人)
现在最关键的问题是,电影工业的技术人才比较薄弱,影片也缺乏技术推动的想象力。
当下,大家看重票房,看重明星效应,而不重视技术层面的贡献力。很多电影中的特效特技等制作技术方面的活儿,都外包给了国外公司。
就一部电影而言,制片人选择国内团队还是国外团队制作,无可厚非。但是一个产业要发展,人才储备不能出现断裂点。以前在国营厂时代,每个电影厂都有各种技术工人,现在民营公司不愿意养活这群人,渐渐地,这个群体就流失甚至消失了。现在连剪辑师、录音师等都不好找,因为全都改行做导演去了。
我们总以为,电影就是导演的艺术,明星的产业。对国外明星制观念的引介,导致制片生产中明星酬劳不断提高,制片公司只有压缩技术投入这一块,满足明星的欲望,造成制作工艺水准不断下降。而当某一部电影不得不需要技术活儿时,就只好去国外找。(刘浩东 《中国电影产业研究报告》主编)
背景:2015年IP热效应显现,直接导致2016年影视剧IP井喷。正在热播的《盗墓笔记》就是经典IP作品。不知道是不是触动了一些人的奶酪,竟然有编剧叫骂IP甚至对IP发起了围攻。
IP是另外一个模式的原创。已经通过低成本通道来验证市场价值。具有一定的粉丝基础,但也大都经过了多年的磨练。
IP再热,对编剧的发展没有实质影响,编剧工作要么原创要么改编。没有哪个编剧只能做原创或改编,编剧不是文学性工作,而是技术性工作,是把故事写成可以拍摄的蓝图。骂IP最狠的几个编剧早期都是IP的受惠者,成名作或者知名作品都是IP改编。(白一骢 知名制作人)
中国的电影产业虽然规模已经上来了,但产业精细化依然任重道远。这尤其表现在创作生产上,对题材的追逐超越了对品质的打磨;从盈利情况看,产量虽大,但真正能够在市场上受到欢迎并获利的影片还是少数,处于亏损状态的作品很多;在院线的建设和配置上,同质化严重,缺少差异性。总体来说,中国电影目前还是一种“青春型产品”,主要还是以青年人为目标受众。即便如此,青年群体自身的审美分化也没有得到充分的回应。
当前的中国电影,更多呈现的是历时性的潮流特征,而非共时性的多元共存。不少导演仍然希望一部片子打遍天下,缺乏对市场的细分和精准定位。解决受众审美多元化和影片创作生产单一化之间的矛盾是当务之急。(彭静 知名评论人)
背景:不少电影中的暴力或者情色场面,并不适合男女老少所有人观看。2010年的《让子弹飞》中,张默饰演的“六爷”切腹掏肠的画面曾让不少女性观众惊恐,甚至有人晕厥;张艺谋的《金陵十三钗》描绘的屠杀和强奸场面,绝不适合儿童观看。分级呼声多年不断。
电影里有些元素是成年人可以看的,比如情色、暴力以及超自然元素的东西,但是,“未成年人心智发育还不成熟,所以他们并不适合看到这些”。
根据历史和国外的经验,分级制是通过限制未成年人,反过来让成年人有更大的空间去观影,同时这也给电影创作者有更大的空间去创作作品。
譬如《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在台湾是辅导级,在新加坡是限制级,可是当它进入大陆影院后就进行大幅度删减。这其实是伤害成年人观影权利。(图宾根木匠 著名影评人)
背景:中国电影没有培养起高端化观众,目前观众观影呈现了年轻化、粉丝化、娱乐化的倾向,迫切需要美学的提升。
没有比中国观众更简单好忽悠的了,也没有比中国观众更善良痴心的了。
《捉妖记》这种学了点好莱坞梦工场皮毛的电影,就能让中国观众如痴如醉;《煎饼侠》不过是将网剧的桥段和笑料融合一下,就能被吹捧成喜剧神作;《大圣归来》从烂尾楼到翻新之后,也仅仅拍出来一点动画电影真正质感,都可以吸引“自来水”去为之癫狂、为之倾倒、为之格杀一切不同意见……
此时,你大概也可以知晓,中国电影的最大问题大概不是出在我们的创作者、商人那里,而是出在我们的观众身上——他们的确太简单善良和单纯迟钝了。(朱白 专栏作者)
热 门 文 章
直接点击即可查看
✦ 高晓松:去你的“老子贵”,陈凯歌早该没戏拍才对!✦
✦《余罪》常书欣:小说牛逼,编剧二逼,剧情傻逼 ✦
✦ 好莱坞编剧教父为中国电影挑出16个致命缺陷 ✦
✦ 爱奇艺VP张语芯:就爱做大戏,部部是爆款 ✦
✦ 他是中国第一编剧,也是贵圈第一毒舌✦
精 彩 回 顾
直接点击即可查看
《大鱼海棠》|《魔兽》|《欢乐颂》
CAA | 漫威 | 超级人渣 | 宫崎骏 | AV奶奶 | 毛片儿
常书欣 | 方励 | 郑宸 | 罗杰·科曼
诸葛小花 | 周铁东 | 非行 | 张昭 | 张恩超
甘薇 | 侯鸿亮 | 张语芯 | 白一骢 | 梁振华 | 郑志昊
毒药小视频 | 7月摘评 | 毒药赏色
点击阅读原文,下载毒药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