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
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的官方手机窗口,即时发布艺术节的“一举一动”!
51好读  ›  专栏  ›  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

媒体聚焦 | 城市景观 人民节日 绘就一幅美好生活的都市图

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  · 公众号  · 艺术  · 2024-11-21 09:00

主要观点总结

本文报道了第23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的盛况,包括慕尼黑爱乐乐团演出《天方夜谭》、全球文化视野下的演出展览、艺术惠民活动、特殊人群参与的艺术节以及“艺术天空”板块的扩容等内容。文章展现了一场艺术的盛会,人民大众的节日,艺术与城市相互成就,绘就了一幅人民城市美好生活的图景。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慕尼黑爱乐乐团演出《天方夜谭》,为艺术节画上完美句号。

图冈·索契耶夫指挥乐团奏出最后一个音符后,观众沉浸在音乐中,雷鸣般的掌声经久不息。

关键观点2: 全球文化视野下的艺术节,汇聚中外艺术工作者。

在一个月时间里,超过16000位中外艺术工作者参与,开展370余项1600余场演出展览活动。

关键观点3: 艺术惠民活动,优惠票价惠及大众。

秉承“艺术惠民”理念,今年的艺术节推出优惠票发售两轮,涵盖56台参演剧目,超过8000张优惠票发售。

关键观点4: 特殊人群参与的艺术节,体现人文关怀和社会温度。

推出“爱艺术”关注残障人士公益项目和无碍观演活动,让特殊人群也能共享艺术盛会。

关键观点5: “艺术天空”板块扩容,广泛参与和互动。

“艺术天空”板块推出68台节目和94场艺术教育活动,线下参与观众超65万人次,覆盖全市近百所高校与中小学校。


正文


11月17日晚的捷豹上海交响音乐厅, 图冈·索契耶夫指挥慕尼黑爱乐乐团奏出《天方夜谭》 最后一个音符,观众依然沉浸在音乐中,直到5秒钟后,音乐厅里才响起雷鸣般的掌声,经久不息。这场演出为第23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画上了一个完美的句号。

这是一场艺术的盛会,更是人民大众的节日。在一个月时间里, 16000多位中外艺术工作者从海内外汇聚上海 ,在剧场舞台、公共空间、大学校园, 开展370余项1600余场演出展览活动 ,线上线下参与人次超千万。以文化人,以美育城,艺术与城市相互成就,绘就了一幅人民城市美好生活的图景。


摄影:王凯


全城有戏

展现全球文化大视野


莫斯科大剧院芭蕾舞团的《斯巴达克斯》、帕特里克编导的《十年的回忆》、邵宾纳剧院的《每一个女人》、艾夫曼芭蕾舞团《安娜·卡列尼娜》、皮娜·鲍什的《春之祭》(非洲版)……在社交平台上,一位网友用一本本精美的节目册盘点此次艺术节的“战果”。微博博主阿线_a_cat说:“谢谢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让我圆梦了,终于在上海看到了北京人艺的《茶馆》,之前线上直播的时候看过一次,可是现场看的感觉真的太不一样了。”确实,本届艺术节演出和展览质量之高,得到交口称赞——主板演出 在沪 首演比例近九成 首展比例达 85% ,还有北京人艺以及此前柏林爱乐的驻演,显示了上海这座城市的全球文化视野。


《斯巴达克斯》

Damir Yusupov 摄


令到访的国际名团惊讶的是上海观众的眼光和欣赏水平。无论是久负盛名的经典名作,还是风格前卫的现代艺术,抑或是小众院团的探索性作品,都能在这里找到大量知音。德国邵宾纳剧院的演员艾丁格此次带来的“颠覆版”哈姆雷特,为他赢得了极高的人气。令他意外的是,每次演出结束后都有观众追到后台,找他签名,用英语和他聊戏,谈观剧感受。他兴奋地表示,这出戏他已经演了十多年了,在德国演出也很受欢迎,但没有像上海反响这么强烈。未来尽管演出档期很满,但只要上海邀请,他一定会再来的。

艺术惠

为一个节奔赴一座城


陕西人艺的《生命册》、马林斯基剧院的《舞姬》《芭蕾精粹》……网友“大脸猫”只花了370元,就买到了三场演出票。“感谢艺术节,每轮半价开票都顺利抢到了!让我能够看到那么精彩的剧目!”本着“艺术惠民”的理念,今年的艺术节优惠票发售两轮,涵盖56台参演剧(节)目,总共超过 8000张 。杭州青年蒋同舟已是第二年来上海抢艺术节优惠票了。9月29日是优惠票开售第一天,他凌晨两点多就来南京路步行街的演艺大世界尾票亭排队,如愿买到了北京人艺的《哗变》和《茶馆》。


蒋同舟展示购买的优惠票 王凯摄

像蒋同舟这样“为一个节赴一座城”的,不在少数。很多外地观众成为“抢票达人”,顺利在线上买到了优惠票后来沪,他们纷纷在网上晒出自己的演出票、车票、酒店订单,分享观看艺术节演出的攻略,比如,如何在一个周末的两天半时间里“入沪连打”,无缝衔接地观看4场演出。


据统计, 本届艺术节24%的观众来自外省市 8%的观众来自境外(含港澳台地区) 。上海大剧院的统计也显示,莫斯科大剧院的五场演出中,18.2%的购票观众来自外地。德国邵宾纳剧院的《每一个女人》是中国首演,吸引了全国各地的戏剧圈内人来观看。“非洲版”《春之祭》开票当天,3场演出全部售罄,大麦网数据显示, 39%的观众为跨省购票 。他们的到来,也带动了周边的酒店和餐饮消费。

文旅融合如何成为上海都市新消费的“核爆点”?艺术节给出了一个答案。

《春之祭》


城市温度

在无碍观演中感知爱


艺术节是属于所有人的。 11月16日,一批特殊的观众走进上海大剧院,欣赏了美籍韩裔小提琴家莎拉·张的独奏音乐会。他们是一群视障人士,来自奉贤区,都是第一次走进大剧院。为了让他们能更好地感受音乐,演出前乐评人李严欢还为他们做了导赏。11月14日,60位聋人观众也来到大剧院,欣赏了蒙特卡洛芭蕾舞团的芭蕾舞剧《驯悍记》。

这是今年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的一个创举。为了让特殊人群也能共享艺术盛会,欣赏国际顶级院团和优秀艺术家的演出,艺术节推出了“爱艺术”关注残障人士公益项目。在市、区残联的支持下,“无碍观演”展演观摩共举办了8场,包括音乐会、舞蹈、舞台剧等,其中3场举办了演前导赏,共有 300多位残障人士走进剧场观摩


“爱艺术”关注残障人士公益项目

摄影:王凯


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中心总裁李明表示:“ 我们希望用艺术融化‘碍’,用艺术链接‘爱’ 。对特殊人群的关爱不仅体现了艺术节的惠民服务升级,更体现了上海这座城市的人文关怀和社会温度。”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