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近代以来的世界贸易与文化交流的扩展”一课专门提到了中西文化合璧制作钟表的的例子。文字内容虽然不多,但教材的正文、配图和“问题探究”栏目都做了介绍,可见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知识点。教材提供了“更钟”的图片:
查阅《故宫钟表》(故宫博物院编,紫禁城出版社2004年版)一书,“更钟”全名为“紫檀重檐楼阁式嵌珐琅更钟”,为乾隆时期的清宫造办处制作,高150厘米,厚70厘米。详细的说明如下:
重檐楼阁式钟壳上嵌夔龙纹玉片,五蝠流云珐琅片。珐琅钟盘上的五个孔,分别是走时、报时、报刻、发更、打更五组齿轮系的上弦孔。钟盘上方有两个小盘,左边是定更盘,右边是节气盘,通过上面指针的拨动来确定不同节气更的起始时间。
此钟白天走时、报时、报刻,当分针指向一刻时,钟发出“叮当”声一遍,到四刻时,也就是正点,先“叮当”声四遍,然后再按钟点发出声响。夜间,与走时系统相连的更钟系统开始工作。打更前先调好节气盘和定更盘。由于一年之中不同节气起更时间,更间长短都不同,为解决这一问题,便要通过定更盘和节气盘起调节作用。每夜打更时,先打“起更”钟108响,接着定“一更”,敲钟一响三遍,然后按各节气不同日期更间应敲钟的遍数每隔七分钟打一响,按遍数敲完。接着定“二更”,敲钟二响三遍,按更间应敲钟的遍数每隔七分钟打二响。依次类推,待五更,按遍数敲完,接着打108响,为“亮更”钟。亮更后再通过人工使打更的滚筒恢复原位,以便次晚照常工作。
这座钟钟壳制作精细,装饰华美,机械系统复杂,是做钟处钟表的代表作之一。(第46页)
这段说明稍嫌冗长,要理解清楚也不容易,但完全可以想像该钟的机械结构非常复杂,该钟的制作工艺异常精巧,而让人有点难以想像的是该钟居然出自清代工匠之手。教材选取这件文物是富有深意的——该钟呈现的中国特色非常明显。明清两代,紫檀木为皇家独享,该钟以紫檀木为外壳,尽显皇家的奢华。亭台楼阁是中国特有的建筑形式,把它用在更钟的外观设计,也尽显中国人的审美趣味。在教学中无需过多地讲述更钟的机械运转原理,而应该重点讲述报更、紫檀木、楼阁式样等中国元素。
郑欣淼在《故宫钟表》一书的前言中写道,1601年,儒服儒冠的天主教耶稣会传教士利玛窦以贡献方物的名义,用包括两架自鸣钟在内的西洋奇器敲开了紫禁城的大门。新奇的自鸣钟引起了万历皇帝的极大兴趣,把它置于御几,不时观赏。下图为2002年意大利发行的纪念利玛窦诞辰450周年的邮票:
明清易代后,传教士依然把进献西洋奇器作为亲近皇帝的重要的手段。德国人汤若望就向顺治帝进献了一台极为精巧的天体自鸣钟。下图为1992年西德发行的纪念汤若望诞辰400周年的邮票:
到了乾隆年间,西洋钟表的应用已经非常广泛,从达官贵人到富商巨贾都倍加珍爱并大力求购。钟表是明清中国人认识西洋文化的重要载体。清朝宫廷存有1000多件西洋进口和中国制造的钟表,是故宫博物馆的一个独具特色的收藏种类,其品质和数量在世界各大博物馆的同类收藏中也名列前茅。
理解好教材的内容,是备课的第一步。接下来我们要考虑的是,本着“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的理念,不见得所有的教学设计都必须依照教材的内容来进行。例如,教材提到的“更钟”虽然重要,但并不意味着全国所有的师生都得深入去研究这台“更钟”,如果本地有更好的历史文化资源,也应该成为教学设计的内容。明清以来,广州作为自鸣钟的重要传播地、贸易地和生产地,其实也有着非常丰富的资源。
在备课的时候,我曾经想过搬一台中西合璧的自鸣钟进教室给学生讲授。但我没有这方面的收藏,也没有这方面的能力。我能够给学生展示的,只能是自鸣钟的邮票。今年,香港和澳门邮政都发行了“故宫博物院院藏”的邮票,其中都包括了自鸣钟。澳门邮票中有两枚自鸣钟的邮票:
这两座钟,西洋风浓烈,估计是舶来品。而香港邮政发行的一枚,则明显是中西合璧的设计。该钟名为“铜镀金画珐琅四面盘钟”:
我查阅《清代广州自鸣钟述略》(黄庆昌著,广东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一书,居然有对该钟详细介绍:
铜镀金黄珐琅四面盘钟(故宫博物院藏)
乾隆时期(1736-1795年) 广州制造
高110厘米 底50厘米见方
钟壳为黄地彩绘花卉画珐琅,纹饰有竹、菊、水仙、梅、牡丹、桃、葡萄等。四面均有表盘。正面表盘上有工匠仿写的外文字母,这种现象在民间制造的钟表上屡见不鲜,是当时的一种时尚。表盘上方有孔洞,里面有持折子红衣天官。洞两旁布置对联,对联书写在可转动的三棱状铜柱子上,柱子每转动一面,就变换不同的对联。对联共三副:“国恩家庆人寿年丰”,“物华天宝 人杰地灵”,“时和世泰 俗美风纯”。当报时之时,活动玩意启动,在乐声中,对联变换,天官双手上下移动,展开折子,可见上书“天官赐福”。(第45页)
书中盘钟的名称与邮票的名称有一字之差(“黄”和“画”),但都指向同一文物。从文字说明来看,该钟所包含的中国元素非常丰富,更难得的是,该钟为认为是广州的工匠所制作的。
我阅读《清代广州自鸣钟述略》一书后,收获颇丰,进一步确认了以下三个观点:
第一,在古代中西文化的交往中,钟表在中国的传播和被接受的速度是其他任何西方物品都无法比拟的。
第二,随着钟表的普及,钟表制作成为了清代手工业中的独特行业,而广州成为了该行业的翘楚,所制造的钟表被称为“广钟”。用“溶汇中西,秀出天南”来形容可谓精准。
第三,广州作为中国最先接触到西洋自鸣钟的地方,其自行制作自鸣钟经历了吸收、模仿、自制、创新的发展历程,不但成为中国自鸣钟的重要生产基地,而且成就最高,直接影响到宫廷的钟表制作风格。
因此,岭南地区的教师在讲授“自鸣钟”这个知识点的时候,完全应该结合广州对自鸣钟传播和生产的贡献来进行。如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组织学生参观广东省博物馆,里面的一大馆藏就是大量的自鸣钟。下面的照片都是我的朋友于雷在广东省博物馆拍摄的。